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涵义与价值.docx
《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涵义与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涵义与价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涵义与价值1传统农业技术对当代有机农业的影响有机农业实际上属于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有机农业技术系统充分考虑了土地、农作物、畜禽、鱼类等的自然生产能力,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应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既提高食品质量又改善生态环境。传统农业的耕作制度安排和作物栽培技术精华,对有机农业有重要借鉴作用。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技术与有机农业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农学家提出:“认真总结和开掘传统农业的
2、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去。例如,有机农业的关键技术是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知足作物生长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其中的有机肥主要是指传统的农家肥。“农家肥是有机农业的生产基础,合适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形式,是综合利用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有机农业低成本投入的有效形式。大量施用农家肥可促进有机农业生产中种植与养殖的有效结合,实现低成本的良性物质循环。这里指出了有机农业对肥料种类选择的要求,充分肯定了农家肥在有机农业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农家肥、堆沤肥、绿肥等积制方法,经过适当改造或
3、科学处理之后,在当今的有机农业建设中大有作为。再如,传统农业广泛应用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技术,也是有机农业建设的重要措施。“轮作是有机栽培的最基本要求和特征之一。有机农业竭力强调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合理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以加强作物品种多样性,可平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培育地力。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详细要求和吸收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类型的作物轮作或间作套种能够全面平衡地利用和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在用地的同时到达养地的效果。中国传统农业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南北各地都有大量可资借鉴利用的技术形式。尤其是古人很早就有意识地实行豆科作物、绿肥作
4、物与粮食作物的轮作,以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地肥力。另外,有机农业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其技术核心之关键是“在防不在治,十分强调禁用化学农药,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通过合理耕作、选用抗性品种、轮间套作措施以及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仅就间作而言,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出它的防病机理:间作作物根系的分泌物或微生物,能够影响土壤病原物对周围生长的作物根系的侵染,不利于病害发作;通过作物的间作和混作,起到了多物种相克相生的作用,打乱病虫害的生活规律和生活周期,降低病虫害对寄主的适应性,进而减少其危害的时间和程度。传统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深耕细耙、翻耕冬灌
5、、轮作间作套种、抗虫品种选育、生物防治等,都与有机农业有契合之处。2传统有机肥施用技术与土地资源保护当代有机农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物质循环的有机性和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有机农业就失去了其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指出:“用地与养地结合是不断培育土壤、实现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传统有机肥施用和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持地力常新壮的理念及技术措施,对于发展有机农业,弥补当代农业的缺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1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传统有机肥养地作用的高度评价我们知道,自上个世纪初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开场向
6、当代农业过渡,传统农学趋于衰微,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经久不衰的事实及其所创造的奇迹,长期以来一直很受西方学者的关注,并试图探索其中的奥秘。他们从中西比拟的角度总结讲,传统农业时代中国人把一切能充作肥料的东西都放到土壤里去,使其介入物质的再循环和资源的再利用,化无用为有用。近代农业化学奠基人李比希JustusvonLiebig,1803-1873曾将中国能长久保持土壤肥力的奇迹,归结于其无与伦比的用地养地制度。他讲这种耕作制度“就是把从土壤取走的植物养分,又以农产品残余部分的形式,全部归还土壤。德国农学家瓦格纳WWagner根据他本人的亲身见闻讲:“在中国人口稠密和千百年来耕种的地带,一直到如今未
7、呈现土地疲敝的现象,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农民细心施肥这一点。十分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美国农学家金氏F.H.King曾用了五个月时间到中国和日本、朝鲜考察农业,其中在中国就呆了四个多月。回国后他撰写的“FarmersofFortyCenturies((四千年农夫))一书,高度评价东亚的传统农业。该书的副题是“PermanentAgricultureinChina,KoreaandJapan,“PermanentAgriculture,能够翻译为“永久农业,可以以译成持续农业。一百多年前的金氏就把中国传统农业称之为“持续农业,是很有目光的。金氏在书中重点描绘了中国、朝鲜和日本农业的废物利用传统,
8、并将之与美欧国家做了比拟,高度赞扬东方国家粪肥积制与施用传统及其对维护土地肥力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东方民族的特质之一就是能够很好地保护土壤,为了很好地保护土壤,避免毁坏土壤肥力和污染环境,他们很注意随时随地收集粪肥。他根据本人在江浙一带的见闻写到:“中国人总是沿着乡间小路或者公路收寻动物的粪便,当我们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时,也经常看到有人迅速将地上的粪便捡起,然后将它们小心地埋在地下,尽量避免由于透水以及发酵而造成的养分损失。在一些桑园里,人们会在树千周围挖一个直径6-8英尺、深3-4英寸的坑,然后将蚕的粪便、褪下的皮以及吃剩下的一些叶子和梗一起埋在下面。这样处理废物是必要的,由于人们将除丝绸之
