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探析(共3236字).doc
《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探析(共323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探析(共3236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探析(共3236字)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始于1959年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我将从危机的肇始与恒常反思、危机的表现与形成探究、危机的应对与探索实践这几个维度对于历年来的诸多文献等专著进行梳理,通过探索学科的发展方向,把握比较文学学科本质,明晰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一.危机的肇始与恒常反思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韦勒克担心比较文学的危机已经来临,一方面是他对于比较文学仍旧抱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科价值及其意义的深刻自我怀疑。1984年,韦斯坦因声称比较文学处于“永久危机”2,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3,2003年斯皮瓦克出版一门学科之死4,
2、宣称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处于一个不断反思与前进的动态过程之中。二.危机的表现与形成探究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二是机械地把比较文学研究局限于渊源和影响的研究,三是出于文化民族主义的动机而忽略边缘地区的文学,使得文学研究失去了客观的考察立场。在1975年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一份格林报告5提出了彼时比较文学危机的新形式,一是由于比较文学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交叉致使学科松弛,出现了学科界限模糊的后果,这可能会致使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最终消失,二是由于其历时研究转向了共时理论研究,忽视了文学文本而去探
3、讨理论的建构。1997年,刘象愚在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6中回顾了此前的诸多次危机,指出了从韦勒克提出过分注重文学外部的事实联系,忽视文学内在审美本质的实证主义倾向,到之后二十多年,危机又表现为极端的形式主义倾向,强调文学内部研究,无视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外部因素。此时比较文学的危机仍表现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无法协调而导致的两极分化。刘象愚指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此时的比较文学向文化领域扩展,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概念被混淆,使得学科界限逐渐模糊,使比较文学丧失了文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比较文学转向研究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碰撞,刘象愚称之为比较文学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造成这种现象的
4、原因还可追溯到当时热烈讨论的后现代思潮。在这场思潮之中,对于文学以及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是解构主义,诸多的冲击,比如作家已死、文学已死,文字成为了滑动的、漂移的能指,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文学创作,试图消解真理、价值等所有的终极观念。刘象愚还提到了新历史主义对于文化研究转向的影响,新历史主义对于历史真实的颠覆,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研究使得文学研究进一步加快速度转向了文化研究。三.危机的应对与探索实践1959年,韦勒克提出比较文学的危机,他给出的药方是“文学性”,他对于文学研究的美好愿景是“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想象活动,是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1993年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伯恩海默报告提出了比较文学要
5、面临的两个转向,一是要求比较文学转向全球主义,抛弃传统的欧洲中心态度,转向多元文化和不受重视的语言文化,二是要求比较文学以文学为中心转向文化生产研究以及各种各样的话语研究。72006年,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四个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后殖民主义比较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女权主义比较文学研究、翻译研究。8后殖民主义批评原本是自比较文学内部生长而独立出来的研究,后殖民比较文学学者努力探讨与尝试的实践,一是批评以“欧洲中心”为典型代表的西方普世价值,指出这种观点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局限,二是将目光转向了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试图揭露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本质,尤其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文化研究的转向是最为迅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文学 危机 回顾 反思 探析 323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