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共6630字).doc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共663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共6630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共6630字)摘要在“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然、真实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语言和使用语言。国内外学者围绕语言文化环境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值得语言教学研究者认真梳理和深入探讨。为创新性地构建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有必要了解目前各高职院校现有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现状以及学生对现存语言实验室的满意度,旨在有针对性地改善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学习环境,增加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关键词创设路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准自然;高职院校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现状概述通过对中国知网和
2、万方数据的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学习环境研究的论文不少,多数论文是基于宏观理论研究而提出了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诸多影响。由此可见,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21世纪初,欧洲专家设计了基于3DMAX软件的英语虚拟世界VirtualealityLanguageLearningNetwork(VirLAN),此项目得到欧盟资助。VirLAN为外语学习者创建一个虚拟现实的外语环境,为他们提供实时协作、沟通。俄国专家则设计了“三维多用户俄语虚拟世界”方案,旨在创建俄语的虚拟学习环境,使教学情境最大化地接近现实交际。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学家弗斯(JFirth)、韩礼德(
3、MAKHalliday)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理论,该理论指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艾纳豪根(Einar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重点研究语言与生态的关系。国外VirLAN理论、“三维多用户俄语虚拟世界”方案、“典型语言环境”理论和“语言生态”概念的提出为我国解决外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的现实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支持。张崇富(1999)在论文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中提出:影响第二语言获得的变量分为四项,其中一项为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又分为“宏观语言环境”和“微观语言环境”。陈三东(2005)在论文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中指出:语言环境
4、有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之分,二者对二语习得有着不同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创设接近自然的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即学校外语环境化和外语环境社会化。郁美(2005)在论文“准自然语言环境与外语习得”中提出外语习得可以通过营造“准自然语言环境”来实现,呼吁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创造“准自然环境”,营造浓厚的外语氛围。马冲宇,侯晓舟(2008)在论文第二语言习得策略的关键:虚拟语言环境的创建提出: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均离不开语言环境,创建外语虚拟世界是解决我国外语语言环境缺乏的有效方案。刘坤,汤红娟,周娟(2015)在论文大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校园语言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中指出:当今高校语言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应
5、对现有资源进行改善、整合和分享,唤起高校对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视。上述论文大多都着眼于宏观和微观语言环境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课堂的大量外语输入、情景式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而致力于“准自然”语言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分析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的现状,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化实验室的满意度,观察不同语言环境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效果,创新构建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势在必行。二、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现状及学生对语言实验室满意度调查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情况,真实掌握学生对语言实验室的满意度,笔者带领研究
6、团队成员赴济南、青岛、潍坊和东营的高职院校,深入各院校的语言实验室,采访实验教师和学生,观察“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效果。基于此,团队研究人员分别撰写了访谈实录和调研报告。(一)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现状通过整理分析访谈实录和调研报告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语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情况可概括如下:1各大高职院校都建有外语学习者使用的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译等需要通过“听”来输入或理解信息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大多数安排在上述专门教室上课,对训练学生的“听”“解”“说”“译”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分布在教学楼的不同楼层,相对分散,
7、仅发现一所高职院校建设有包含十三个“国家村”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2在专门实验室上课时,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课本练习”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或解读课堂内容,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然后完成课本上的配套练习题,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习内容枯燥,训练方式单一。3现有语言实验室布局(如座位横向或竖向排列、墙体空白)单调,陈设(桌椅、试听设备等)“冰冷”,忽视了语言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不利于诱发有意义的输入和输出。4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有专门的教学楼,教学班级桌椅摆放整齐,多呈稻田式分布,布局单一,呈静态化的状态,不符合学生创新求异的心理
8、;教学楼走廊两边、教室内外的墙面上,各大专栏标题与内容、宣传口号、各类通知等都使用汉语进行描述,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很难走出自己的语言“舒适圈”,缺乏刺激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氛围。(二)高职院校学生对语言实验室满意度调查本次问卷主要在山东省济南、青岛、潍坊和东营的10所高职院校中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86份。问卷调查涉及:所学语种、教学班人数、专用语言实验室使用比例、上课桌椅摆放方式、学生上课所坐教室区域、上课压力、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理想的语言实验室以及学生对学校语言实验室建设的建议等内容。1调查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915%的被试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9、(2)班级人数:60%以上的语言学习班级人数超过50人,呈现大班授课现象;接近88%的学生希望自己语言学习的班级人数少于50人。(3)语言实验室建设:约90%的学校都建立了外语学习者使用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而仅有不到10%的学校专门建立了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仅有3%的学校把大多数语言课程安排在语言实验室授课,约有一半以上高职院校语言实验室的使用率低于60%;约45%以上的学生对学校语言实验室的建设表示满意,约48%的学生则认为一般,仍有约6%的学生明确表达不满意。(4)语言实验室桌椅摆放:75%以上的教学班上课桌椅摆放方式仍然为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对课桌摆放方式呈现多样化需求,各种桌椅摆
10、放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优势。(5)学习区域和压力:97%的学生喜欢坐在离主讲台比较近的前4排、或前8排中间或两侧区域;有趣的是认为坐在中间14排/靠近主讲台的压力很大或较小的学生比例均为20%左右,而近60%的学生则认为该区域的学习压力一般;约97%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58排、两侧14排/中间区域上课比较放松,压力较小或无任何压力;54%以上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8排以上、两侧5排以上/远离主讲台上课非常放松,无任何压力,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6)听课效果:78%以上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14排/靠近主讲台的听课效果良好,精力集中,仅有个别学生偶尔存在开小差的现象;30%左右的学生认为坐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 文化 生态环境 创设 路径 研究 66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