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精品文档.docx





《简析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精品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析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嵇康之长生论与统治阶级的尽欢不同,其长寿之道更强调恬淡之乐,与纵情纵欲不同。下面是我J.L为大家共享的关于以超越的艺术对抗现实政治之论文范文。魏晋之际,政局混乱,传统儒学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固然政治家曹操等不敢公开否认儒家的思想体系,但是实际上两汉经学的陈腐教条已经开场松动。人们普遍开场注重仪容和人物品藻。曹丕论七子,亦主要论其才性之特色。从清议的重道德到人物品评的重道德又重才性容止,反映着士人从经学束缚到自我意识的转化。有了这个转化,就会逐步走向重视人、重视人的自然情性,重人格独立。而有了重视人、重视人的自然情性以及重人格独立,亦就逐步导向对人的哲理考虑,探寻人与自
2、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地转向玄学命题。阮籍与嵇康的思想,处在魏、晋嬗变之际,政治上成为诸名士反对司马氏之翘楚,他们不可能完全服膺于儒学,由于儒学成为司马氏网络儒士、牢笼儒士之学,时代的变化已经使得他们不可能如孔融和祢衡那样做匹夫之勇式的抗争,而只能以艺术上的卓尔不群来抗衡现实政治的不取精神,并要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成其迈远之狂狷的情操。阮籍与嵇康对道家的宗教热忱,体现了在何晏、王弼之后玄学对自我独异生命的又一种体验和会通。正是基于对庄子的存在式信仰,阮籍与嵇康以特有的艺术家的目光体悟到了在庄子身上不仅能取其愤世嫉俗的现实批判精神,若能进一步研究则可契悟其返归自然之道。阮籍的这种理想,就是他在
3、(达庄论)中所讲的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其特征是不害于物而形以生,物无所毁而神以清,形神在我而道德成,忠信不离而上下平。阮籍与嵇康不仅继承了庄子的养生、论乐,而且在为文的抒情传统上创始了魏晋的艺术之道,最后借着玄音在诗歌中到达了冲和恬淡的至境,在儒家仁爱的精神之中体验着道家无为而自然的逍遥之境。一、阮籍、嵇康的诗歌与玄学的关系阮籍和嵇康是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目光去解读当时的玄学思潮的。由于阮籍和嵇康都是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假如讲何、王是东汉以来重视义理思辨的思想集大成者的话,而嵇康和阮籍则是东汉中晚期以来新的文学艺术思潮培育出来的时代骄子。当何晏与王弼通过纯粹思辨从无限否认到无限肯定的思维方式来推
4、导出贵无本体论的时候,阮、嵇其实并没有给玄学增加新的命题。但是他们却以艺术家的气质以音乐、诗歌或者文章来捕捉无、自然、大音、大象等观念,进而引发了艺术创作的能量,以庄子式的顿悟来影响他们本人的艺术实践。阮籍怀抱着比庄周的思想更为超越的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的理想,其中也包含了他的一种济世的襟怀。但在残酷的现实中,阮籍知道他的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不得不求助于道家的那种翱翔宇宙、与天地合一的虚幻的理想,以艺术家的气质同他所处的黑暗的现实相对抗。如其(咏怀诗):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
5、门子,噭噭令自嗤。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原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作者在诗歌中经常以玄远的事物代替眼前的现实,在追思与慨叹中展现理想的难以实现以及思绪的纷乱,但在失落的心情下,仍没有失去诗人对灵魂的追问和思考。这就是阮籍的玄学式思维,他的玄学思维具有否认性思维的形式。玄学家追求玄的本体,是从否认现实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详细事物开场的。但细察这种思维的底色,能够发如今阮籍的否认性思维中含有批判现实的动机,这正是阮籍艺术作品的特点。玄学的否认式思维反映在艺术审美上,就是自觉地否认现实事物的具象之美,对客观美持坚决的否认态度,以为
6、它们并非美的本质,不能表现出美的真理。例如,阮籍继承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在(清思赋)中提出了这一玄学命题: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阮籍的(清思赋)就是形象地展示了以玄的方式追求真正的美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超越。(清思赋)写作者本人会晤想象中的女子,遭到屈原(离骚)和曹植(洛神赋)的影响。作品中的这个美女,或许是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但是从写作方法上看,(清思赋)实是一篇重要的美学文献,它的价值在于从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的玄学命题出发,凭借诗人丰富的审美经历,树立了艺术想象的基本原则。阮籍创始了艺术批评的新方向,所以无怪乎陈去病言:自是以后,赋家绝少。
7、独阮步兵忧时悯乱,凄怆不平,作(首阳山赋)以自标亮节。足为当途后劲,固不仅咏怀诸什,横厉无前已也。由于庄子式抒情传统的参与,阮籍与嵇康的诗风在峻烈之外,又开拓出一种恬和和渊淡的超越之境。嵇康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五是最为典型的一篇: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石番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这是嵇康为嵇喜参军而作的一首诗。从这首诗歌的诗风来看,全诗沐浴着和睦而宁静悠远的气氛。生命中一切焦虑、追逐和警骛之心都在诗境中放松下来,而独独享受着生命的光阴本身。目送归鸿,手挥五是以心灵去感悟天、人之间和谐的律动。在诗人的目送归鸿之
