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金融行为研究的发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家庭金融行为研究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金融行为研究的发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家庭金融行为研究的发展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金融活动日益活跃。以家庭贷款为例,世界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家庭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和“家庭贷款余额占社会贷款余额的比值在此期间整体上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12月,部分发达国家家庭贷款余额与企业部门贷款余额接近,比方德国、加拿大、希腊、荷兰等国;部分发达国家的家庭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企业部门贷款余额,比方澳大利亚、瑞士、丹麦、英国、美国、韩国等;有统计数据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贷款余额占社会贷款余额的比值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20%猛增至3060%。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家庭贷款余额占社会贷款余额的比值已经从200
2、6年3月的9.5%上升到2014年12月的18.7%。对单个家庭而言,合理的信贷规模有利于家庭平滑消费,对宏观经济而言也能够通过促进需求而拉动增长。但是,假如家庭对信贷规模与构造管理不当,那么在现金流遭到无法应对的负面冲击时,则可能将家庭拖入财务危机。假如部分家庭的财务危机促使金融机构紧缩信贷,其他依靠信贷的家庭的财务状况就可能恶化,这又将使信贷进一步紧缩,这样构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恶性循环,严重的话会由于这种叠加效应通过金融市场的传染而产生金融危机,进而拖累宏观经济,拉低就业。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韩国在2003年爆发的信誉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为了促进消费,鼓励金融机
3、构尽可能多地发行信誉卡,于是大量没有收入的个人也成为了持卡人。2002年底,韩国人均信誉卡拥有量已经从1999年底的0.8张快速增加到2.2张,年交易额翻了5.3倍,人均未归还信誉卡余额为1683美元。2003年部分家庭开场无法归还过高的信誉卡贷款,为此金融机构紧缩了信誉卡贷款业务,这导致更多原来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持卡人因流动性紧张而违约,并由此引发连锁效应。截至2004年第1季度共有377万张信誉卡违约,违约率约为10%,这种局面不仅导致了家庭破产,还使一些丧失自信心的持卡人采取了自杀等极端行为。由于主要的信誉卡发行机构是从资本市场上以债券、商业票据或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募集的信誉卡借贷资金,
4、信誉卡贷款质量恶化引发了投资人的挤兑。无法立即收回贷款的发卡机构抛售了国债来应对投资者的巨额赎回,而公司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干涸。为避免债券市场崩溃,韩国央行在2003年3月中旬向市场注入了4万亿韩元,并对相关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救助措施,才使3年期国债利率从5.24%降至3个月后的3.95%,但2003年韩国的名义个人消费仍然比上一年下降了0.5%,2004年也是零增长。这样的历史经历告诉我们,不当的家庭金融行为对单个家庭和宏观经济都可能造成宏大的伤害,需要合理的监控和引导。当前中国的家庭金融也已出现风险加大的苗头,比方2014年12月信誉卡贷款的不良余额到达387.7亿元(见图1),不良贷款率为
5、1.49%。在银监会统计的不良贷款分布的21个行业分类中,信誉卡的不良贷款率仅低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国际组织这4类,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从这些数据看,中国家庭金融也存在潜在的隐患。但目前中国对于家庭金融领域研究的介绍并不多,也不够全面,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对于家庭金融方面的讨论,本文拟对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评论和总结。家庭金融行为是家庭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包括了借贷、储蓄、资产组合和投资决策。对家庭金融的讨论来历已久。凯恩斯(1937)的绝对收入假讲提出家庭消费与收入存在边际递减关系;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讲强调历史收入峰值的影响;Modigli
6、aniand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讲提出一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相关;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假讲以为家庭消费水平与持久收入相关,进而消费比收入愈加平滑。这些早期的理论指出了收入与消费存在函数关系,但是这些理论并未得到经历检验的充分支持,需要对之进行各种修正才能够对不同数据构成合理解释,比方采用假定特定形式的消费者函数或者关于收入的预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早期理论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的,考虑的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而家庭金融行为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体如今不同家庭偏好的差异,还体如今认知与自我控制能
