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训练分析及考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训练分析及考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训练分析及考虑【摘要】目的分析全军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训练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战救训练水平。方法解读标准,对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对问题进行描绘性分析。结果在训练经过中存在着人员介入度不够,火线下伤员救治问题被忽略,训练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器材装备等问题。结论必须重视战救训练,贴近实战训练,训练内容针对可预防性死亡、实战化综合训练、动态设置考核等方面开展。【关键词】战伤救治;训练模型;战术战斗伤员救治;可预防性伤亡战时的医疗救援由于遭到敌人火力、地形、军事行动等各种条件限制,在战术区域内十分是营救护所以前的救护重点集中于在战现场处理伤员致命性的伤情,快速运用
2、简单有效的急救手段解除伤员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等会迅速引起伤员死亡的致命威胁。这些急救措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普通官兵通过培训也能把握部分急救技能,一旦能在伤员受伤后的白金10min和黄金1h内快速有效地施行急救,对降低伤员伤死率和伤残率,维护和稳固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全军部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旨在通过全军全员介入,提高全军指战员战救意识和战救水平。并初次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制定了具体的训练内容和考核标准。本校承当了急救教练员的培训任务,相关人员也屡次到部队指导训练,并与基层部队卫生部门进行座谈沟通,现从考核标准分析解读开场,总结部队教学训练经过
3、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部队考核竞赛活动,进行深化分析,以期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加以调整,提高训练效果。1战伤救治技术考核标准解读11区分了受训人员的训练层次相比以往的战救训练受训对象,本次群众性自救互救活动参加人员明确了人员类别,包括4个层次:全军指战员、卫生战士、卫生士官(卫生员)、卫生专业军官,人员的层次作出区分,不再笼统含糊,把原先的急救战士、卫生员、军医等称谓进行了统一规范,使培训对象的针对性更强。12明确了受训人员的培训内容针对每一类人员,以战时条件为背景,分别制定了各层次人员必须把握的基本战救技术,如普通官兵集中在简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操作,卫生战士和卫生专业士官提高了通气操作的
4、要求,十分是卫生士官要能做到张力性气胸穿刺排气和环甲膜穿刺等操作,卫生专业军官结合各级救治机构救治要求,明确了必须把握的技术操作。从内容上看,这些内容切实可行,层层递进,既考核了技术操作,又强调了施行救护的环境安全性。战救和战术深度结合,与以往相比,更遵循战场规律,突出火线下救治特点,对救护人员的军事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救护人员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救护者。13增加了战救的新型器材在本次群众性战伤救治训练活动中,增加了新型的救治器材,如旋压式止血带,各种通气导管如鼻咽管、喉罩、喉通气管,胸腔穿刺针,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针的使用,新型急救绷带在身体各部位的使用。这些新型的救治器材均在外军实战救护中
