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与生活相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当数学与生活相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数学与生活相遇.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当数学与生活相遇当数学与生活相遇-让课堂散发浓浓数学味让课堂散发浓浓数学味常州市实验小学 蔡芹【摘要】当数学以熟悉、亲切的生活形象呈现在眼前时,悄然变化着的数学课堂正散发出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魅力。但在对生活数学趋之若骛的今天,我们也常看到简单化、片面化、幼稚化地处理生活与数学关系的现象。因此当数学遭遇到生活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首先,生活化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它往往只是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数学、提升思维的手段,借助生活化手段要凸现出数学学习的目标。其次在关注学生生活化经验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模型。最后,当“形式的”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
2、归”时,教师要舍得付出,言出必行,彰显数学学习价值,让课内、课外都萦绕数学之味。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味当数学以熟悉、亲切的生活形象呈现在眼前时,悄然变化着的数学课堂正散发出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计算教学还是形体知识的学习,不管是统计知识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堂无不浸染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在对生活数学趋之若骛的今天,我们也常看到简单化、片面化、幼稚化地处理生活与数学关系的现象。曾经听过一节混合运算的计算教学课,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创设生活情景,出示例题:师:开学了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 1:每本笔记本要 5 元,1 个书包要 20
3、元。生 2:他俩想买 3 本笔记本和 1 个书包,师:购买 3 本笔记本和 1 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学生活动后,教师收集了下面的 2 个算式,并逐一呈现:一、53=15(元) 二、53+20=35(元) 15+20=35(元)师:谁能来说说第一种方法的意思?生 3:先算出 3 本笔记的价钱 53=15(元) ,再把 3 本笔记的价钱加 1 个书包的单价就2是一共用去的元数。师:分析得很好。出示第二种方法。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生 4:这种方法,就是直接把刚刚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了一起。生 5:53=15(元)也就是 3 本笔记的价钱,再把 3 本笔记的元数加 1
4、个书包的元数就是一共用去的元数。师:这两种方法,其实都采用了相同的数量关系。那么 53+20,你们会算吗?生 6:先算 53=15,再算 15+20=35。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为什么要先算 53 呢?联系所求的问题说说。生 7:因为要先算出 3 本笔记本的钱,再加上 1 个书包的元数,所以要先求出 53 的积。师:谁再来说说?生 8、生 9 重复:因为要先算 3 本笔记本的钱,所以要先求出 53 的积。师:对,因为这道题要先求出 3 本笔记本的价钱,所以计算时要先算 53。【反思反思】混合运算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53+20 这类题目,怎样教学计算法则?案例中教师选择了让学生从现实
5、生活中抽象概括的办法。 “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果孩子在联系实际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这道题是要先算 3 本笔记本的钱,所以要先求出 53 的积。课上到这里,学生似乎是水到渠成地习得了乘加的运算顺序与法则,由于生活素材的介入,学生的学习看似轻松有效。然而深思其中的学习过程,却不由地让人担忧,这样的教学还有“数学味”吗?难道运算顺序与法则的规定竟然是因为“问题中必须要先算出 3 本笔记本的钱”吗?倘若如此,若问题变成“3 本笔记本和 3 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列出“5+203”这个不带小括号的算式时,岂不是可以解释成“因为要先算出 1
6、 本笔记本和 1 个书包的价钱,所以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了吗?运算顺序岂是可以随着生活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的?毋容质疑,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学都有其抽象性,本节课教学的计算法则就是一种数学规定,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扯不上任何关系,生活情景只是计算法则学习的敲门砖,一味地追求数学生活化,会给数学教学蒙上阴影,带来遗憾。因此当数学遭遇到生活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一、一、借助生活化手段,凸现数学学习目标。借助生活化手段,凸现数学学习目标。当生活被作为情景引入课堂,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变近了,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3抽象的数学看起来亲切了、有趣了、生动了
7、、更有意义了。但是生活化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它只是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数学、提升思维的手段,借助生活化手段要凸现出数学学习的目标。有位老师在上分数的认识一课,借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导入新课,当学生被春天的景色吸引、被美味的食品包围,课堂的气氛活跃极了。同学们用优美的词语描述着美景,用迥异的思路述说着食品的分法:有的说男孩胃口大,食品要多分些给男孩;有的说男生应该懂得谦让,要让女孩多得一些;有的说水果分给女生多一些,蛋糕多分些给男孩;还有的说,两个人一起吃,吃不了可以下午再吃老师一个劲地表扬:男生真有绅士风度,女生有谦让的美德,你的分法好,他的分法也挺有意思。听到老师的夸奖,孩子们更一发不可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生活 糊口 相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