7、力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的构成遭到社会背景和市场制度的影响。仅仅依靠宏观分析难以将这些异质性区分出来,也反映不出家庭金融行为的社会构造。而恰恰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某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更容易出现风险,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也就是讲,早期理论对消费者储蓄动机构成机制的微观基础这样的关键问题尚未解释清楚,而家庭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对多个家庭进行简单加总就能够推算得出。为了克制早期理论在经历检验上面临的窘境,Leland(1968)、Flavin(1981)等发展了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理论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将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家庭储蓄的规模。资产组合理论提出风险偏好会影响家庭的资产配置。但
8、是对不确定性的讨论仍然未能涵盖家庭的异质性,导致这些理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重要的宏观和微观现象,比方:为什么各国储蓄率存在差异?为什么美国家庭的负债在持续增加(比方,DynanandKohn,2007)?为什么即便面临同样的备择选项,家庭的储蓄负债选择仍然千差万别?为什么消费者在支付信誉卡高额利息费用的同时却持有低利息收入的资产?为什么消费者做出的很多消费金融决策不是最优的(比方Campbell,2006)?这意味着,对于家庭金融行为的研究应该包括两个层面,除了以往研究的宏观层面之外,还应该包括对家庭本身异质性进行研究的微观层面,这样才能在揭示家庭偏好和认知的构成机制的基础上,真正揭开各种
9、家庭金融行为的谜团,进而也为宏观理论建立微观基础。近年来家庭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研究领域的分支,正日益遭到研究者的关注。最近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主线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定基础上,采用更广泛的样本,进一步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比方多种导致不确定性存在的原因),改良数学上的评估方法。这方面的研究确认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家庭储蓄决策存在影响,家庭的人力资本和各类资产等禀赋、投资环境对投资决策和资产组合行为存在影响,不过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更受瞩目的另一条主线是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的。这种方法从个体角度进行,分析家庭在消费金融决策上不同于传
10、统理论预测的行为及其心理根源,讨论怎样帮助家庭更好地配置资源。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反复确认了股票市场中出现的多种家庭投资的有限理性行为,比方处置效应、对本地股票的偏好、不完全分散化投资等,家庭借贷和储蓄领域的有限理性行为也陆续被现场试验和自然实验揭示出来,各种不同于传统公共政策的助推行为的有效性逐步得到确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对很多家庭金融行为进行的解释比传统理论更有讲服力,固然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并缺乏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但它将是将来对家庭金融行为分析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尝试对家庭金融研究的新近发展做一个总结,重点关注行为和实验方法在该领域的新发现,并比照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这
11、两个不同角度的研究之间的差异,以便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本文的构造如下: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总结家庭金融行为的新近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已有研究的评论和瞻望。二、家庭金融行为的新近研究对家庭金融决策来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投资和融资。迄今对于家庭金融的研究当中,家庭投资和资产组合行为的阐述相对广泛和深化,也已有很多综述性的讨论,这主要受益于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容易从经纪商那里获取。而较难获得微观数据的家庭借贷和储蓄行为方面的研究仍相对缺乏,进而仍存在很多与之相关的未解之谜。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记录的家庭金融行为数据、大样本调查数据可供使用,以及最近实验方法的引入,这一领域的研
12、究正在快速发展。所以,这一部分将重点讨论家庭的借贷和储蓄行为研究情况,依次讨论家庭对贷款合约的选择、对负债规模的选择、还款行为和储蓄行为,对投资和资产组合行为的研究只介绍最新的进展。 (一)贷款合约的选择住房抵押贷款和信誉卡贷款是家庭最常见的贷款形式。这两类贷款都存在多种不同合约可供选择,比方住房抵押贷款能够选择固定利率合约或浮动利率合约。假如家庭是理性的,那么,在选择贷款合约时就能够根据本身风险偏好、消费需求、还款能力来安排合理的现金流。其中风险既可能来自于信贷合约之外,比方收入的变化,可以能来自于信贷合约本身,比方选择固定利率合约会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合约之外的现金流风险。
