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3).ppt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3).ppt(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2、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学指导,互动交流一,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思考。遂,于是,就。译文: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好像。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 如,好像。耳,语气词,而已,罢了。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
4、表达方式。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4、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互动交流二,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二、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三、惋惜无人赏月。,(叙事),(写景),(抒情),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
5、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惋惜),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写作背景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17 记承天寺 夜游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