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常态回归(共3383字).doc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常态回归(共338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常态回归(共3383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常态回归(共3383字)摘要:由于理工类院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问题,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性建设、第二课堂建设和文理交叉融合等四个方面着力,探究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常态回归路径。关键词:理工类院校;人文素养培育;常态回归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人文性,人文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历史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成为我们
2、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最主要方式,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直接影响。探究传统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回归常态问题,不仅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需求。一、人文素养“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即礼乐教化。素养,是人通过后天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素养能够作为激发、激励与引导个人能力发展的内在品质,汉书 李寻传中有:“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素养”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人文素养,即人类文化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将人文科学文化内化为个人的气质、修养、人格,并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
3、品格。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期,行为模式尚未定型,培育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品格及人际交流、问题解决、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二、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培养或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是大学教育本质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1、大学教育的本质呼唤人文素养培育回归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学的最本质的要求。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冯友兰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蔡元培主张:“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的,经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4、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这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凡此种种,说明大学的真正教育功能应该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的最大目的应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上,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高等匠人或者行业拔尖技术人才。而今天国内一些理工类院校却普遍被实用主义理念所裹挟,注重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普遍存在为科学而科学、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数据与机器智能结合的思维方式,更强调“知”的灌输,却忽视了“情感”“志趣”的培养。因此,传统理工类院校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人文科学教育并感染学生,使学生理解人类文化与价值,产生共鸣和盛情,获得对道德的辨别力与对美的欣赏
5、力,形成独立、自由、创造的人文精神,从而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2、社会文明发展呼唤人文素养培育回归人文素养高低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直接、真实地表达其与社会性的联结。当人类在与自然、社会相处中发生矛盾时,能够经由人文精神寻获解决之道,可从人文精神中获得统整,令情感逐渐平静,人格趋向稳定,实现自我完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承担着这样的工作。因此,传统理工类院校不仅要强调科学与数据,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复归。其次,面对各种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人文社会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人文 素养 培育 常态 回归 338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