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docx





《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议会民主政体确实立肇始于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通过逐步推进宪政改革,英国殖民者向印度移植了当代民主制因素。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确立了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基本框架,但也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本文拟以马克思“双重责任理论分析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及其影响。一、英印政府宪政改革的逐步推进由于遭受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终结。年月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规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英王接管印度后,首要任务是汲取大起义的教训,稳固对印度的政治统治。于是英国将宪政改革作为稳固殖民统治的一种手段,希望以此拉拢
2、印度人。英国议会于年通过(印度参事会法),第一次吸收非官方人士参加立法会议。该法规定在总督参事会成员间实行分工,成立内政、外交、税收、财政、法律、军事等部门,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门,这是政府部长制的开场。年又制定新的(印度参事会法),扩大了立法会议的规模,加强了其权限。但中央和省立法会议均无实权,总督和省督不仅不对其负责,而且立法会议通过的法案必须由总督、省督批准才能生效。立法会议的设置尽管构成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体制,但其目的是为了拉拢印度上层。正如美国学者斯坦利沃尔普特所讲:“任命完全局限于忠实的保守贵族,总督挑选他们是由于他们政治忠实、完全可靠。他们是印度人统治的第一个象征,他们能被当作英
3、国真诚倾听有关立法民意的证实。进入世纪,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气力壮大,民族运动向前发展。在经历了年的民族革命运动后,殖民当局于年月出台了(印度议会法),即莫莱明托法案。该法案规定扩大中央立法会议和省立法会议规模,增加民选成员比重。立法会议职能也有所加强,能够对政府预算进行讨论,做出决议,但总督、省督仍拥有否决权。法案尽管增加了民选成员比重,但由于有上缴财产税及受教育程度等限制,只要少数上层印度人有选举权。为分化印度民族运动,该法案第一次为穆斯林设立了单独选举区。总督明托公开表示,完全同意“穆斯林代表不仅应获得与其人口气力相称的地位,而且应获得与其政治作用和保卫帝国具有的价值相称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拉
4、拢穆斯林上层集团、分化印度民族运动、维护殖民利益的策略,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出现了新的政治形势,民族意识普遍增长,而英国战时许下的给印度自治领地位的承诺距实现却遥遥无期,这进一步加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不满。为抚慰民族资产阶级,平息日益高涨的民族运动,年底,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印度政府法)。该法案提出在印度逐步发展自治机构、建立责任政府为宪政改革的目的。法案提出如下改革:将总督立法会议改为两院制的立法机构国务会议和立法大会;两院成员均由直接选举产生,选民有很高的财产资格限制,选区分为普通选区、社团选区、特殊选区三类;总督参事会还是中央政府变化在于吸收了三名印度
5、人参加总督参事会,总督仍只对英国议会负责;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新(印度政府法)初次采取直接选举制,民选成员占了多数,立法机构职权进一步扩大,这与年的改革相比是一大进步。但此次改革与印度民族主义者的自治要求仍有天壤之别。在镇压了年的文明不服从运动后,殖民当局炮制新的宪政改革方案,草拟了(年印度政府法)议案。草案分为国家体制与省体制两个部分。关于国家体制,草案规定实行联邦构造,即将英属印度与土邦合组成印度联邦,各土邦的王公可自由选择参加联邦与否。联邦中央立法机构由国务会议和联邦大会组成,分别相当于上院与下院,王公代表在联邦大会和国务会议分别占和的席位。立法会议的职权极其有限,不能或限制讨论有关外交
6、、国防、财政、土邦、少数教派团体、公民权利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的其他方面的法律必须提交总督批准,总督有权否决。总督有权解散联邦大会和国务会议。总督仍然行使最高行政权。行政体制方面,将原来在省实行的双头政治移到中央实行。关于省体制,草案公布实行省自治,由在省立法会议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政府。按照该草案,最高立法权与行政权仍然把握在总督手中。该草案还包含利用土邦王公遏制民族运动的祸心,继续设置单独选举区,具有挑唆宗教矛盾与社会矛盾的阴谋,且该草案与国大党的独立目的及其他党的自治目的相距甚远,因而遭到民族主义政党的拒绝,尼赫鲁批评它是一台“有强力刹车却没有引擎的机器。但英国议会仍于年月通过了该法
7、案。面对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当局决定暂停施行联邦构造部分,首先实行省自治。不过,(年印度政府法)及其施行也具有积极因素:它初步具备了民主制的特征,联邦制原则和代议制原则为印度独立后议会民主制的运作奠定了基础;它使代表民族利益的政党第一次在省一级组织责任政府,为独立后的执政积累了经历;它意味着殖民者向民族主义气力交出了部分政权,标志着印度民族运动获得了重大进展,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全国胜利的曙光。(年印度政府法)使年的宪政改革与年的宪法之间具有了构造上的联络。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演变,宪政改革的逐步推进,并不是殖民者的“恩赐,而是印度民族运动推动的结果。英国的殖民统治一开场就遭到印度人民的对抗,最
8、早是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稍后构成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掀起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政治改进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早期代表是罗姆摩罕罗易,他被公以为:“近代民族复兴的先知。罗易的改革要求尽管温和,但他呼吁报刊自由、争取司法公平、倡导政治改革的行动揭开了印度政治运动的序幕。年,印度国大党成立,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尽管国大党成立的头年,其活动仅要求局部改进,但世纪初,国大党内出现了以提拉克、奥若宾多高士等为领导的激进派。在激进派的号召下,以反对分割孟加拉为导火线,印度人民掀起了年的民族革命运动。运动中,提拉克提出司瓦拉吉、司瓦德西、抵制英货、民族教育等四点纲领。四点纲领的施行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
9、统治,使英国殖民当局惊慌不安。运动过后,殖民当局出台了莫莱明托法案,尽管这是为了分化革命运动而向温和派做出的许诺,但宪政改革毕竟在印度民族革命运动的打击下向前推进了一步。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共同通过勒克瑙协定,二者第一次实现了合作,出现了要务实现印度自治的局面。为缓和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年月日,新任印度事务大臣蒙太古在英国下院发表宣言,提出对印政策的目的是建立责任政府,逐步给印度自治地位。这是印度民族斗争道路上获得的一个重要胜利。但战后的蒙太古蔡姆斯福德改革方案令印度人民事与愿违,年月通过的(罗拉特法案)更遭到印度各界的强烈反对。甘地要求殖民当局撤回(罗拉特法案)遭拒绝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外 宪政 改革 及其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