5、和我军实战演练中进行过使用,比拟符合战场实际,使用效果均反映较好,也是下一步部队要列装的卫生器材。14细化了训练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人员和不同培训内容,每项操作都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包括每一项操作的步骤,具体列入了操作的顺序和注意事项,受训人员能够根据考核标准的分解步骤,学会每一项战救技术,各不同层级人员在操作时也有了参考标准。全军群众性练兵活动分阶段施行,从布置发动、教员集中培训,大规模普训,检查考核,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训练有考核,与以往相比,更务实,更科学。2战场救治技术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21战救技术受训人员介入度不够自全军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部队卫生部门非常重视,召
6、开了培训会,明确先行培训部队卫生专业军官、卫生专业士官和卫生战士,再由卫生专业军官、卫生专业士官和卫生战士培训所在部队的指战员。但在部队培训经过中发现,先期参加受训的卫生专业人员,由于未做到分层次训练,且三类人员的要求不同,混合培训导致培训标准和效率较低。其次,某些部队的军政主官不够重视战救技能训练,观念没有转变,照旧以为战救属于卫生部门的业务,没有将战救训练纳入年度训练计划,普通官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介入程度不高。22火线下伤员接近问题被忽略伤员受伤后能迅速被搜索、发现是实现急救的第一步,但搜索涉及战场信息链的传递,包括伤员信号定位,发送等,但对于火线下接近伤员,怎样把伤员从火线中移至安
7、全区域,使其获得下一步救治的时机,或者在火线下发现伤员有大出血、窒息、呼吸困难等致命伤情时,是先处理伤情,还是先脱离火线,在战救培训经过中,这一点并没有太多强调,大多的培训和训练还是集中在战救技术训练上面,没有强调火线搜索、发现、接近、安全移送伤员的原则,十分是怎样保证本身安全、环境安全前提下去救治伤员,对火线下救治伤员的理念重视不够。23训练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美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90%死亡伤员发生在战场第一线1,战场可预防的三大死由于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假如在战现场得到及时快速处理,如插入口、鼻咽导管、扎止血带和胸腔穿刺排气等可避免一部分的死亡2。我军战伤救治规则规定的战现场六
8、大急救技术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多数单位培训内容照旧按老习惯集中在止血、包扎、固定项目的训练上,十分是三角巾包扎占用大量训练时间。对于战场上解除窒息,呼吸困难等能及时拯救伤员生命的手段方法却没有太多强调,甚至未展开训练,伤情设置多局限于对单个伤情的简单处置,如对模拟气胸伤员仅是简单的胸部三角巾包扎,现场没有穿刺排气操作,解除呼吸困难等有效措施应用,涉及救护者对救治先后秩序,轻重缓急等综合伤情判定的复杂伤情设置不多。24训练考核信息化程度低为提高训练效果,调动训练积极性,在训练开展一段时间后,卫生部门往往会组织战救比武考核等活动。这些活动大都通过预置伤员,通过单个伤情处理来
9、检验训练效果,这些伤员是静态伤员的另一种体现,没有通过信息化手段体现战时特有的伤员随机产生、批量伤员通过的概念,伤情的随机、伤员批量的产生恰恰是战时伤亡的重要规律,也正是军队卫生人员需要加强训练的方面。25新型急救器材配备不到位目前,部队制式战救训练器材配备的是三角巾、卷式夹板、卡式止血带等,训练指南和考核标准中使用了新型的旋压式止血带、急救绷带、各种通气管等,由于缺少购买途径或经费,只用三角巾、卷式夹板等较为简易的急救器材进行训练,新型止血带、新一代单兵和战位急救包,穿刺排气、通气管,新型包扎材料等器材训练无法充分展开,心肺复苏模型、通气模型数量有限,无法知足诸多学员介入训练,影响训练效果。
10、3对策与建议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战救技术训练伤员受伤后,第一时间内发现伤员并对其进行救护的往往是身边的战友,以往战争证实,多达50%左右的伤员是由群众自救互救完成的,抗美援朝战争8个军的军人数据表明,自救互救人数占伤员总数的577%,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某次战斗中,由于卫生人员少,阵地分散,伤员大部分依靠自救互救完成3。美军多年来在军队中致力于战术战创伤救治技术(tacti-calcombatcasualtycare,TCCC)的推广,有研究表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被击中者死亡率显著降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1%和越南战争的158%下降到伊拉克战争的94%,TCCC功不可没。经过不断的
