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 -精品文档.docx
《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 -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 -精品文档.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1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含反思活动目的:1.通过玩水,发现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里。2.在玩水发展幼儿对操作的兴趣。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本人的心得。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活动准备:盛水的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内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铁夹子.木夹子等)活动经过:1.介绍各种材料,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问:小朋友很喜欢
2、玩水,这儿有几盆水,每人还有一个小筐,小筐里有很多东西,你们一样一样地把它们放入水里玩玩,看看会怎么样?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引导幼儿边玩边讲讲本人的发现。.;*教师教案网(1)组织幼儿谈话,问幼儿玩水时发现了什么。(2)根据幼儿的发现,老师请幼儿再玩一次,看能否是这样?(不同的材料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活动建议:活动继续进行,当孩子发现材料的沉与浮后,再请幼儿将会沉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将能浮起来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活动反思: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知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3.动手操作前
3、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进而加强了活动的目的性。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2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物体的沉与浮)设计意图: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知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而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严密联络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历,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目的:1.观察、比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本人的心得。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1.毛线、乒乓球
4、、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3.大记录表。活动经过:一、导入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二、探索发现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2.教师把小朋友的猜想记在了大记录表上。.;*教师教案网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三、与小朋友共享实验结果1.将本人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比照,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2.对有争议物体老师现场实验。活动反思:将科学现象与生活严密联络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
5、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悟、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本人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进而发现水的机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知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历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进而到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互相沟通、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缺乏之处:1.活动中,老师讲的过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进而得出结论。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3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活动目的: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
6、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拟、观察能力。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本人的发现。4、初步了解其特性。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把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活动准备: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自己反思: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讲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经过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4大
7、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活动(沉与浮)含反思活动目的1.感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沟通的兴趣。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本人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活动经过(一)创设情景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二)幼儿尝试老师提出
8、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老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三)幼儿尝试1.老师提出尝试:假如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教案出自:*教师教案网)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想,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想结果。3.老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想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好像一种物体,有的幼儿以为沉,有的幼儿以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9、(四)实验1.老师提出尝试:如何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能够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能够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3.老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五)幼儿尝试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如何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幼儿尝试
10、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很多事情。(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教学反思: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讲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经过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5大班主题讲课稿(沉与浮)含反思一、讲教材:1、设计
11、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天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由于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能够讲,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经过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络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而,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沟通、共享探索的经过和结果。2、目的定位:在新(纲
12、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互相浸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下面三个方面的目的:(1)乐于介入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2)感悟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4、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
13、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3)老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二、讲教法:在新(纲要)中指出,老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响,敏感地发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构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而,我采用了下面教法:1、演示法:(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老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而,老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能够让幼儿直接了
14、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经过,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拟适宜的,老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机会,积极引导。三、讲学法:(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经过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而,此次活动中,幼儿的详细学法有: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老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介入尝试。因而,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
15、操作的经过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根据。3、体验沟通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沟通,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四、活动流程: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讲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场,老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老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
16、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本人想的能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先要讲解操作规则,老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5、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每组让一个幼儿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沟通活动提供了根据。6、沟通总结活动(展示每组的记录表)7、探索
17、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想一想怎么改变沉浮,例如怎样让橡皮泥浮上来或让水瓶沉下去)在此环节中幼儿主动动脑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变沉浮的方法,教师按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实验示范。8、延伸活动:生活中有哪些是利用沉浮现象的发明,你发现的沉浮五、教学效果分析这场活动引起了幼儿很高的兴趣,在幼儿本人动手操作的经过中碰到了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想象,橡皮泥是有包装袋的,有些组没有拆袋做实验,有些则拆袋做实验的,于是就这个实验材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意外的为后来的探索改变沉浮想象的环节带来了启发。反思活动中第7个环节改变沉浮的方法假如让孩子本人随意动手操作然后在一起讨论会更能
18、加深幼儿的印象,但这就要求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要控制得当,否则会超时。教学反思: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讲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经过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6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讲课稿含反思一、讲教材: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天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由于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能够讲,幼儿天生就爱玩水,
19、在玩水的经过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络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而,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沟通、共享探索的经过和结果。2、目的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互相浸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下面三个方面
20、的目的:(1)乐于介入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2)感悟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4、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3)老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
21、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二、讲教法:在新(纲要)中指出,老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响,敏感地发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构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而,我采用了下面教法:1、演示法: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老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而,老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能够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经过,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拟适宜的,老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
22、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机会,积极引导。三、讲学法:(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经过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而,此次活动中,幼儿的详细学法有: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老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介入尝试。因而,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经过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根据。3、体验沟通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沟通,发展了
23、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四、活动流程: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讲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场,老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老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本人想的能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老师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沉与浮教案反思 -精品文档 幼儿园 教案 反思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