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原子对金属络合物光热性能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原子对金属络合物光热性能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属原子对金属络合物光热性能影响摘要:为了探究硫代双烯金属络合物的金属原子对化合物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含长碳链的硫代双烯钴络合物的近红外染料,考察其光热性能,并与镍硫代双烯络合物性能比照。测试结果表明:镍的络合物比钴的络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关键词:长碳链;硫代双烯络合物;近红外染料;光热特性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视,伴随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多。其中太阳能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十分是有机太阳能的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15,目前光电转换效率(PCE)到达了14%以上6,7,并且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到了17.3%8,9,这大大推动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
2、商业化进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薄膜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支,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研发领域,近几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染料敏化电池的活性层材料,染料的性能对电池的效率及器件的制备工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近红外染料是经常被利用的活性材料,硫代双烯金属络合物由于具有较好的光电稳定性及在近红外区域有强的吸收而被广泛应用。硫代双烯型金属配合物即络合物分子中含有配位金属原子的染料,一般在红外区有较强的吸收,主要用于激光染料、激光光盘记录材料、红外探测材料与测距、防伪材料、滤色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等1013。本课题组曾制备了一种长碳链萘基构造的硫代双烯镍化合物,显现出较好的光
3、热稳定性及光电特性。为了探究该构造络合物的中心金属原子对硫代双烯型金属络合物光热稳定性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替换中心金属原子,制备了类似构造的钴络合物,通过比照分析测试,考察了中心金属原子对硫代双烯型金属络合物的性能影响。1实验部分1.1试剂CH2Cl2(用CaCl2脱水);C2H5OH(99%);1,4二氧六环;P2S5;(NH4)2SO4;CoCl26H2O;对辛氧基萘基乙二酮()(自制)14。1.2仪器AC400核磁共振仪(瑞士BUKE公司)、NICOLET380型红外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同步热分析仪(法国赛塔拉姆仪器公司)、ZF1型紫外分析仪(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1.3钴
4、络合物的合成以自制的对辛氧基萘基乙二酮()为起始原料,在二氧六环溶剂中与P2S5和CoCl2反响,合成目的硫代双烯钴络合物()。1.3.1目的产物的合成道路图1.3.2目的化合物的合成取自制原料14、P2S5、(NH4)2SO4、和溶剂1,4二氧六环置于反响瓶中,加热至回流并维持搅拌5h后,停止加热并使反响液自然冷却到室温,将上层清液转移到另一两口瓶内,再次加热至回流后,参加氯化钴水溶液,保持回流3h后,冷却到室温,向反响液中加水并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无水Na2SO4枯燥,过滤后的滤液利用旋转蒸发仪浓缩,残留物通过硅胶柱分离提纯,流动相为乙酸乙酯:二氯甲烷(21(v/v)。最终得到墨绿色固
5、体I,熔点210。2结果与讨论2.1构造表征制备得到的化合物,首先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在波数3063处显示了不饱和氢的吸收峰,在波数2920和2851也观察到了饱和氢的吸收峰;在波数1142处的吸收峰归属于碳硫双键,在843cm1处的吸收峰为CCS键特征峰。原料在1680cm1处的羰基特征吸收峰消失。进一步利用核磁共振对样品构造进行表征,1HNM(400MHz,CDCl3):8.08(br,4H),7.71(br,4H),7.52(br,4H),6.99(br,4H),4.30(br,4H),3.88(br,4H),1.701.80(m,8H),1.251.53(m,40H),0.870.9
6、7(m,12H)。13CNM(100MHz,CDCl3):167.72,154.93,132.34,130.91(2),128.85(2),126.26,124.62,121.49,103.63,67.95,31.85,29.72,29.45,29.27,26.26,22.68,14.11。FTI(压片,KBr)3063cm1(C=CH);2920cm1(饱和氢);2851cm1(饱和氢)1580cm1,1505cm1(萘环骨架);1341cm1(C=C);1142cm1(C=S);843cm1(CCS)。核磁共振氢谱在化学位移0.894.30区间内观察到了长碳链上的氢的特征峰,同时在6.39
