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成长空间大等特点,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保障作用强,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十一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上海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是贯彻实施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为上海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高端
2、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编制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是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海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按照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聚焦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保障条件、政策突破,实现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装备产业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主要特点1.高端装备制造
3、业规模快速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装备制造业(全口径)完成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从业人员、实现利润均占全市工业的一半左右,比“十一五”初期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2010 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207.6 亿元,比 2005 年产值 1416.4 亿元增长 197.1%。从产业比重看,2010 年上海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约为 26.5%,比 2005 年的 19.2%提高了 7.3 个百分点。重点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长,如发电设备年平均产量超过 2700 万千瓦,是“十五”期间的 2.5 倍,1000MW 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全国市场占有率近 50%,核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4、40%;年造船能力达到 1200 万载重吨,累计造船完工总量达3600 万载重吨,是“十五”期间的近 3 倍;大型港口起重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70%。2.重大创新成果加快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上海装备制造业坚持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自主研发成功 1000MW 级核电压力容器、蒸发器、控制棒驱动机构、U 型管、大锻件;自主设计的国内单机容量最大 3.6MW 海上风机成功下线;国内首套 100KW 钠硫电池储能系统顺利试运行;极端制造能力显著提升,自主设计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 1.65 万吨锻造油压机;亚洲最大的1600 吨履带式起重机交付用户;大型船用曲轴实现零的
5、突破并累计交付 250 根,拥有了全系列船用曲轴制造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取得突破并走向国际市场; ARJ21 新支线飞机已有 4 架飞机成功试飞;建造了我国第一座 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交付国内第一艘海上起重铺管船、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3.开放式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开放式发展道路,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上海电气集团收购美国高斯国际集团、日本池贝机床;围绕突破关键瓶颈,有关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在民机航电系统、核电全数字保护系统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市场等方面的项目合作;上海临港装备基地吸引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工程机
6、械行业龙头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及大型产业化项目;吸引理想能源设备、纳锋新能源、吉富通用、汉虹、尚德、华锐风电、西门子风电等一批企业来上海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中国北车入股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车辆及关键部件的战略合作,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深化与中国商飞、中国船舶、中航工业、国家电网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4.关键瓶颈攻克提升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一是针对关键机械基础件、高端仪表、控制系统等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整机装备发展的现状,实施了一批专项攻关,大型铸锻件、特大型叶片、大型精密轴承、火电核电高端泵阀、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液压系统、大型精密模具、自动化控制系统
7、、智能控制器、高可靠性高精度传感器等一批产品的研制取得突破。二是部分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制造装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装备自主化。如非晶微晶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商用关键设备 LPCVD 和 PECVD 设备实现首台业绩突破;自主研发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封装光刻机、清洗设备等,成功进入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掌握了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油船(VLCC)船、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国际最先进船型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三是国家能源清洁煤燃烧成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试验中心、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8、一批国家级技术平台有力推动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瓶颈环节的攻关。5.产业基地作为载体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重点建设国家级临港装备产业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区县形成了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园区,推进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使这些产业基地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其中,临港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先进重大装备、清洁高效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配套产业等产业集群;长兴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并迅速形成生
9、产能力,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加快进行;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完善了规划布局,大型客机研发、总装、客服等相继启动建设,商用飞机发动机设计研发中心已奠基,航电、发动机总装等项目正加快推进;闵行装备产业基地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走内涵式发展和高端制造之路,大型火电装备、新能源装备、极端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世界级企业。(二)问题与挑战“十一五”期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加以改进。1.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仍处于产业升级阶段。一方面,高端装备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部分装备产品附加价值不高,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另一方面
10、,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有待加强,系统设计、整体集成、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等高端技术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快推进。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高档数控系统、1000MW 级核电火电控制系统等高端产品仍为跨国公司所垄断;一批装备虽然已经基本实现设计制造自主化,但质量、可靠性等技术指标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领军型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企业自身条件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能力有待提高。3.基础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关键基础件配套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空间受到限制,在自身品牌较弱的情况
11、下又难以形成明显的价格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另一方面,由于关键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使企业在基础技术研发、产品系列化发展、产品升级换代等许多方面受到制约,难以形成完整的、持续提升的技术及产品体系。4.新兴产业培育有待进一步提速。新兴产业培育不力制约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受市场环境、要素条件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上海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速度不快,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作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需进一步鼓励企业发挥产业发展主体作用,提升培育新兴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是一个重大机遇与严重挑战并存的时期,装备制造业内外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既有国际
12、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局面,也有国内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艰难抉择。因此必须顺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化趋势,更加注重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支撑作用。从城市功能来看,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要求上海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应保持支柱产业地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因此, “十二五”期间,上海仍将坚持不懈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高端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的势头。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要引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而且对“四个
13、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强劲支撑作用,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2.国际分工深化,要求上海装备制造业加速突破 “高端缺位”的格局。从国际分工来看,全球化生产方式和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控制,要求上海装备制造业必须加速突破 “高端缺位”的格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附加值服务控制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和布局。我国既要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装备的竞争,又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市场的严峻挑战。处于双向挤压的上海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类