9、外的所有东西都利用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这些东西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一季桑叶的生长。书中还对中国农民在作物种植经过中充分利用粪肥的智慧和技艺深有感触。实际上,金氏描绘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农业时代或者畜力运输时代非常普遍。中国北方有一句谚语叫“早起不拾粪,可以以理解为,很多人早起是为了赶路拾取路上的家畜粪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特点的认识,深受(四千年农民)的影响。他转述金氏的话讲: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环,通过自然循环实现生态平衡,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
10、上生活了五千年,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份。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这块土地将继续养育很多人,看不到终点。就是讲,在这个系统中,人类成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社会就像自然界一样循环往复,不断地持续并缓慢发展。遗憾的是,中国在近几十年农业发展经过中,面对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现实,在土地利用上一直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而忽视地力培养,过度依靠化肥而轻视甚至弃用有机肥,结果导致土壤生态恶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遭到影响,并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于是人们开场反思并纠正以往只强调生产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农业经济
11、观念,认识到土地利用必须走用养结合的道路。2.2传统有机肥的优点及其回归土地的意义地力的维持和土地的培肥离不开肥料,传统农业所施用的肥料一般是农家肥或天然有机肥,其中包括人畜粪尿、厩肥、作物秸秆、绿肥、饼粕、草木灰、河泥、骨粉、骨灰等,种类繁多。据研究,各种农家肥具有不同的养分特点,能够在养地和培肥土壤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还含有铁、镁、硼、铜、锌等微量元素,是一种复合有机肥料。而且家畜不同,其粪肥的充分也有差异。猪粪尿具有质地细,木质素少,总腐殖含量高等特征;鸡粪养分含量高,适用于各种土壤,还可提高作物的品质。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
12、有机质,改善土壤构造和墒情。当代试验研究以为:“在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假如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3.0-4.5t,平均可增产粮食15%以上;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使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改善。还有研究表明,稻田综合使用绿肥、化肥与有机物养分,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而且能显著改善土壤肥力性状。联络传统农学理论来看,土壤性状和肥力能够通过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措施加以改变,土地能够越种越肥,南宋农学家陈旉曾明确提出了“地力常新壮的土壤学理论。此外,传统土壤科学还包含了两种很有特色的理论土宜论和土脉论。土宜论指出,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都各有其适宜生长的植物与动物。土脉论则把土壤视为有血脉、能变动的活的
13、有机体。这些具有明确生态含义的传统土壤学理论,为历史时期土壤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根据。从农业生产实践来看,中国几千年能够维持地力不衰,而且土地越种越肥,显然与其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技术经历有密切关系。当今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社会经济相貌发生了宏大变化,过去的一些粪肥积制和施用条件已不复存在。“过去农村连垃圾都少,别讲人畜粪尿,但凡能够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连拆除的炕土、灶台、墙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秆沤肥,送到地里去了。那时连收废品的都不下乡,由于农村几乎没什么废品,差不多都被老百姓循环利用了。但是这种情景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而逐步消失,由此带来的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
14、也日益严重。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实际来看,要做到合理使用化肥,实现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机肥的真正回归,将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例如,农作物秸秆过去是肥料、饲料和燃料,农民舍不得丢弃。如今由于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了,秸秆似乎成了废物,不少地区的农民干脆在田里一烧了之,于是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要解决类似的环境问题,需要借助当代科技和先进经营理念,在传统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传统农业生物多样性智慧对解决当代单一化种植问题的启示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如今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耕作牧养及育种保留了大量动植物资源
15、;其次,农田及其山林草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不过,当代常规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加强,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同时,由于一味追求农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益,导致单一化种植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上述两个方面又互为因果,使农业生态陷入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值得借鉴和利用。3.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实际上,为了提高产量,应付人口增长的压力,古人也总是有意识地选种一些高产作物。但由于单一性的高产和多样性的稳产毕竟存在一定矛
16、盾,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多、劳动力充裕,且人们的生活仅限于温饱的情况下,种植多种农作物,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抗御自然灾祸,追求稳产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首要目的。这样,人们会有意识地种植某些低产但适应性强的作物,如粟、黍、大豆、稗等,并不断地选育不同的动植物品种等。就是讲,固然近代以前中国农业已出现了单一栽培的现象,但这种现象由于人口、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遭到遏制。人们通过不同农业生物的组合,以及品种的多样性培育缓解了作物栽培单一化的扩展及其危害。只是由于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也一直是农业追求的目的,所以,单一栽培的趋势并没有停止。20世纪初期以来,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农业技术 生态 涵义 价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