8、间,是一片无状无象的空明,是心灵开放,任鸿自去归、人自挥的自由空间。此虚灵的空间是玄学对艺术的最大馈赠,是心灵作逍遥之游的无限境遇,以感受大自然中难言的大音。阮籍的赋体创作,不是继承邺下文人咏物言情小赋优美、写诗的风格,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浪漫文学的风格,具有崇高美的特质。一般的都市描写,作家都是以赞美的风格来描写,而阮籍的(东平赋)、(亢父赋)则极写两地山川风物之陋、人情世态之鄙,以挖苦为主旨。作者笔下的东平郡,是隅隈之缺,幽荒之途,忽漠之域,穷野之都。阮籍以这样的描写别具挖苦之笔,寄寓本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在(亢父赋)中这样描写亢父的风土人情:其地郭卑小局促,危隘不遐。其土田则污除渐淤,
9、泥涅槃洿。方池边属兮,容水滂沱。秽菜惟产兮,不食实多。地下沉阴兮,受气匪和。太阳不周兮,植物蘼嘉。故其人民顽嚣檮杌,下愚难化。阮籍在这首赋中带有强烈的针砭色彩,以此象征当时纷乱的政治黑暗现实。当时正值正始十年正月发生了同日斩戮,名士减半的高平陵政变,由此开场了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典午当政之险恶黑暗时代。随着曹爽政治集团的被诛灭,阐发内圣外王的王、何玄学亦随之终结。而典午高压政局下人人自危,在促使玄学的中心课题由讨论无为政治而转向个体自由,此即学术由老学、易学转向庄学的历史脉络。所以,在艺术上,阮籍的(咏怀诗),从诗歌形象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看,具有强烈的否认现实美而追求超现实美的倾向。作者在
10、诗歌中无意于塑造现实事物的形象,也无意于表现人类的一般感情。例如像青春、歌舞、美貌、爱情这些从来在文学作品中被赞美的对象,在阮籍的作品中这些却成了被怀疑、挖苦以及被否认的对象。受这种对现实政治的反感,阮籍对呈现于耳目之前的客观事物的美的形式,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从美中看出丑,从生中看到了死: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咏怀)十八)清霜为凝露,华草成蒿莱。((咏怀)四十五)这种审美观念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价值判定,是阮籍强烈的不满于现实的情绪所决定的。阮籍之所以将青春、歌舞、美色等世俗视为美妙的对象作为丑的代表来表现,是由于世俗的名利之徒耽溺于此,甚至流于穷奢极欲。他在诗歌中讥
11、讽统治者的荒淫,指出他们的荣华是外表的,也是短暂的。他们以为美的东西,在阮籍看来是丑的,他们的生活毫无价值,更没有实际的意义。如咏怀之十二: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磐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安陵和龙阳都是古时候以男色事人者,阮籍在此暗指这些繁华子过的也是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那样的生活。正由于世俗的名利之徒耽于片刻的荣华之中,以丑为美,阮籍才产生了怀疑现实美的思想,以为从终极的方面来看,现实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是虚浮的外表现象。嵇康的诗歌例如(酒会诗)之二亦出现了恬和渊淡的超越之
12、境: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汎汎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櫂投竿,优游卒岁。这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闲逸、慵懒的诗境:水在流,却以淡淡和逝写其不兢不迫,信其所之;舟在漂,却以汎汎和载浮载滞写其无所归依,随流而往;人在鼓檝,却以微啸、放櫂展现其萧散和无所用心。正是在以庄、老为师的哲人兼诗人的嵇康这里,中国文化诗意的玄思和玄化的诗意完全会通在一起。嵇康在淡淡的水、汎汎的舟、清清的风、微微的啸咏中,和优游沉着的投竿之间,同样有一疏朗的空间,令缕一无可言讲的韵律荡漾其中。这种超越现实政治的达观心境与他们的自足自乐的玄学心态不无关系。二、阮籍、嵇康乐论与玄学的关系阮籍以为,乐之本体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
13、。他讲: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此篇外表是在谈音乐,实际上暗指社会的治理,矛头直指晋朝的统治者,并告诫他们,奏之圜丘而天神下
14、,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从魏齐王芳嘉平年间到晋武帝泰康年间的半个世纪是司马氏强权政治的盛世。在此时期的前半段即魏末的这一阶段,司马氏在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势力的同时,逐步把握了政治大权,也致力于去除异端思想和异端人格,试图重新恢复礼教。司马氏父子将道家的柔克之术与法家的强硬手段结合起来成为其驾驭政治的手段。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中,真儒教并没有恢复。阮籍、嵇康任自然的背后是对司马氏政治手段的批判。阮籍根据儒家的尊卑秩序来安排自然的秩序。阮籍更多的是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阮籍眼看他的时代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咏怀诗)第六十七)充满着各种残酷无情的争斗,因
15、此和道家思想发生了共鸣,由于道家思想有助于对儒家的假仁义进行批判,他幻想着由对庄子的皈依来超越现实中的善恶是非之争,以善恶是非混一同体的状态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所以,他对儒家强调名分的思想表示不满。他讲:彼(六经)之言,分为之教也;庄周之云,致意之辞也。大而临之,则至极无外;小而理之,则物有其制。夫守什五之教,审左右之名,一曲之讲也;循自然、佳天地者,寥廓之谈也。阮籍以为乐如能把人引入平淡无味,即去除了各种物欲私利的精神境界,就能使人间消弭各种无谓的纷争,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到达以乐来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阮籍的乐论来自于庄子又不同于庄子。嵇康与阮籍一样强调以生命为乐曲,音乐因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