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习语英汉对比看中西方文化论文(共4320字).doc
《从动物习语英汉对比看中西方文化论文(共432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动物习语英汉对比看中西方文化论文(共4320字).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动物习语英汉对比看中西方文化论文(共4320字)(一)相同的动物形象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比如说,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两者都是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型动物。在西方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非常凶恶、残暴,是邪恶的代名词。在现代英语中,“”通常指代凶暴之徒,同时也可指,比如: (相互斗争的根源), (龙潭虎穴), (吸毒)。另外,西方把凶暴、泼妇般的女人称为“”,如 (她是个母夜叉。)而在中国,“龙”这一动物蕴含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有关“龙”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图
2、腾形象。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开始从事生产活动了,这使得他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先民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他们模糊地猜测:应该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操纵着整个自然界。“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也就从这个时期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灵动物;“龙”更是作为古代皇帝皇权的象征,如皇帝上朝坐的“龙椅”、穿的“龙袍”等。因此,在中国,“龙”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文化形象,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膜拜。(二)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处在
3、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只有一小部分汉英动物习语,它们的动物形象相同并且表达相同的文化信息。如在汉语习语中,“蜜蜂”往往代表了勤劳与忙碌;“鸟儿”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狐狸”,顾名思义,就是狡猾奸诈的意思。同样,在英语动物习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如: (像蜜蜂一样忙碌), (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像狐狸一样狡猾奸诈)。以上所列这些例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动物的特性,同时也传达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大部分英汉动物习语会引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被赋予一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勤勤恳恳、性格倔强的动物形象。因此,在汉语
4、动物习语中,有关“牛”的习语也不在少数。如:“力大如牛”比喻人的力气很大,“老黄牛”赞扬一个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而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识中,“马”是一种具有力量和速度的动物。较之“牛”,“马”被赋予更多的寓意。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英语习语: (力大如牛), (老黄牛)。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汉语的“虎”和英语的“”。在汉语中,“虎”被看作是百兽之王。因此,“虎”也就被人们赋予了威武、勇猛的动物形象,如“猛虎下山”“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等。而在英语中,“”取代了“虎”的地位。英语中有关“”的常用习语有: (拦路虎), (勇猛如虎)。二、动物习语英汉对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通过对以上
5、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来探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坏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等的不同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生活在某个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对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性。中西方国家,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主要靠农耕劳作来获得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而“牛拉犁”则是农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劳作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习语 英汉 对比 看中 西方文化 论文 43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