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docx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导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当代化的科学基础与约束条件。本文通过文献回首、系统归纳、比照分析研究等方法,从单维单要素和综合与集成研究两个方面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缺乏,提出今后需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承载力综合与集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承载力主客体之间的内在机理性研究、承载力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区域性和实用性等。通过解答主要关键科学问题,避免承载力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发挥其在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服务支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
2、力;生态承载力;空间治理一、引言“承载力本来是物理概念,被引入到生物学与生态学之后,其含义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能够存活的最大数量,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极限,包括粮食制约下的人口总量等问题,如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原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以经济社会为承载客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开场出现。20世纪60、70年代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爆发,承载力研究逐步被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中,主要研究资源环境制约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承载力考虑的因素也由自然资源环境因素拓展至文化、社会等因素。近二三十年来,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核心的人地关系逐步成为地
3、理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命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十分是在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当代化的重要科学基础1,也是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门问题。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等多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的承载力又由多个要素构成,如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多种要素。一般能够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单维或单要素为主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二是
4、面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与集成评价。此外,与国外以理论研究为主不同,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较好的决策与应用出口,在实践领域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面向应用实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理应遭到更大的重视。1、资源环境承载力单维单要素研究从资源环境要素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看,可分为基于土地、水、矿产、能源等支撑要素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和基于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力研究。近些年来愈加综合的生态承载力逐步成为研究热门。此外,中国地质调查部门基于部门职能和专业特长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和实践工作。1资源承载力。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承载力相
5、应地表征了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内资源对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等众多方面。其中,土地资源领域的承载力研究开展得较早。起初主要集中在研究一定生活水准下,能够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FAO、UNESCO等国际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开展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2。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先后开展了以耕地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1。当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容由耕地拓展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领域,承载人口也由粮食承载人口总量向人口环境容量、生产空间人口承载力等综合性发展3。十分是近年来,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带来建设用地总规模迅速增加
6、,各级不同程度地出现建设用地短缺的现象,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城镇化等以各类建设为承载客体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大量出现4。在技术方法上,最初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粮食生产潜力估算法,随后层次分析法、多目的决策分析法、GM灰色预测模型等技术方法和经典模型被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一些学者还构建了由承载强度、效率和潜力三个因子构成的SEP评价模型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的技术手段也被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总体来看,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呈现下面趋势。从概念内涵上看,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在“一定生活水准养活多少人逐步拓展到“在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等边界条件下可支撑的国土空间开发活动,评价体系
7、越来越趋于综合,多目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成为研究热门。从技术方法上看,新的技术方法、评价模型和技术手段不断被引入到土地资源评价之中。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类似,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等各类单要素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方法以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也均获得了较大进展。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来源于环境科学的环境容量1,表征了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干扰,并保持本身稳定的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5。根据环境要素分类,包括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壤环境承载力等单要素承载力以及城市环境、农村环境、交通环境等复合要素承载力等多个方面。环境科学对环境容量已有较长
8、的研究历史,国内外学者在大气环境容量承载力、水环境容量、交通环境、噪声环境、旅游环境、城市环境、湿地环境、海岸带环境等领域都获得了进展,并在很多区域和领域得到应用。在环境容量研究基础上开展的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方法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法、优化决策模型法等6。目前,尽管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但在评价标准和阈值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此外,多数环境承载力研究是基于表征指标的评价,对于影响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响应决策机理研究缺乏。3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属于广义范围内的环境,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环境或生态环境。能
9、够简单地理解为地理环境,即一般所讲的环境,主要是以研究地表及地表以上大气圈、生物圈和地表水圈为主体;而地质环境主要是研究地表下面,以岩石圈和地下水圈等为主体的地质体以及与自然地质作用、人文地质作用相联络的各种环境问题7。地质环境是地球内外动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基础的载体。但地质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即存在阀值8。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这种承载关系的表征。长期以来地质工作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但专门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工作较少,见于文献的只要大庆、西藏、山东半岛、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近年来围绕服务“一带一
10、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和重要地区开展了以地下水、地质稳定性等地质环境要素为主的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研究,构成多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将来中国地质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9,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祸地质等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领域的地质工作会愈加重要,而地质环境承载力在生态农业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灾祸综合防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4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是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愈加综合的概念,表征了生态系统在保持平衡状态下,对承载对象的包容能力。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提出后,逐步遭到国内外学者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环境 承载力 研究进展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