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共5862字).doc
《生态文明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共5862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共5862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文明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共5862字)摘要: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除了来源多样性外,还具有分布广、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难度大。介绍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兴山模式”。从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综合治理、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文明;综合治理;1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耕地、水、光、热、生物资源等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2。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的迅猛发展,农业上除草剂、杀虫剂等大量化学农药污染物质进入自然循环系
2、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农产品生产的废弃物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严重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不可小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供给的大幅增长主要依赖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使用,且投入逐年增加,种植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滞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长期监测结果显示,200
3、72013年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增加,2013年以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开始下降,总氮趋稳,但排放总量仍然较大,形势依然严峻。21农业面源污染源种类多目前,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农田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污、水产养殖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染等5个方面。据统计,中国每年畜禽粪污产生量约38亿t,综合利用率不到60。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养殖用药的使用,造成集中养殖区域水环境污染。2015年,中国化肥使用量6022万t,利用率仅为352,尤其是果园和设施蔬菜的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较为突出。农药(有效成分)使用量30万t左右,农药利用率366。秸秆产生量104亿t,综合利用率802,未被利用的
4、秸秆被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农用地膜使用量145万t,当季农膜回收率不足23,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kg,按照2015年底全国6亿农村常住人口测算,每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75亿t。而在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仅218万个(占37)3。任天志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农田面源污染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分别为17680万和1160万t,流失强度分别为1700和111kghm2。与2007年相比,总氮流失量增加了1065,总磷流失量增加了671。就农业面源水污染中总氮和总磷的贡献度而言,种植业和畜禽
5、养殖业当属前两位5。22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大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除了来源多样性外,还具有分布广、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各种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也比较大。杨骞等6的研究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尤其是山东、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污染较严重,且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中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则分别是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和畜禽粪污污染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丘雯文等7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从全国农田氮磷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看,总氮
6、流失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半湿润平原区和南方湿润平原区,氮流失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78和331。南方山地丘陵区和东北半湿润平原区的氮流失量其次,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和北方高山地区流失量最低。总磷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南方平原区和南方山地丘陵区磷流失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97和231,其次是黄淮海平原区,流失量占204。从全国农田氮磷区域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布看,总氮流失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半湿润平原区和南方湿润平原区,最高达131kghm2。总磷流失量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和北方的黄淮海半湿润平原区,最高达05kghm2。因此,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必须因地施
7、策.23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难度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不确定性、分散性和滞后性,因此,监控比较困难。一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方式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很难进行量化与监测,再加上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较多,其污染物也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特征等都可能使农业面源污染在空间上出现不均匀的分布,这种污染排放的分散性所造成的空间和面积也不易识别。三是面源污染形成的滞后性长短主要取决于农田中化肥和农药存在的时间长短。由于面源污染涉及面较广,在所给定的区域之中又会存在相互交叉排放,并且条件不同,污染物也会进行迁移转化,这样就无法针对某一种污染物进行识别和监测8。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8、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中国相继制定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把“一控两减三基本”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策略和终极目标,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当前,中国农业污染防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成因,除了经济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文明 农业 污染 对策 586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