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doc
《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
2、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
3、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政府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民联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
4、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
5、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习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
6、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
7、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近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近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
8、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
9、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
10、,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11、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扩展阅读:云阳镇城镇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发挥城镇优势带强镇域经济努力实现工业化、
12、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我们组织对南召县云阳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予后。一、基本概况1.区位、面积、人口云阳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距南阳市60公里,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东与方城县柳河镇接壤,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六乡(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广阳)的经济枢纽核心,承接农村人口多,经济活动集聚辐射带动总面积已达到1068平方公里,辐射半径达到18.5公里,辐射区内总人口可达40万人。镇域内焦枝铁路、S331、S231线纵横穿境
13、,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交通便利,是宛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古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咽喉”之称。镇域国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98个自然村,2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万亩。止2021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5.8万人,镇域产业集聚区人口约2500人,流动人口2.5万人。现建成区面积5.9平方公里,建成区内设6个社区居委会;小城镇建成区规划面积到2021年可达10.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达16平方公里。目前,云阳镇是南召县16个乡镇中人口最多(总人口和镇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区人口均为最多),镇区规划面积最大的乡镇。2.
14、特色特点云阳的历史悠久,沿革变化较大秦时设雉县,明成化12年设县衙,有千余年县治建制史,1947年南召解放后县城搬迁镇,1955年成立云阳中心乡,1956年改为云阳区,1958年改为云阳人民公社,1974年设立河南省政府驻云阳办事处(工区),直属南阳地委行署,1977年撤工区复设镇。云阳的人文风景久负盛名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群居在云阳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因此而闻名,南召猿人是中原人类的鼻祖,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阳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始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民间艺术云彩灯更是声名远播,云阳是革命教育基地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兵团挺进豫西,在云阳镇南召店村
15、北关帝庙召开前委会议,制定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豫西牵牛”之战。目前,前委会议旧址、烈士陵园等已成为我们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红色教育基地。云阳的发展定位科学云阳镇结合地域、交通、商贸、工业、农业等多种因素,挖掘自身的优势,把自身发展定位为“商贸重镇、工业强镇、生态大镇”,并紧紧围绕符合其自身的实际这一发展目标,按照“二二二”的工作思路(即:突出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强化辛夷和花卉两个富民产业,确保计划生育和信访稳定两个底线良性运行),立足镇情,突出重点,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城镇建设工作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云阳的发展成就显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云阳镇先后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被命
16、名为特别试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五好”乡镇党委和全省绿化工作先进乡镇、省级卫生城镇,被南阳市政府命名为“四星级城镇”;2021年被南阳市列入50强备选镇,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被评化“河南省绿化工作先进乡镇”。2021年的乡镇经济实力综合排序中,位于全南阳市206个乡镇中的第22位。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财政状况(1)财政收入2021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9亿元,与2021年的6亿元相比,净增3亿元,增幅15%,年均增幅8.5%。2021年,镇域全口径财政收入3100万元,占南召县财政收入2.44亿元的12.8
17、;乡镇本级留成1367万元,本级财政收入与2021年的651万元相比,净增716万元,增幅为209%,年均增幅16%。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与2021年的1.2亿元相比,净增3.4亿元,增幅为380%,年均增幅31%,位居南召全县16个乡镇首位。(2)城镇居民收入2021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650元,镇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位居全县第二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支柱产业(1)产业资源状况镇区及周边10公里以内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基础坚实。附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近的大中型军工企业向东厂机械厂、红阳机械加工厂、红宇机械加工厂、东风机械加工
18、厂、兵工三五五库等密布映衬,境内的原南阳云钢总厂已被河南天瑞集团收购并重组投产,年产值可达20亿元。同时境内还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及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丰富,能源充足。镇域及周围有中、小型水库五座,地下水资源充足,有11万伏、3.5万伏、22万伏变电站各一座,年生产生活用电量7669万度,且与鸭河口电厂、蒲山电厂和姚孟电厂、平顶山煤矿的距离较近,可保证城区内的工业、农业及居民生产用水及电力需求。金红石、铁、锌、钼、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云阳是“中国辛夷之乡”主产地,杜仲、天麻等中药材产量较大,发展前景广阔。镇区发展空间大,土地价格低廉,有利于低成本运作。(2)主导产业发展2021
19、年,云阳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亿元,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亿元,绝对额净增882万元,同比增长8,第一产业从业人数3.1万人;第二产业完成5.9亿元,绝对额净增7427万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500人;第二产业完成1.9亿元,绝对额净增2049万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从业人数8600人。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1:4.9:1.6。农业云阳镇的农业支柱产业是辛夷、花卉和油桃。南召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总产量占河南80以上,占全国60左右。而云阳辛夷是南召辛夷的发源地,也是主产地,南召县云阳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报告占全县产量的40以上,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络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联络 家庭 农场 发展 情况 调研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