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论文(共428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论文(共4286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论文(共4286字)一、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构建高职教师文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双师结构”,就是各专业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学校的在职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性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承担。二是要求“双师素质”,就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具有企业工程师的素质。构建高职特色教师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兼
2、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等,让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领域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措施,依托行业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承德石油高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说”为主的教师“敬业计划”。“三说”包括:“说人才培养方案”、“说专业”、“说课”。骨干教师要“说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背景、内涵、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专业带头人要“说专业”,对专业的沿革、现状,与产业的联系,与职业和就
3、业的关系,专业技术发展和前瞻等进行深入剖析。“说课”是每名教师都要进行的一项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学情。二是以过“三关”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第一关为“师德关”。高校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按照“高等学校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第二关为“教学基本功关”。全面培养新教师的“备、讲、辅、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功。经过系部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再通过教研室、系部、学校等三个教学部门的“一指导、三级听课”后,青年教师才能正式授课,并要求其不断完善教学能力。
4、第三关是“基本实践能力关”。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下校内实践基地、下企业,参加实验实训建设和准备、参加职业岗位操作、参加校企合作应用性技术研发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关”是大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以“三爱”为基本内涵的师德要求。一是“爱学生”。将其放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之首。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爱学生”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爱岗位”。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都是为人才培养努力工作的育人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愉快工作、倾力奉献、不断创新。三是
5、“爱学校”。学校是办学实体,只有人人爱学校,为学校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谐美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会不断发场光大学校品牌。二、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文化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用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实施“八个共同”: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以解决生产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
6、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以及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等。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专业,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三、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职实训文化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
7、职实训文化。建设适于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要再现或仿真企业场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倡导“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管理规范。实训中,学生上岗实操必须持教师下达的任务工作单或操作票方可开动设备,以此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岗要求对学
8、生进行养成教育,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运送、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习惯养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职服务文化大力倡导构建社会服务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在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上的优势,与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重点为承德市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项以上。积极发挥学校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
9、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开展面向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缔结长期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协议。每年派出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流院校指导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工作;与同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文化带动了合作双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承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建立政产学战略合作
10、联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唐国际、辽河油田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五、健全以“严实”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夯实高职管理文化高职管理文化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质量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
11、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承德石油高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一直以“严实”为基本要求,严肃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理念求实,质量务实,工作踏实。在管理文化上形成了一些特色。如,形成了“一核心、两体系、三合作、四化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核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时刻把握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抓实、抓细、抓好。“两体系”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监控体系,实现管理保障。“三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质量保障。“四化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实施“四级”教学质量分析,即任课教师、
12、教研室、系部、学校“四级”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每名任课教师完成了其承担的任何教学任务之后,均需进行质量分析。教研室利用教学工作学期系教学大会、校教学大会的契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并向全系教师宣布分析结果。对问题突出的课程和教师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措施纳入新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在“校教学大会”上作教学总结和全校质量分析,并就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师、同行评课、专家评教、企业评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评”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五评”工作中,
13、“企业评人”是根本。坚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企业专家进校评价专业办学和课程质量,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项。六、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方法文化高职课程要采用特色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实现相应的教学效果。高职课程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发展的“社会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能力的培养既靠特色课程设置,也靠特色教学。高职教与学的文化构建就是要积极推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开展教学做一体、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情境学习、建构学习。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按照贴近专业、亲近职业、创设情境、问题引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学用融合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作者:王纪安 邵军 邸久生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阅读次数:人次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