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沟通及公众预期管理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央银行沟通及公众预期管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沟通及公众预期管理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银行沟通及公众预期管理研究摘要:央行沟通在常规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对有效引导和刺激经济复苏、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多国央行管理公众预期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研究央行沟通与预期管理的相关文献,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央行怎样在利用其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有效利用央行沟通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管理市场预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根据,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考虑。关键词:央行沟通;公众学习;预期管理一、引言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央银行沟通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18年以来,汇率
2、破“7、股市暴跌、债市违约等事件陆续发生,股市、债市、汇市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使得金融市场预期的管理遭到决策层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继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预期之后,金融委召开屡次专题会议讨论市场预期管理的问题。因而,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对央行沟通与市场预期管理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央银行沟通是指央行通过披露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目的和策略以及瞻望将来货币政策趋势和经济前景与公众进行沟通,其目的在于实现中央银行问责制、货币政策透明度,引导公众的经济决策行为。当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经过及其结果存在不完全认知时,向经济主体披露相应的货币政策信息有助于促进经济主体的学习经过,进而到达引导公众预
3、期、稳定经济发展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目的。作为货币政策策略的一部分,很多央行正试图通过加强央行沟通来管理私人部门对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期(Henckel等,2019),如新西兰央行采取的公告操作机制、欧洲央行实行的利率走廊调控形式、美国央行采用的利率平滑机制等。我国央行固然没有明确将央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正在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如在网站上定期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就相关调控措施做进一步解释与讲明;邀请媒体介入并报导新闻会、央行行长讲话等;定期对外(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2019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2019年8月5日人民币汇率
4、破“7之后迅速推文就汇率问题进行沟通。上述措施均表明我国央行正在逐步采用央行沟通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公众预期,并在不断完善其沟通工具与沟通策略。本文梳理了已有国内外研究央行沟通与预期管理的相关文献,下面将从央行沟通的预期管理作用、公众预期的构成机制公众学习、央行沟通信息的传导媒体报道、央行沟通策略的构建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二、央行沟通的预期管理作用预期管理是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和施行货币政策的关键(Woodford,2005),央行信息披露有助于缓解或减少央行决策层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稳定公众预期。详细而言,央行沟通的预期管理作用包括下面三点。(一)管理通胀预期一旦央
5、行的信息披露缺乏,可能陷入“经济萧条+通缩或者“经济过热+通胀的窘境。Hayoa等(2012)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物价波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央行沟通能够有效降低物价波动性,但金融危机期间央行沟通的稳定效果有所减弱。(二)管理货币政策预期EIShagiJung(2015)对欧央行的研究表明,央行公布会议纪要有助于市场更好地构成将来货币政策决定的预期,类似的结论在美、英、日、瑞等央行都得到了证明(eevesSawicki,2007;ApelBlixGrimaldi,2014)。明确的央行沟通有助于公众对政策意图的理解,降低通胀的波动性以及利率的变动,提升央行的政策灵敏性(TangYu,2011)。因
6、而,央行需要选择适宜的沟通渠道向市场有规律地沟通货币政策信息。(三)稳定金融市场从理论上分析,央行沟通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施行,缺乏沟通会使政策的宏观经济稳定作用失效,加剧预期驱动的波动,EusepiyPreston(2009)运用DSGE方法证实了通过公开货币政策施行经过的细节,即便是沟通政策制定所根据的宏观变量,也有利于维持稳定性。从实践来看,央行沟通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央行沟通在货币政策决策及施行经过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Tomuleasa(2015)以日本、欧盟、美国和罗马尼亚4国央行为例验证了央行沟通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三、公众预期的构成机制公众学习预期的构成本
7、质上是学习的经过,央行沟通与公众预期构成经过涉及到公众与央行两个行为主体的学习,Gaspar等(2006)亦指出了两者互动学习行为的存在性。(一)公众学习公众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理性学习、适应性学习和社会学习。理性学习以Muth(1961)提出的理性预期为基础,是通过学习不断纠正错误的自我学习机制。EllisonValla(2001)、TangYu(2011)分别利用G7国家和澳大利亚的数据验证了公众学习环境下央行沟通能够促进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的理解、降低通胀波动及利率变动、提供决策机构更高的政策灵敏性。事实上,并非所有公众具有同质预期,并不必然通过一样学习经过收敛于稳态的理性预期平衡点。因而
8、,Bray(1982)等提出了适应性学习的概念,后续很多研究均基于这一点展开。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社会学习模型成为新的热门,DeGroot(1974)最早提出社会学习模型,Mobius等(2015)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社会学习的微观传导模型,Caplin等(2015)还进一步研究了考虑个体私有信息的学习。(二)央行学习央行沟通与公众的学习行为密切相关,公众通过学习央行披露的信息更新对经济的预期,也根据新的预期观点调整消费、储蓄、投资活动,进而影响经济运行(Cole,2018)。Salle(2015)、Drger等(2016)基于理性学习建立了居民、专家和企业的通胀预期模型,结果表明央行沟通能
9、够有效促进货币政策稳定通胀目的的实现。大部分研究都以为央行在制定政策中也应当充分考虑本身政策与经济运行现状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学习公众行为以制定最优的沟通策略及货币政策(Schaling,2003;Matthesondinaz,2013)。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Berardi(2015)以为央行对冲击的反响与央行对公众预期的反响具有同样的结果,不需获取公众预期或学习行为的任何信息。四、央行沟通信息的传导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已经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但是媒体并不总是对央行信息进行无偏报道,例如为了扩大公众对媒体的需求,或者迎合广告商对报道偏差的需求,以及遭到政府所有权的影响,媒体会对央行信
10、息进行刻意扭曲。媒体报道的偏差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微观层面会降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效用;宏观层面上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福利,并改变公众预期。因而,对媒体作用的忽视可能降低央行沟通效果,有碍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众多间接手段对公众预期进行引导与管理,如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瑞典的央行和新西兰储备银行都会定期召开新闻会,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另一个常用的间接手段是央行或政府高层官员在公开场合表态,包括定期接受媒体采访、参加论坛、发表讲稿和研究成果的方式,并通过媒体将信息传播出去,在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同时引导公众预期。除此之外,还有通胀目的制(如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银行 沟通 公众 预期 管理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