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
《最新《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陈惠1147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的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左传的读书心得1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
2、天。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
3、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周平王又想让虢公也来做卿士,郑庄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周朝和郑国就相互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
4、周朝做人质。周平王死了以后,周人就准备把政权交给了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就是那个祭仲)带领军队割取了温这个地方(周天子领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麦子。周朝和郑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乱套了,郑庄公寤生开始公开和周天子叫板了。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这从隐公元年,郑卫交兵的时候,郑国调动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军队,后来又征调邾国军队可以看出。卿士的好处之多,权力之大,使得寤生不愿与人分享。而对于寤生的专权,平王也是不满的,于是有了分权于虢公的想法。天子要想让谁来做自己的卿士,是天子自己的事,可是寤生居然怨王,而王也不敢得罪他,说没有这回事。这至少反映了三条信息。一。寤生很强势。这
5、很好理解,周平王能够顺利东迁,郑武公出了很大的力。而郑庄公,顺利接过了武公的枪。郑国,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郑庄公和弟弟打架,可以轻易调动二百辆战车(整整六个师的兵力啊),可见其实力之强。二。周朝走下坡路了。周自平王东迁以后,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是周王的境况是每况愈下。朝中大事不得不依靠郑伯,虢公等卿士来执行。这些卿士都有自己的领国,实力和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大乐意乖乖听话了。三。郑伯有奸细安插在周平王左右。平王欲分权于虢公,应该是个机密,平王并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告诉郑庄公,而庄公还是得到了消息,并跑去质问平王。平王出于心虚和无奈而回答:没有这回事。可以看出,庄公安插了能够探到机
6、密的人物在平王左右。然而,即便如此,主臣双方还是无法取得互相信任。于是就发生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天子和诸侯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就能够保证双方的诚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平王一死,周人就准备把卿士的权利交给了虢公。那怎么办?把王子狐干掉?不太合适,公子忽还在周呢。就这么算了?显然也不符合庄公的性格。怎么办呢?庄公要报复(或警告)。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把周天子领地四周的麦子都给收割了。敢让我下岗,我饿死你们!这里说一下,四月之麦,七月之禾(八月之前之秋),都是没成熟的麦子,庄公此举,不是说自己饿急了抢天子的粮食吃,而纯粹是报复(或警告),我要糟蹋你们的粮食,不让你们吃。左传的读书心得2左传作为史,在那个
7、“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
8、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
9、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_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左传 最新 读书 心得 精选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