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提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阐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阐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重要作用等正确理论。中华特点社会主义现代背景下,复杂多元的文化互相交融浸透,以及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传播方式使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提纲)中蕴含的科学的实践观对现代民族精神的培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民族精神培育者培育经过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参考。【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中国现
2、代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建设实践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初步构成的重要标志,其中所说明的观点,尤其是实践观为我国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一、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提纲)共有十一条,其中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表明马克思划清了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界线。(提纲)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符合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的产物,是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经历的研究总结与浓缩提炼,用以指导日后的社会实践。第一,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是持否认与批判态度的。
3、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旧唯物主义者不把事物当作实践,而是直观的认识事物。表明旧唯物主义者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观存在,他们不以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也是造成旧唯物主义缺陷的最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这种割裂,才使得认识的能动作用抽象地发展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第二,马克思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正确理解。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而旧唯物主义在离开实践的情况下空谈认识,忽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只是从客体这一个方面出发去分析事物,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把世界看成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既体现出了唯物主义的本质,同
4、时也强调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强调实践之于认识的重要作用,是检验认识能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社会实践通过合理利用物质资源与自然环境,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使得正确的认识总结提炼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升华为真理,进一步以指导社会实践。实践观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现代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实践活动,现代的教育者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实践经过所体现出的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二
5、、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国现代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总结中华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中的生产实践经历,概括提炼出了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自自信心与民族精神气力的重要来源,对社会生产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决定社会生产实践的方向同时为其提供理论根据。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现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居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三观,用以指导将来的社会实践。但是在现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面临着科技革命、互联网飞速发展、文化多元的新环境,出现了新的挑战。第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6、方法陈旧,多以老师课堂直接讲授的方法进行,缺乏在社会实践中传播相关理论的教学。学生对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互动,使民族精神理论教育难以到达理想效果。且教育经过中存在不结合社会发展客观现实,只谈理论的现象,使得认识脱离了实践这一来源。第二,课堂上总结的口号化理论难以深化大学生内部,更难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对理论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照旧停留在口头背诵,难以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作为实践深化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且大学生的实践行为相较于精神思想发展具有滞后性,内化时间过长。第三,全球化趋势使得学生处于多元文化当中,使得民族精神培育出现新的窘境。信息化时代,文化多样性
7、使得外国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日趋加强,大学生存在缺乏民族自信,对传统文化缺少认同感的现象。同时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容易产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降低的想法问题,造成民族精神培育的难度增加。群众传媒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数量大、质量难以保障,易造成个体认识偏差,影响民族精神培育。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现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现代民族精神培育者应坚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实践观的理论根据,指导现代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实践,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构建和发展本人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新时期全球化国情相结合,立
8、足当前社会现实,从实践活动出发,发挥现代民族精神培育者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优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使课堂理论教学经过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个体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构成正确的思想,思想的发展升华也必须通过实践完成,实践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方式与最终归属。教育者带领学生介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教育基地能够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化。只要在实践的经过中才能证实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高度总结的认识的真理性。第二,现代民族精神培育者要正确理解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中深化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民族精神培育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将思想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9、,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育者要意识到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要重视实践经过并擅长从实践中总结经历,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时主动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第三,现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者首先应接受与加强本身民族精神的培育。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专门的民族精神培育者,而是全体教职员工。民族精神培育是一种全方位不间断的影响,培育者都应坚定地树立民族精神,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典范,随时随地传播先进思想。同时要在教育教学经过中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成,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经过中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双向互动。第四,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通过新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通过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塑造良好的民族精神培育环境与气氛,实现教育个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提纲)为我国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更为民族精神培育经过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研读提纲,都会带给我们新的发现与新的启示。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现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现代教育者应当不断考虑的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