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MRI解剖学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MRI解剖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MRI解剖学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MRI解剖学研究【摘要】目的讨论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MRI解剖。方法选取因外伤、膝盖疼痛或肿胀在我院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1755例,患者均无间歇性跛行的症状。根据MRI资料,评估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的发生率,并对其位置、形态及走行进行分析。结果在1755例患者中,存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的38例(22%),均起自股骨远端后面、内外侧髁上方水平,止于腓肠肌外侧头的内侧面,形态从细线状肌束到粗大状肌束不同。所有患者腓肠肌第三头均走行于腘动静脉的外侧,无走行于腘动脉和腘静脉之间者。结论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并非罕见,膝关节MRI检查
2、能够明晰显示变异第三头的起点、走行及其与腘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关键词】腓肠肌外侧头;解剖变异;腘动脉;膝关节;磁共振成像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部皮下,有内侧头和外侧头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后面,止于跟骨结节,腓肠肌收缩时,有助于足跖屈曲。Frey1在1912年报道了腓肠肌第三头的存在,并于1919年更具体地描绘了其解剖学上的变化。它是腓肠肌常见的解剖变异,被定义为先天性肌肉头或肌腱头,通常起源于股骨后面的某些部位,与腓肠肌的内侧头或外侧头相连。据国外学者2统计,腓肠肌第三个头在外国人口中发生率在34%55%之间,其中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的发生率约19%3。本文回首性分析常规
3、膝关节MRI的图像,统计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在国人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像解剖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膝关节常规MRI检查的1755例患者,其中男性912例,女性843例,年龄689岁,平均年龄435岁。其中发现解剖变异的38例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03岁。所有患者在PACS系统上有完好图像资料,且能调出齐全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膝盖疼痛或肿胀,多因外伤就诊,表现为关节内韧带、半月板或软骨损伤等。本文明确排除了伴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12
4、检查方法采用15T(SiemensArea)及30T(GEDiscovery750w)磁共振成像仪,膝关节专用线圈,以髌骨下缘为中心进行常规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所有检查均未使用比照剂加强扫描。1)15T(SiemensArea)MR扫描序列:横轴位T2WI(TR3600ms,TE39ms);矢状位T1WI(TR463ms,TE14ms),T2WI(TR2020ms,TE41ms);冠状位(TR3100ms,TE76ms);FOV均为170mm170mm,层厚4mm,间隔1mm;2)30T(GEDis-covery750w)MR扫描序列:横轴位T2WI(TR3050ms,TE46ms);
5、矢状位T1WI(TR648ms,TE13ms),T2WI(TR3407ms,TE90ms);冠状位(TR2249ms,TE39ms);FOV均为160mm160mm,层厚5mm,间隔2mm。13图像分析由2位从事骨骼肌肉影像诊断方向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分别进行回首性分析,结果不一致时讨论决定。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能否存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解剖变异;2)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的起点、走行、形态;3)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与周围腘动脉和腘静脉的关系。17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膝关节MRI检查,所获得的图像能够知足诊断要求。所有患者中,MRI发现38例存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解剖变异,占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腓肠肌 外侧 附属 第三 MRI 解剖学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