11、更新完善,TCCC已经成为美军战术环境下战伤救护的新标准4-5,在全部队官兵中进行普及训练。美军更指出,指挥员理解战场战伤救治的基本概念特别重要,不仅能够使指挥员对军医和卫生员有适当期望,而且能够把握每名战斗人员的战伤救治能力,以最大化提高伤员生存率6。战场救护不仅关系官兵生命,而且关乎士气、影响胜负、牵动民心。作为全军性的一项大活动,部队指挥官必须重视战救训练,切实做好训练计划,组织好全员参加训练,切实提高部队战救训练水平。32瞄准战场实际强调火线下救治“保全本人,救护伤员,这是火线救治的重要规则。美军通太多年战争实践经历,将TCCC分为3个阶段:火线救治、战术战场救治和战术后送。所谓火线救
12、治,即救护者和伤员仍在敌人有效火力范围之内,救护者为伤员所能提供的救治7。培训中一定要强化火线概念,这是对以往“不怕死,向前冲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在敌火力攻击下,不考虑环境能否允许,盲目救护只能引起更多伤亡。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最初几年由于未考虑战术环境影响,死亡率仍在15%28%8,在有条件救护中,救护者个人的体力素质又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成功运用火线救护技术如侧身匍匐,匍匐背驮式搬运方式把伤员救至安全区域,进行救命性急救措施,需要救护者把握必备的军事技能、战术动作和急救措施,火线救治必须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训练。33夯实训练内容紧扣可预防性伤亡如今部队训练内容中三角巾包扎,夹板固定因其内容多,仍占据了
13、大部分训练时间,而随着新型包扎材料的应用,三角巾、夹板等在火线救治中的应用将会被弱化。已被证明战场可预防性伤亡的3大死因:出血、气道阻塞、张力性气胸的救治措施中的气道损伤救治和气胸穿刺排气却训练缺乏,根据考核标准,从卫生战士、卫生专业士官和卫生专业军官均需要把握以上可预防性死亡的技能操作。使用止血带控制四肢出血,操作相对简单易把握,但对于气道阻塞的通气处理,包括插入鼻咽喉导管、环甲膜穿刺、切开或置入管道、气管插管等操作,张力性气胸的穿刺排气等可能由于操作的相对复杂,多数部队仅对卫生专业军官作了要求,卫生战士和卫生专业士官能熟练把握该技术的不到20%。有数据显示,气道受伤是导致死亡的3大原因之一
14、9,但英军对20062014年在阿富汗军事行动中86名气道内置管伤员调查显示,既便在敌对环境中,通气的成功率仍高达92%,且93%的伤员由战斗卫生员在紧急医疗快反分队到达之前完成操作10。外科通气固然是救命性干涉措施中较难的一项操作,但由于其在战术区救治和战术后送中确定的通气效果,它是英军高级战场创伤生命支持和军事行动外科训练必训的项目之一11。因此,在战救技能训练经过中,针对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梳理训练项目,充实训练器材,夯实训练内容,针对可预防性伤亡,强化训练救命性操作技能,以真正能在战时发挥救命性作用。34构建训练环境实战化综合训练为提高训练的逼真效果,应建立一定的训练环境,模拟实战环境,
15、有障碍物,有隐蔽处,受训者能根据地形和战术要求,携带军医(卫生员)背囊采取匍匐前进,蛇形跑等动作寻找、接近和发现伤员,在平常训练中,利用各种渠道,申领购买训练器材和软件,在模拟软件、模拟人上训练学员,使其熟悉伤情处理原则方法;其次可在综合训练时对伤员进行化装,培训一批标准化伤员,制作一批出血、烧伤、骨折等伤情模型12-13。35依托软件设置伤员考核经过动态化可借助战伤救治训练模型软件和动态化考核经过,检验训练效果,使救护技术与战术相结合,设置单个伤员发生与批量伤员发生的情景,训练卫生专业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能力。能对伤员伤情进行综合判定,按急救顺序,对伤员进行处置。模拟伤员采取按压单兵信息盒的方式模拟“击中,随机发出呼救信号,传送至卫生专业军官的接收终端,进而牵引战场伤员的搜与救的整个经过。发现伤员后,卫生专业军官可在搜救手持机上选择处理措施,包括急救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器材和药物使用,软件可对操作进行判定,分析措施能否正确,并给出经此处置后伤员的救治效果;考核人员设置伤员的数量来造成批量伤员发生。软件实时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治措施的使用与否,对伤员伤情变化的影响,训练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能对伤员施行准确救护,也使战救考核伤情由静态转为动态,大幅度提高卫生专业人员战救能力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