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行动研究.doc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行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行动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行动研究数学学科 定安县仙沟思源实验学校 吴启委一、发现问题一、发现问题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我对七、八、九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1、七年级选择题小明的体重约为 20 (克,千克)2、八年级选择题课桌面积约为 50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九年级填空题昨天 18:30 乘火车去北京,途中经过 15 小时到达,问何时抵京。七年级的正确率是 50.14%,八
2、年级的正确率是 40%,九年级的正确率为32%。这项调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缺乏学生体验的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新的局面。本课题的提出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有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基于以下两个背景,提出“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设想,并加强实践研究。二、研究计划二、研究计划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
3、、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3、生活化的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三、研究过程三、研究过程 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素材,使学习材料生活化。1、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数学材料。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仍然存在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是局限于课本之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其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内容讲清,很难做到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重建了“教材观念”,革除“惟书唯上”的陋习,在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课本也好、教参也好,都应是供选材的基本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和设计的教
6、学内容都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是他们乐意做的。例如, “加、减法混合计算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人,合并同类项从找伙伴入手,从而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引导学生自己收集、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
7、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又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结合班里的小明家里刚买了新楼房,小红家里刚买了平房,两家正准备装修,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红两家的客厅都是长 5 米,宽 4 米,高 3米,请问两家粉刷面积(门窗忽略不计)谁家更大些?你是怎么算的?同学们热情高涨,马上就有同学抢着汇报:
8、“一样大!”。我追问:“大家都这样认为吗?大部分同学说:“是!”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疑问:“粉刷房屋,只刷墙不刷地,应该再减去地面的面积。 ”“不对!”又有一个同学提出疑议:“楼房的屋顶要粉刷,而平房屋顶要吊顶,不用粉刷,所以小明家的粉刷面积大!”话音刚落,孩子已经轻声讨论起来“问则疑,疑则思”,让孩子在讨论探索过程中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有了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空间,孩子就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想象、乐于创造。我们在研究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建立班级“生活数学”采集本,让学生在平时做一个
9、有心人,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发现数学问题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要将学生所收集到的数学问题,及时进行检查筛选,把与自己的教学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建构数学模型。1、以形象化思维构建数学模型。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我们课题进行实验时,我们要求教师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的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
10、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2、以生活化经历构建数学模型。当今,学生接受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许多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些知识简单再现或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这样构建的知识是静止的,有限的。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猜测1/3 和 1/4 谁大谁小,有位学生猜测是 1/4 大,这时马上有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我有道理
11、说服他,假如有一天我们去活动,买两个西瓜,我们 4 个人分一个吃,他们三个人分一个吃,如果他觉得吃亏,我和他可以交换,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原先猜测 1/4 大的学生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他也明白了 1/3 和 1/4 的大小。在这一个案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生活化数学化的过程,我们能非常明显地发现,这位学生的对于分数大小的认识是完全基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如果缺少这一种对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他就不会作出如此精彩的回答 3、在猜想验证中构建数学模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如:在学习圆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活化 教学 行动 行为 行径 研究 钻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