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共5792字).doc





《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共5792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共5792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共5792字)摘要: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期的民本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群众路线”智慧,集中表现在重民、亲民、信民、贵民、畏民、为民、裕民等多个方面,重点体现了重视民众基层力量、亲近民众情感要求、尊重民众主体意识、维护民众基本利益、体察民众主观意愿、接受民众及时监督等丰富内涵。群众路线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取其精华,以史为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突破了民本思想在阶级立场、情感依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根本性缺陷,创新了“群众
2、路线”中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实现了“质”的飞跃与超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群众路线;继承与创新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众路线的文化沃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的文化沃土。民本,顾名思义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则主张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关注并重视基层民众利益,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政治学说,也是群众路线最早萌芽的文化沃土。(一)以民为贵,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作用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主流思想的民本思想。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发和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民众对社会政权稳定的作用
3、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夏康之弟劝诫夏康:“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王朝的顷刻覆亡中,亲眼看到和感受了来自民众的力量,其畏民观十分强烈,感慨:“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与今天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脉相承的。(二)以民为本,逐渐把“民”从真正意义上升华至“人”的高度民本思想中所概括的“民”,原本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和庶民,是一个群体概念。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民的地位置于君上,由民做主,而不是让君主来为民做主。民本思想中的“从民”、“顺民”观念体现出对“以民为本”意愿的重视。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
4、的执政治纲领,其中的“人”比“以民为本”的“民”的内涵和外延要广。(三)以民为畏,重视民意的监督作用民本思想中的“信民”、“畏民”思想,充分体现了重视民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例如:孔子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2;荀子提出只有“兼听齐明”才能“天下归之”3。王夫之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民心之大同”。强调了民众的监督制约对国家兴亡、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民众的监督可以促使统治者自查自省,及时改错、纠偏、补漏。所以提出如果要实现真正的民众监督,施政者就必须以德为政、从谏如流。如“纳谏为圣,拒谏为昏”4,以能否纳谏作为判断君主英明与否的标准;惟有“以政为德”5,才能使“君
5、子迩而小人远”6。认为臣民应当及时劝言进谏,这既是臣民对君王的责任,也是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如孔子认为为臣为民之道在于对君主应犯言直谏,不能欺骗;荀子则将能“谏、争、铺、拂之人”称作真正的“社稷之臣”7。这些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将民众监督视作“治道的民主”,通过深刻地阐释民众监督对定国安邦、内圣外王的作用,达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曾经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8(四)以民为重,不断满足民众的合理有效需求民本思想中的“为民”、“裕民”思想是重视在物质上不断满
6、足民众的合理有效需求。它将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和基本利益视为实现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两千余年来,这一思想所反映的阶级诉求与内涵表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为民裕民思想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尚书中的“裕民”“惠民”观点、周易?益的“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观点,都认为重视民众利益是德政的前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家们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视角出发论述了这一思想。孔子以“裕民”为仁政的前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9的论点,主张民富才能国富。孟子、荀子、管仲也持相同观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10,同时宜采取薄收税赋、节约用度及发展生产等措施,“以政裕民”11。西汉时期,贾谊提出应
7、通过积贮的方式达到富国民强。司马迁则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应顺应民众追求富足生活的期盼。晋至隋唐时期,轻租税的要求更为突显,民本思想家大都以反对厚敛重租,认为重敛使民流亡,唯有薄敛才能富民安国。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一再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2二、群众路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经过长期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时期等一系列革命时期,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科学理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斗争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
8、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现并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英雄,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通过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15,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把历史唯物论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众路线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579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