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锤、放大镜、50米皮尺和钢卷尺。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1.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2.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3.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
2、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4.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2021年12月25日上午,统一参观地质公园博物馆,并观看岩石标本。中午,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下午到鱼龙馆后面进行地质勘探。1、关岭地质公园简介关岭地质公园位于贵州西南部的关岭晚三叠纪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学、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核心区距离贵阳古埋藏学和地层学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公里,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义。公里。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375米,立体气候独特,
3、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没有滑坡,崩塌,断层现象,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于距今2亿2千万年前的海湾,是我国珍奇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宝库,主要包括鱼龙、海龙、鳍龙、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也有千姿百态的海百合和菊石、双壳、牙形石、鹦鹉螺、腕足及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数量之巨大,种类之众多、保存之精美、形态之奇特为全球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一流。因此,关岭化石群对于研究2、测定岩层产状测量走向时,使罗盘在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或指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
4、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石的倾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锤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280W,N11W,但由于它们生存的年代属于中生代且和恐龙一样属于爬虫纲,因此大部分人也将它们当作恐龙,鱼龙外形和海豚极为相似,游泳速度非常快。通过理论的学习,已经让我们对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经过这次的标本参观,使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开视野。6.实习总结一天的地质认识实习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利用
5、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从标本室里我们更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工程地质学的实习在于通过实习学习使我们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通过对已有地质图阅读及应用的讲解,对以后更好地将地质学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大的帮助,实习结束了,而我们对实际动手的渴求依然很强烈。野外
6、地质工作1野外地质记录2021年12月25日周五小雨转多云今天是工程地质实习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早晨8:50我们从学校乘车出发,汽车驶上贵黄高速公路,途经亚洲最长的悬索桥坝陵河大桥,到了关岭永林,一路都是盘山公路,地理险要,不过还是顺利到达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到了之后我们先是游览三个鱼龙馆,那是三叠纪时代的古生物化石,距今2亿2千万年,之后我们勘察鱼龙馆后面的一个小山坡,一路上都能捡到化石,岩石成节理裂斜状,岩层稳定。主要以灰岩为主,还有部分角砾岩和方解石。下午我们测量岩石的产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岩性分析。到了下午5:00我们又乘车返回了学校。图表1坝陵河大桥2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见附表1
7、)3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见附表2)4.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性和引起边坡变形破坏的闪素,闸述边坡破坏的治理方案。鱼龙馆后面小路,路边坡变形破坏,出现小规模滑坡,对此进行成因稳定性分析治理方案,地貌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形为山坡,坡度为:3540,斜坡坡面凸凹不平。1边坡地质条件据勘查察研究,有现成的岩土工程单元层,岩土层的分布、结构及工程性状分述如下:含角砾碎屑土黄褐色,稍湿,松散,裂隙发育,由风化碎屑物组成。分布全场地。厚度0.03.8m,平均厚度2.96m,底部小部分泥土滑动擦痕。1全风化灰岩:浅灰色色、呈坚硬土状,含少量角砾,浸水易软化,角砾手可折断,厚度0.8m,层顶面埋深1.7
8、m。2全风化碳质页岩:黄褐色,呈坚硬土状,含少角砾,少量粘性土。浸水易软化。厚度2.106.80m,平均厚4.55m。层顶面埋深2.203.80m。强风化灰岩:黄褐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半岩半土状,手可拆断,浸水易软化。分布全场地,层顶面埋深36m。中风化灰岩:青灰色,浅灰色,泥晶结构,厚层状构造。岩性较硬,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主,少短柱状,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具由少量方解石脉充填。2地下水特征:此边坡因为坡体较小,暂时没有发现地下水3滑坡体特征及成因评价滑坡体后缘陡坎高约1.0m,近似直立,拉张裂缝,下发育鼓张裂缝。大气降水是边坡滑动的主要因素,还有多年来的风华。4滑坡稳定性分析:此边坡
9、较为稳定,因为岩层层面向里,只是常年的雨水和风化,加上坡型较陡,才导致小面积滑坡。5坡防治与治理此边坡防治与治理的综合措施及设计思路如下:(1)若是在公路旁,需用粘土填实土体裂缝,并用砼块护面隔水(2)或者挂网,喷浆便可支护,实现边坡土体的长期稳定。6结束语边坡处在蠕滑变形阶段时,人们最容易发现,且是勘察设计治理最佳时期。但蠕滑变形阶段滑坡体尚未稳定,滑坡后壁会继续往后发展,形成新的滑坡面。因此,在进行边坡稳定性勘察时,不仅要查找出现状滑动面,还要找出潜在滑动面的位置,便于设计治理,达到西南科技大学青年预研金项目效果。扩展阅读:采矿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实习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
10、望山、喻伽山及其周边实习时间:2021年6月20日2021年6月24日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实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罗盘的使用;2.矿物观察;3.三大类岩及其结构构造特点的观察与描述;4.断层、褶皱的观察与描述;5熟悉野外记录的要求与格式;6.编写实习报告。路线安排:1、路线一: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中国地质大学主楼博物馆北广场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2、路线二: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南望山水塔南望山分水岭南望山北坡脚瑜伽山西端
