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研究(共493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研究(共4931字).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技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研究(共4931字)摘要: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通过总结近年来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的成效,分析科技创新存在的科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缺乏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短缺、保障条件差,服务菏泽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系,加强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创新学科平台发展,实施科研绩效考核激励,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学术交流,增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等发展战略。关键词: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菏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一、职业院校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职业院校承载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学术界
2、关于职业院校“要不要搞科研”进行过激烈争论。以王旭明、熊丙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唯一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开展科研”,不应承担科学研究工作1。多数学者认为,科研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深化校企合作的载体、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提高教师素质的抓手、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2,是畅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纽带”,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拓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搞好科技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师讲课内容的前瞻性、先进性,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支撑菏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1。近年来,菏泽职业院校贯彻执行相关科技
3、、人才政策,出台、修订有关课题、经费、成果与奖励方面的管理文件,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不断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绩效评价、考核验收模式。先后出台多项人才引培措施,加强科技人才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加大对学科创新团队、优秀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科研激励机制逐步完善;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强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促进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搭建科技交流平台;根据菏泽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建立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服务菏泽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逐步提升3。二、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一)科研定位模糊、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职业院校科
4、研管理力量薄弱,管理、奖惩机制不太完善4;有些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尚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管理队伍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对科研立项、申报程序、组织实施、考核验收的培训不足。科研管理机制单一、定位模糊,存在重立项、轻过程问题,科技成果少、质量低,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5。(二)缺乏高层次人才,学科创新平台薄弱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缺少高水平领军人物6。教师的科研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强,功利化倾向明显,研究方法不当,科技水平偏低;科研培训、业界锻炼少。学校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管理缺少核心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跨学科跨专业科研团队数量不足,产教融合创新团队奇缺
5、4。(三)科研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科技资源未能优化整合,科研立项困难,经费来源渠道较窄5,主要是各级各类纵向科研经费,企业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少。学校缺乏长远的科研发展规划,缺少教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国内外科研资料、数据库;高层次科研成果少,主要以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主,科技发明、创新能力不强6。(四)科研保障条件较差,科技思维狭窄职业院校学科方向分散、科技力量薄弱、设备仪器不足,科研保障体制、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网络化服务平台建设落后。办学理念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现象,教师的科研自信不足、定位不准、功利性较强、特色发展不明显。(五)服务菏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
6、职业院校教师的科技培训成果转化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率较低,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研究方向,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率不高;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等所占菏泽市相关总量的比例很低,促进菏泽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少,服务菏泽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不强3。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服务菏泽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对策(一)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强化科技体制建设职业院校应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负责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2;要围绕学校学科布局,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目标为导向,认真开展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绩效考核评价,改革、创新激励机制
7、,为科研工作提供经费预算、考核评价、验收监督的制度保障;要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以创新团队提升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5。(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改革、完善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围绕菏泽七大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引才计划、育才计划和养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人才考核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支持交叉学科发展,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科技转化联盟,激励人才发展;引导优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推进人才资源整合,营造宽
8、容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为菏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人才、智力保障6。(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在争取菏泽地方各级政府政策支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校级科研专项基金,争取企业技术创新的横向研究经费。制定严格的经费使用报销制度,强化经费的监管,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7。(四)加快学科平台建设,提升团队创新能力职业院校要以菏泽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注重突出特色优势,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坚持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凝炼研究方向,注重特色内涵发展,支持菏泽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摆脱目前职业院校的“强位弱势”地位1
9、。职业院校应依托自身科技优势,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促进学科渗透融合,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能够立足菏泽、结构合理、优势集中、特色鲜明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团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6。(五)实施科研绩效考核,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应出台、完善“科研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建立教师科研绩效考核和弹性累计机制,把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系统。组织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从观念、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明确职业院校科研定位,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推动菏泽主导产业
10、创新水平的提升5。(六)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菏泽产业升级发展职业院校坚持“教育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理念1,明确学校的科研定位、目标、功能,采取差异化策略,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凝练学校优势特色;以培育菏泽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发挥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对接菏泽七大主导产业需求,创新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切实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升服务菏泽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8。(七)加强学术交流,严格学术道德规范加强科研经验交流、教师技能培训,开展科技实践、业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邀请高水平杂志主编、知名学者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博士
11、、教授学术交流制度,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方向的前沿动态,提高课题申报材料的撰写水平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八)实施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职业院校通过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常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业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首席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案教材编写,培养适应新产业、新技术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9。职业院校依托优势特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交流,联合申报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合作
12、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菏泽产业发展的能力8。(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突破数据壁垒,实行互联互通,力争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菏泽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树立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引进先进的科研管理系统,建立科研微信(QQ)工作群信息共享机制,探索搭建“互联网+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产学研用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菏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7。四、结束语职业院校应密切围绕菏泽产业发展需求,抓住“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3、,加快提升专业设置与菏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菏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智造”人才7;树立大数据思维,积极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通过高层次人才带动、产学研融合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8。2019年初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2019年5月9日,菏泽市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成立,积极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双赢”,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力促进菏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实现菏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菏泽职业教育新品牌具有积极意义10。参考文献:1欧阳新,黄超.职业院校科研地位与优化路径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153-155.2李晓菲.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69-71.3李建奇,董秀娟,李兆防.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研究J.职业,2018(21):57-58.4闻健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87-89+96.第 9 页 共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