13、CampbellandCocco(2003)的研究打破了这一局面,他们较早从理性人配置风险资产的角度关注到了贷款合约本身的风险,并将劳动收入、流动性、再融资期权引入到生命周期模型中来研究家庭对贷款合约类型的选择,发现由于通胀的风险通常小于真实利率波动的风险,所以风险厌恶程度高、劳动收入波动大、迁移可能性低的家庭更偏好于固定利率,而面临信贷约束的家庭则更偏好于浮动利率,由于浮动利率的成本可能会低一点。之后很多研究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用不同的微观数据进行检验,检验的结论发现,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并不明确,比方PaiellaandPozzolo(2007)发现它影响不明显,Bergstressera
14、ndBeshears(2010)则发现它会起相反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对此提出一种解释,即家庭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对本身行为在预测和控制上可能存在时间不一致性进而由于错误估算了将来的消费而没有做出事后最优选择。也就是讲,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框架缺乏以充分解释家庭对贷款合约的选择行为。对信誉卡持卡人的行为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在传统研究中,持卡人被分为两类:循环信贷使用者和便利使用者。前者使用信誉卡来缓解当前的预算约束,平滑消费。后者则利用信誉卡存在免息期的特点,免费获得资金的提早使用,同时获得发卡行给予的一些“回报。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其实还存在第三类持卡人,这类持卡人本来想成为便利使
15、用者,事后却成了循环信贷者,这就是典型的时间不一致性的体现。有多项研究检验了持卡人的有限理性。Agarwaletal.(2006)观察了1996年底一家美国大型银行的信誉卡客户行为后发现,在有年费但利率低和没有年费但利率高的两种信誉卡合约面前,有40%的持卡人没有做出最优的选择。ShuiandAusubel(2004)也有类似发现。在他们的实验中,银行向60万名信誉记录比拟好的潜在客户随机邮寄6种信誉卡中的一种。这6种信誉卡的区别在于优惠期期限与优惠期利率不同,分别为:(A)6个月,4.9%;(B)6个月,5.9%;(C)6个月,6.9%;(D)6个月,7.9%;(E)9个月,6.9%;(F)
16、12个月,7.9%。其他条款都一样,优惠期之后的正常利率都在16%左右。实验发现,开通A类型信誉卡的客户数量高于开通E和F类型信誉卡的客户,并且其中60%的开卡客户在优惠期之后继续使用该银行卡,即便在开卡之后的24个月中,他们每月的信誉卡负债余额都大致保持不变。对于这些客户来讲,在起初就选择优惠期尽可能长的卡,或者在低优惠利率卡的优惠期结束后,改用其它的卡,才是最优的选择,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Ponceetal.(2014)利用墨西哥征信局和前三大银行的数据,研究了墨西哥10万名信誉卡持卡人20042005年的消费信贷行为之后发现,在拥有两张除了利率存在差异之外其他方面都同质的信誉卡的1033
17、5位持卡人中,平均有21%的负债被错配,导致融资成本比最低融资成本高出了31%。也就是讲,很多持卡人并没有能够在两张信誉卡中进行套利,或者讲经常使用利率高的信誉卡而未使用利率低的信誉卡,进而未能实现融资成本最小化,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这些研究给出了家庭金融行为存在有限理性现象的直接经历证据。不过,由于没有后续实验的跟进,它们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的讨论还不够深化。 (二)负债规模的选择负债规模的选择是家庭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次贷危机更使这一主题成为家庭金融讨论的热门。传统理论以为家庭会基于本身风险偏好选择最优的负债规模,收入等经济和金融特征是考察家庭贷款规模可控程度的主要因素,诸如“每月应偿债金
18、额/每月收入是常用的度量指标。不过,已有大量的经历研究发现,即便考虑了这些因素,家庭对负债规模的选择仍然千差万别。行为研究以为,还需要从个人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在心理方面。传统经济学假定理性消费者能够对本身的负债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也就不存在心理压力的问题。而新近的研究表明,一样的负债水平会给不同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比方女性和失业者的心理压力会比拟大(outzahnandHansen,2014;Keese,2012),这种压力会约束家庭的负债水平。而且,家庭的负债心理不仅受本身因素决定,社会网络也会对其产生刺激。比方当电视刚开场出现时,电视节目提高了消费者对新商品
19、接触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家庭对消费品的购买欲望,家庭可能会希望愈加努力工作以购买更多消费品,假如短期内无法调整劳动供应,则家庭可能会通过借款去获得当期消费(BakerandGeorge,2010)。Georgarakosetal.(2014)通过荷兰1861个家庭的调查数据发现,能够观察到的同辈的平均收入会对家庭负债产生影响,这对那些收入水平低于同龄人的人影响较大。由于他们为了赶上周边“朋友圈的消费水平,会通过负债来实现。他们的研究支持了社会网络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也是社会网络在家庭负债需求领域的少数应用之一。其次,在自我控制机制方面。理性的消费者不存在自我控制问题,由于他不存在冲动。而行为研究发
20、现,一些信贷工具会让消费者有过度消费的冲动,比方信誉卡。信誉卡是一种需要不断做出负债数量决策的消费贷款工具。为了避免过度透支,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需要控制住冲动,而这是需要付出心理成本的。为了减少这种心理成本,持卡人可能会进行预先的自我控制(GulandPesendorfer,2001),控制的方法包括申请适当的而不是过高的信誉额度、对持有的不同信誉卡划分不同的用处。再次,在认知与决策的能力方面。消费金融决策是一种复杂的决策,并且由于很多决策不会频繁做出,比方住房抵押贷款。对于这样的决策,难以通过经历来改良决策结果,而教育的作用则凸显了出来(比方DynanandKohn,2007)。Brown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 金融 行为 研究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