11、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参与成员: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2021级采矿工程全体同学实习方法: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各个实习路线中的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野外实习记录。实习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了解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观察描述了校园教学路线、野外教学路线的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实习评价:本次实习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顺利的完成了各个教学路线的学习,圆满完成了本次实习任务。通过在野外徒步、爬山、深入自然当中,真切的观察到了以往在课本上学习到的地质构造现象、不同岩性的岩石及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使我们对这
12、些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二、实习地质区概况1、自然经济地理研究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行政区划属于武汉市洪山区(因其境内有洪山而得名),地理位置为E11419,N3033,区、乡、村各级公路在区内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生长和渔牧业养殖。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主要集中在48月,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日降雨量最多达248毫米,秋冬降雨较缓和,冬季时有干旱发生。一年中气温变化大,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9左右,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
13、4,存在着夏季高温、冬季冷冻的特点,年均气温在16.3,年均降雨量1163毫米,加上长江环绕全区东北西三面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略有起伏,故湖泊效应、垄岗效应、城市效应明显。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
14、土,酸性强,土层薄。研究区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湖泊塘堰在区内星罗棋布(东湖、喻家湖),是著名的“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研究区内现已探明矿产种类有玻璃石英矿、建筑石材、砖瓦粘土、水泥粘土及矿泉水等。研究区地处“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东部,农业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经济林木有油桐、板栗、枇杷、核桃、柑桔、弥猴桃等树种,区内湖港纵横,气候温和,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5、有浮萍、水葫芦、莲藕等水生植物,有鲤鱼、鳙鱼(胖头鱼)、鲫鱼(喜头)、团头鲂(武昌鱼)等丰富养殖品种。洪山区地处“湖北大通道”的重要交汇点,是国内第二大科教智力密集区,是“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区内聚集了18所高等院校,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洪山区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是武汉市重要的科工贸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和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连续数年荣获湖北省“十强区县”称号,是湖北省首批“小康区县”之一。2、地层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
16、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地层岩性组简述如下: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
17、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
18、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1)褶皱本区褶皱自北向南依次有: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1703040,南翼产状为102030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
19、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0.81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位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下
20、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2)断层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
21、、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4、构造剥蚀地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西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149.5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
22、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貌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5、地质旅游资源武汉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2
23、021年底有4A级景区6家,2021年末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145家,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星级饭店98家。研究区内以东湖为核心,是武汉市古迹名胜荟萃之地。其主要旅游资源有:东湖风景区、武汉植物园、马鞍山森林公园、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之东,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图3)。整个东湖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88平方公里。湖面水位高程21米时湖面面积32平方公里。湖底海拔16-17米,平均深23米,最深5米,属于冲积残积成因类型。东湖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个游览区,即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白马区、落雁区和吹笛区,每年接待游客二百多
24、万人次,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地。202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磨山位于东湖东南面,濒临湖岸的磨山海拔118米,三面环水,峰岭逶迤,绵延八里,是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奇花异卉,又有丰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观。磨山峰顶建有楚天台、祝融观星像、朱碑亭,山下建有楚城、楚辞轩。山南麓有著名的磨山植物园,山西麓有水榭、天然浴池等,山的东峰之巅有刘备郊天台遗址,是武汉市最靓丽的旅游休闲胜地。东湖与断裂陷落形成有关,磨山西珞珈山正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陡,北西盘下降成湖。磨山东喻家山东正断层,走向NW,北东盘下降成湖,中间磨山喻家山上升为地垒。两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 认识 实习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