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一地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一地理上册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一地理上册教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采集的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初一地理上册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讲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太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把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沟通进一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加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教学经过温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2、地形怎样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如何生活呢?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
3、袖管穿脱方便);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严寒的亚洲北部。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一、人口最多的大洲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十分稠密?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4、(12.95亿)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平均人口自
5、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小结因而我们能够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提问1、我们刚刚用了哪些方法讲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能够讲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
6、、庄稼枯萎等。小结人口太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进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毁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要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如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活动以“亚洲人口、资
7、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二、多样的地域文化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怎样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2)从亚洲地形图中能够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
8、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板书设计: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二、多样的地域文化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第2教时教学目的: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
9、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教学经过导入新课:假如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经济发展差异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当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什么不同呢?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历史条件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场,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
10、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获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社会条件。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有的国家。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自然条件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本人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
11、也很大活动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讲一讲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如何的水平?学生小结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诸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到达30170美元,尼
12、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获得了宏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宏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兢兢业业、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兴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奉献。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怎样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活动:完成P16活动2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讨论观察亚洲
1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如何?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较少。如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构造,努力发展经济。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宏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构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把握了怎样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
14、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宏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愈加美妙!初一地理上册教案2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如今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讨论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讲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寓居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一、认识地球的形
15、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根据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讲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道路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宏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讲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步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方: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讲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讲
16、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明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屡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讲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宏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如今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学生回答)讲述:如今我们进入了太空能够在空中看到完好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
17、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刚刚,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经过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讲,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测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宏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经过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如何的道理?(学生回答)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考虑、擅长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获得成功。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参加学生讨论)我们如今不仅认
18、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讲,人们往往用外表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讲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讲明地球究竟有多大?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述:准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而,准确地讲,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异同宏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缺乏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假如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19、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考虑,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补充讲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方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提问:根据本人对地球仪的理解,用本人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
20、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能够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经过,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板书设计:初一地理上册教案3第一节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
21、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起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4、亚洲之最:(1)世界的高原-青
22、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起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
23、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第二节人文环境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
24、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络特别有利。(图7.2p18,活动p19)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加,加之国内供应缺乏,对外依靠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第三节东南亚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
25、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6、的特点,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万象同上老挝曼谷湄南河泰国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初一地理上册教案4【教学经过】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本人的地球仪观察考虑,同学先小组沟通,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外表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27、。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绘出00、300、600三条纬线,老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拟容易,让学生讲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拟难,老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老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
28、、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拟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能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老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初一地理上册教案5
29、温习目的: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大概情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限,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2、能用实例讲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讲、“板块构造学讲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出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温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限,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2、理解“大陆漂移假讲、“板块构造学讲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
30、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出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温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限。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讲、“板块构造学讲的基本内容。温习时间:一课时温习经过: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大概情况地球外表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如何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定南北半球时,极点
31、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3)人类探索地球相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相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经过。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寓居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本人的国土称“中国。2.七大洲(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温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限: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3.四大洋(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
32、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2四大洋的面积比拟: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如今的陆地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如今的海洋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讲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讲。2“大陆漂移假讲的内容:6.板块运动1板块学讲的主要内容:读图温习(2)证据: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温习小结: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
33、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初一地理上册教案6一、讲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而,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A、能讲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2)经过与方法: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
34、、析图的能力。B、运用板快构造学讲,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C、初步把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绘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络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构成原因。二、讲学情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而,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络实际,
35、以加强学生印象。三、讲教法: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下面教学方法进行教学: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B比拟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四、讲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
36、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1)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而能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考虑、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介入积极考虑的这一经过,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3)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五、讲教学程序: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
37、课的学习当中。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怎样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组织学生沟通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拟,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考虑“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拟活跃,因此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联络实际,学生分组讨论碰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络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经过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比照,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快,冬季较暖和,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为了稳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1、课本6667活动题。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我的讲课完毕,谢谢大家。【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