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这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
2、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
3、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
4、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教材和老师创设的环
5、境下,心灵得到了熏陶。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课间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持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课后我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整洁,不潦草,不涂
6、抹。为了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注意教学时板书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此外加强写字课教学和书写评比,并用鼓励性的评价标志奖励书写认真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1、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
7、,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
8、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起色。扩展阅读:2022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
9、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
10、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
12、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13、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
14、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5、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16、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4、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
17、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3、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二单元:单元教
18、学计划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8-P10例1、例教学目标:1、2、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2、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
19、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1、2、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
20、法并汇报。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P1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
21、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2、3、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2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4-P15练习二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
23、: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
24、掌握算法1、教学例1.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
25、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四、随堂练习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
26、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
27、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五、随堂练习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课本P23例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
28、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
29、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4-P25,练习四第九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课本P26-P27
30、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口答。7+6+58+9-1324-10-720+30+1017-3+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31、图并了解信息。(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27页做一做
32、。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五、随堂练习第十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
33、发学习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
34、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课本P34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
35、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36、。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课本P33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
37、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
38、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
39、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五、随堂练习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教学内容:课本P36、37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40、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实践活动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
41、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
42、生谈收获。四、随堂练习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
43、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认识角。(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2、制作角。(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
44、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3、画角。(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
45、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2、完成P40页的1、2、题。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3、学生创作画。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
46、学知识。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这种角就是直角。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3。(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
47、观察教师画的角。(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2、教学例4(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
48、直角。(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3、画直角(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
49、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三、学习效果测评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教学难点: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学生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