从西方研发模式的转变看国内研发模式的发展(共6页).docx
《从西方研发模式的转变看国内研发模式的发展(共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方研发模式的转变看国内研发模式的发展(共6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西方研发模式的转变看国内研发模式的发展2011-1-7 12:12:20|28次阅读|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已有0条评论】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几经演变,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研发时代,这一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企业的R&D管理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研究并借鉴西方先进R&D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R&D为战略手段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企业R&D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一、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开发环境以及组织和运作原则,美国学者菲利普A劳赛
2、尔、卡马尔N萨德和塔马拉J埃里克森把R&D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1.第一代研发:直觉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许多公司实施了所谓的“希望策略”,即雇佣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研究自由,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具有商业意义的成果收益或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第一代R&D管理模式诞生了,即由科学家来组织管理,通过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实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产品突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最成功的案例是1939年Do Pont公司的化
3、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Do Pont赢得200亿-250亿美元的利润。在第一代研发管理中,R&D主体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作为“项目”的研发意义,对这类项目成功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无充分的估计、或采取预先的措施。因此,R&D目标十分模糊,对R&D的理解可谓“宿命论”的。其基本特征是:R&D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公司的技术未来很大程度上由R&D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很少提供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R&D的进展情况。这是一种缺乏规划和管理,无战略框架的“放任式”管理。所以,第一代研发也可称“直觉型”R&D管理模式。2.第二代研发:
4、目标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愈来愈稀缺。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必须有效地进行R&D管理,才能提高R&D的成功率和资源使用效率。此时,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已逐渐形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其目标导向的管理思想受到实业界的认同和追捧。因此,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R&D模式开始由第一代“直觉型”向第二代“目标型”过渡。企业开始注意组织手段对R&D的重要作用,处理好R&D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在R&D流程上,由公司职能部门根据市场反映提出需求建议,R&D部门寻求满足
5、这种需求的设计方案,并关注R&D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质量和进度,以及项目的不确定性、冲突和项目的执行、控制等问题。显然,第二代研发管理者已经认识到R&D具有明显的“项目”属性,即目标性、一次性、生命周期性、冲突性等。但他们还仅局限在单个项目层面上对其进行孤立的个案管理,没有从公司层面对项目乃至项目群进行综合管理。因而,尽管单个项目可能很有价值,但各类项目的集成或组合在战略上可能并不适宜。第二代研发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开始关注R&D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根据项目的目标进行适度的监控,但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R&D项目群之间的平衡,无法使战略划、目标有效地与R&D能力、资源进行匹配,也就无法确定项目选
6、择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顺序。因此,通过R&D 获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还是有限的。3.第三代研发:战略规划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并白热化,R&D环境的变幻莫测使得企业 R&D管理者R&D意识到:技术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一项刚刚引入市场的新技术,可能不久就会变成一般技术甚至过时技术,失去其独特性和竞争力。因此,R&D工作必须在战略规划指导下有目的、高效地进行,企业高层领导和R&D管理者必须紧密合作、相互交流,加快推进R&D的速度并提高其质量,才能实现企业长期目标,于是,第三代研发应运
7、而生。这一时期,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日臻成熟,逐渐完善并形成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并在西方国家广泛普及。第三代R&D管理模式吸收了其中有益的内容,形成了R&D管理的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R&D活动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R&D部门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需要,还要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客户)的需要,同时,从项目组合投资管理的角度,进行研发费用/效益分析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及R&D项目的综合管理,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第三代研发管理寻求创建一种跨单位、跨部门、跨公司的战略
8、平衡的R&D组合,在业务职能经理与R&D经理之间创建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经常一起探讨、评估和决定R&D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和做多少等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许多高科技企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进入第三代研发管理的阶段, 他们在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各项R&D活动的最佳组合下,较好地平衡职能部门与R&D部门之间的协同与交互的关系。4.第四代研发: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互动型(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第三代研发模式中,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和R&D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链接和结合,通常,客户的需求概念只有能具体表征的那部分得到了企业的认知并实现,大量的潜
9、在需求并没有被发现和挖掘出来,因此,企业的产品R&D多半是为满足现有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渐进型技术创新(即连续型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20世纪90年代核心竞争能力理论在西方的盛行,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整合资源,特别是通过建立技术战略联盟提高了竞争实力,使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凸显,由此出现了第四代研发管理模式。第四代研发管理要求大量的投资用于知识聚合和概念开发,为有效地创新和决策获得适宜的环境。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通过知识渠道发现的隐含需要和明确需要,加上在研究中暴露的隐含需要和明确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渠道来源于客户的购买和使用的反馈信息,使得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在售前、售中、售
10、后,以及在产品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间隐含和明确的需要及期望。因此,第四代研发与第三代研发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创新如何被识别和概念化。第四代研发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更多地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将技术创新视为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企业高管人员亲历与技术有关的战略规划与决策;2)更重视R&D带来的战略性收益,采取有效的技术战略与建构创新导向的组织制度,降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以提升未来市场与未来技术的清晰度;3)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将R&D投资视为企业宝贵的知识资产,认为这种资产将创造比其它有形资产更高的投资回报率;4)重视掌握自主的核心技术,以战略联盟推动技术创新,并灵活运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研发 模式 转变 国内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