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特邑钉 S壬义 fiH钙 2015.2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宄 韩 喜 平 孙 贺 摘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许 多场合的报告、调研、演讲和谈话中,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 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集目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理 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的、体系化的民生思想把我国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关键词 习近平:民生思想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
2、70(2015)02-0014-05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 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 题,格外重视民生建设事业,不仅描绘了民生梦的具 体内容,强调解决民生问题的政府职责,而且明确了 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路径、方法等。学习习近平 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民生建设事业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提出中国梦,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中国梦是国家梦, 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是国家民族之梦与个人梦的 统一,既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又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福。因此,中国人的民生梦自然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而且是最鲜明、最朴素、最真挚的中国梦。 民生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 、一 种愿望,而且是具 有鲜活内容的预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们的 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 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 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 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 这就 把抽象的民生梦具体化了,不仅概括出民生梦的核心 内容,勾勒出民生梦的现实形态,而且指出了衡
4、量民 生梦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同时,还明确了实现民生梦 的具体步骤,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民生梦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根据人民群众强 烈的民生诉求和愿望以及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现实 需要而生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凡是符合人民愿 望的事就是党奋斗的目标。 ” 把民生梦作为民生奋斗 的目标,既符合中国民生建设的特殊国情和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 收稿日期: 2015-02-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宄 ” ( 项目编号: 12& ZD 057)和吉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 “ 民生价值与 社会幸福 ” 的阶段性研宄成果。 14 中国特邑 ?Is壬义理论 性。因此,民生梦是我国民生建设事业的价值追求,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事业的高度凝练和概 括,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民生梦为指引。 民生梦是实干的、有尊严的、充满奋斗历程的幸 福梦。作为目标的民生梦要求把民生建设成果落到实 处。民生梦最终要融进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要融进 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效果中去。民生事业发展得好坏、 人民群众对民生梦的认同程度,都要通过民生实践效 果来体现。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表达,就是在实现
6、民生梦的过程中,要 “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 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 长与进步的机会 ” 二、坚持科学方法,探索解决民生问题新 思路 解决好中国 13亿多人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新 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作指 导。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民生建 设的实践相结合,多次提及开展民生工作的方式和方 法,为推进民生建设事业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一是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视角来对待民生问题。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保障和改善 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 这是因为:民 生问题是关于人的存续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自人类
7、 诞生以来就必然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人类不可回避 的永恒主题,并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当然,民生不是静止不变的,解决民生问题也不是一 劳永逸的 ,人类遇到的一切民生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 中解决,同时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因此,保障和 改善民生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态度。 二是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统筹民生发展全局。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 工 程。 ” 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系统的方法论,既要用 系统的思维和观点来认识民生问题,又要用系统的方 法来解决民生问题。一方面,我国的民生问题具有受 众群体规模庞大、民生诉求多元、民生内容多样等特 点
8、 ,需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和整体的观点来抓住民生问 题的本质。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保障 和改善民生是一件事关人的发展的全局性工作,不仅 涉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还与整个国家、整个 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发 展和建设民生事业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 局来统筹。 三是抓住民心这个民生工程的本质。抓住了民 心,就抓到了民生工作的本质、精髓和关键。我们不仅 要切实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 惠,还要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这样才能 “ 使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 。 四是坚持一切从民生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解决民生问题要 “
9、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得到才 说,说了就做到 ” , “ 要从实际出发 ,尊重群众意愿,尽 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 。当前 ,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必 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人民群众 的民生实际出 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盲目搞媚俗的、短视的、 不切实际的民生政绩工程。 三、拓展民生内容,明确解决民生问题的 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事业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指 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民生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勾勒了新 时期民生发展的宏伟蓝图。 针对新时期民生建设的特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 记对民生建设内容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 :在就 业方面,指出 “ 就
10、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 靠发展 ”的新思路 ;医疗方面 ,提出 “ 没有全民健康,就 没有全面小康 ” 的新理念;养老方面,强调要 “ 让所有 老年人都能老有所 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 安 ”; 教育方面,提出 “ 努力让 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 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 力 ” 的目标 ;住房方面,强调要 “ 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 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 德政工程 ” 。 同时,随着民生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 对民生的诉求也随之 “ 水涨船高 ” ,民生的内容也呈现 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地对民生建 设内容进
11、行扩充,提出了民生建设的新内容 :在环境 保护方面,指出 “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 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 在生态建设方面,指出 15 中国特邑钉 s壬义 fiH究 2015.2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 生福祉 ”; 在食品安全方面,强调 “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在安全生产方面,指出 “ 平安是老 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 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 。这些内容丰富了民生发展的范 畴,扩大了民生建设的边界,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民生需要,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的民 生品格。 四、 坚持公平正义,推动人民共享发展成
12、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原则是公 平正义和底线思维。民生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 础。如果不能保障民生公平正义,那么社会公平正义 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把民生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 评价社会公平正义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生公平正义的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广大 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公平正义水平。坚 持民生公平正义必须遵循木桶原理,克服弱势群体带 来的短板效应,走普惠型民生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 是要善待每一个人,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确 保社会边缘 、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得到有效的保 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对各
13、类困难群 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 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 ,要特别重视转移支付政策在缩 小民生公平正义差距中的重要作用,要 “ 把新增财力 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 业倾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为此,中 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11 2020 年 ),设立了 “ 扶贫日 ”,通过这些减贫、扶贫举措有效 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参与 到扶贫开发事业中来 ,有效解 决最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 五、 扭转政绩观,强化党和政府解决民生 问题的职责 我国民生事业建设尚处于保障和改善阶段,正面
14、 临着 “ 民生结构失衡 ” 和 “ 民生缺失陷讲 ” 两大民生难 题。破解民生发展道路中的难题,必须坚持党的核心 领导地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民生发展的任 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要 坚持党在民生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任何时候都要 杜绝政府民生建设职能 “ 缺位 ”“ 错位 ” 现象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 “ 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 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 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 ” 当前,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 建设的主要问题 ,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当前我党 “ 为 人民做事 ”的最大实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民 思想 研究 韩喜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