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下的地域文化教学(共184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下的地域文化教学(共1840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下的地域文化教学(共1840字)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地域文化融会贯通的综合体,可以说,没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在现行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优秀典籍的学习上,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些当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地域文化的价值,许多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吸收地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养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具多样性。就笔者所在福建省来讲,自古以来,海洋文化发达,福建先民四海为家,培养出闽南人敢闯敢干的特性,敢为天下先的理念,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妈祖信
2、仰等海洋文化特别发达,融入地域文化的教学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显出别样的色彩,是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有益补充。二、地域文化教学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地域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从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地域文化教学,注重地域人文特色,凸显地域特征,所选的人物事迹、事件材料、文物资料、文学作品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些当地“土特产”,对学生来讲,往往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又由于自身的血脉文化中包含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学生对这些“当地特产”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容易接受这些地域文化,中国又正处在时代大发展各方面大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些地域文化往往
3、具有心灵故乡的作用,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做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判断。在福建,由于海洋文化的盛行,学生自然有一种博大的胸襟抱负,有一种敢闯敢干不拘一格的思想,这些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另类,但是,却也是独具特色,别有一番文化特点,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亲切入手,进而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包,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其次,地域文化教学丰富和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更新了语文教学内容,在立德树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
4、容情境化。应该说,地域文化课程教学更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地域文化中家族宗亲等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族规、家训等文化形态塑造学生的品德,又由于这些文化形态源于生活,现场感强,且具备一定的约束性质,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具有更强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接受、遵循、甚至自觉地维护地域文化,自然而然逐步深入中华文化的内核,从而更好地接受并主动去传承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再次,地域文化教学和中华文化教学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热情。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文化形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自然会产生文化的遐想,促进文化的创新,比如,闽粤文化中不拘一格
5、的拼搏精神,对勇于进取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对陌生环境和文化形态的开放、包容和学习的态度,便对中华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形态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文化的碰撞交流,必然促进文化的思考和反省,也必将促进文化的改造和创新。三、地域文化教学的教学方向性思考地域文化的教学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地域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地域文化本身的定位问题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问题,都是一些重要的课题,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弘扬地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毕竟地域文化也有许多的缺陷和不足,文学资料和实物资料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地域文化中优秀的、合理的成分得到弘扬和继承,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健康永续发展。另外,地域文化的教学也不能喧宾夺主,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问题。地域文化从属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二者的从属关系。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下的地域文化教学,应该对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教学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第 4 页 共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