7、8.08区间发现了萘环上氢的特征峰;核磁共振碳谱在13.7367.95区间内对应长碳链上碳的特征峰及在103.63处对应CS键上碳的特征峰被发现,同时在121.49132.34区间内也观察到了萘环上碳的特征峰。根据I以及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的综合结果显示,所得产物构造正确,本实验最终得到了预期目的硫代双烯金属络合物。2.2光谱性能为了探究配位中心金属原子对硫代双烯型近红外染料光热性能的影响,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该络合物在溶剂中对光和热的反响。首先,光谱特性确实定,选择甲苯、二氯甲烷、氯仿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来考察溶剂极性对于目的金属络合物光谱性能的影响,由于
8、目的化合物引入了长碳链,物质的溶解性提高,化合物易溶于所选的四种溶剂中。本次测定所选定的四种溶剂,其极性大小顺序为:甲苯二氯甲烷氯仿DMF,观察到目的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748.0、756.0、758.0、764.0nm,最大吸收峰随溶剂的极性增大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见表1、图1)。而一样溶剂下四(对辛氧基萘基)硫代双烯合镍的最大吸收峰分别是921.0、925.0、926.0、927.014。比照两组数据可知,溶剂的极性对钴、镍两种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一致,但硫代双烯合镍相比于硫代双烯合钴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表明硫代双烯镍络合物具有相对更稳定的共轭构造。2.3目的化合物的光热稳定性
9、2.3.1目的化合物的光稳定性光稳定性是染料应用经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15,16,作为一种近红外染料,化合物的光稳定性也决定其应用的范围。本研究以甲苯作为溶剂,将目的化合物的甲苯溶液置于日光下光照,观察其紫外吸收光谱(UV)随光照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结果如图2,数据分析见表2。根据图2不同光照时间下吸光度(A)的变化及表2中所进行的数据分析,能够发现,目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最大吸收波长不变,但吸光度变化显著,光照9min后其吸光度下降了73%;而类似条件下,四(对辛氧基萘基)硫代双烯镍在溶液状态下,光照72h后吸光度下降了80%14。根据光照实验结果比照分析,证实在光照条件下,目的化合物在
10、溶液状态下的光稳定性比硫代双烯合镍络合物差,这必将限制化合物I的应用环境。2.3.2目的化合物溶液热稳定性同时,本研究也考察了化合物在甲苯中的热稳定性。将装有样品的比色皿用锡纸包裹避光,置于7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不同加热时间下,观测得样品溶液的UV变化如图3,其数据处理归纳见表3。从图3UV吸收曲线的变化及表3中对吸光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数据分析,能够证实目的化合物的甲苯溶液在70下避光加热,其稳定相差。通过计算,加热30min后化合物的吸光度下降76.5%,而类似条件下四(对辛氧基萘基)硫代双烯镍在溶液状态下,加热1h吸光度仅下降27.0%14。所以根据
11、避光加热实验比照分析,目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比硫代双烯合镍的稳定性差。2.4热失重分析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光、热稳定性都不好。对于其在固态的热稳定性调查,本研究利用了同步热分析仪,测试化合物I在01000温度范围内的热分解状态。图4为化合物的热失重曲线,当设定失重达5%时的温度为样品的热分解温度时,由图4可判定,目的化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210,而四(对辛氧基萘基)硫代双烯镍的热分解温度为36314。根据热分解温度指标,目的化合物的固态热稳定性也不如硫代双烯合镍,其固态热稳定性较差。本研究首先制备了一个含长碳链的硫代双烯钴络合物,并对其构造进行了表征。通过比照前期合成的一个类似构造的硫代双烯镍络合物,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测试分析,发现镍的络合物具有更长的红外吸收光谱。通过最大吸收波长,利用经历关系计算出镍、钴络合物的*跃迁的过度能分别为1.35ev和1.66ev,表明镍络合物具有更好的共轭共平面构造,有利于电子云的分布。同时,对两种络合物在溶液状态下进行了物质的光、热稳定性比照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镍的络合物相比与钴的络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热重分析(TG)结果也支持此结论。总之,对于硫代双烯型金属络合物,由于不同金属的原子大小不同、外层电子排布的差异等因素,构成络合物的物理性质变化很大,导致中心金属原子影响着络合物的光、热稳定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