14、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优化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国内外竞争加剧,要求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发展道路。从发展路径来看,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必然带来的竞争加剧和技术输出控制,要求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坚持自主创新,走开放式发展道路。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使得发达国家重新回归实体经济,推行“再工业化”,重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输出控制加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通过不懈的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深化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通
15、过开展跨区域、跨国并购,进行战略性布局,提升自身竞争力。4.资源环境和成本压力上升,要求上海装备制造业走绿色制造之路。从发展环境来看,资源的制约日趋强化,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求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要走绿色制造之路,适应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推动形成“碳交易”、 “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旨在利用其科技优势制约发展中国家,继续掌控未来全球经济主导权。我国承诺至 2020 年单位 GDP 能耗下降 4045%,使得“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型压力巨大。而对于资源、土地匮
16、乏,劳动力等综合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上海装备制造业,必须率先实现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为兑现国家节能减排的承诺勇挑重担。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十二五”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坚持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按照“抢占高端、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基本思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争取使上海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率先走向高端,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先行者和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抢占高端。以新能源、民用航空、海洋工程等七大战略性
17、新兴产业及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所急需的高端制造装备为主攻方向,研制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产业能级高、带动作用强的高端装备产品,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瓶颈。针对关键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特种基础材料、高性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等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产业环节,通过应用带动、产需结合、平台攻关,突破关键瓶颈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垄断。聚焦一批严重依赖进口、少数国际品牌垄断技术、影响国内自主产业健康发展的高端装备产品、系统及关键部件,支持相关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开展重点研发攻关, 形成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逐步打破国外品牌对关键装备产品、关键部件的垄断。
18、国际竞争。在部分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队伍,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装备品牌和产品。(二)“十二五”发展原则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绿色制造、服务增值”的基本原则,培育和发展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保持产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和技术中心,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产品和品牌。高端引领。以发展民用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装备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为引擎,通过其
19、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引领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走高效、低耗、集约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绿色制造。克服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影响,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装备产业,促进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率高效化、产业集群化。服务增值。在发展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高端装备的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设计研发、解决方案、工程总包、检验认证、运行监控、维修检测、设备租赁、再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全力提升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使上海成为在世界范围
20、有影响、在国内有地位的世界著名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聚集度高的研发中心,高度开放的全球服务中心、采购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到 2015 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方面,高端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 7000 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 35%。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处于同行业世界前五位的核心企业,培育上百家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中小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开发 100 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潜力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打造 20 家以上国家级研发、测试平台。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建设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 3 个世界级高
21、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园区。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 100 名领军人才队伍,2000 名专业化骨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四、“十二五”发展重点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围绕国民经济重点产业需求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结合上海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现阶段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一是核电、风电、太阳能、清洁高效火电、特(超)高压输变电与智能电网设备等高端能源装备;二是民用航空、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现代电车等先进交通装备;三是机器人、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微电子及光电子
22、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四是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港口机械、智能工程机械、大型冶金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重大成套装备。(一)高端能源装备加强核电技术攻关,加快形成新一代核岛主设备设计能力,提高核电设备成套能力,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关键辅助设备等,延伸发展核电研发设计、工程承包、技术咨询等服务业;推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支持大型陆上风电机组规模化发展,加快齿轮箱、主轴等关键部件自主化;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高端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制造装备、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促进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规模化生产;推进智能电网电力储能、高温超导、智能变电站、新能源接入、智能用户端等
23、方向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 1000MW 以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高端泵阀等关键配套设备;推进燃气轮机、IGCC有关装备的研制及示范工程建设。 专栏 1:高端能源装备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高端能源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 1400 亿元。其中核电和风电 各 150 亿元,太阳能 500 亿元,智能电网 500 亿元,清洁高效火电 200 亿 元。核电加快提高成套能力,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第一;太阳能薄膜电池 和高端晶硅太阳能电池核心制造装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风 电和 IGCC 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争取国内领先;率先在国内建成智 能电网示范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
24、。 发展重点1核电 (1)三代及二代加核岛主设备:压力容器、蒸发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 机构、稳压器等 (2)三代及二代加常规岛主设备:汽轮发电机组等 (3)关键辅助设备:主泵、关键泵阀、核电仪控等 (4)核电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2风电 (1)2 兆瓦以上陆上风机。 (2)3 兆瓦以上海上风机。 (3)齿轮箱、叶片、发电机、变频器/主控、主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液 压系统、检测系统等关键部件。 3太阳能 (1)太阳能薄膜电池核心装备: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PECVD)等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 (2)高端新型太阳能晶硅电池生产装备:单晶和多晶铸锭设备、冶金法晶 硅生产
25、设备、多线切割设备、制绒设备、层压设备、自动分拣设备等。 (3)太阳能薄膜电池:非晶微晶薄膜电池、高效叠层硅薄膜电池、铜铟镓 硒(CIGS)薄膜电池、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III-V 族电池等;高效晶体 硅太阳能电池。 4清洁高效火电和 IGCC (1)1000MW 及以上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 (2)火电关键配套设备: 600MW 及以上机组锅炉主给水泵、高端阀门等。(3)IGCC 关键设备及集成:E 级、F 级燃气轮机和气化炉,大型 IGCC 电 站系统集成。 5智能电网 (1)新能源接入:大功率风电变流器和控制器、光伏逆变器、无功补偿装 置、有源滤波装置、柔性输电技术及装备、高
26、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电子核心 器件。 (2)智能变电站:110kv 以上智能变电站系统、智能型 GIS、变压器、光电 式互感器、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 (3)大容量电力储能:钠硫电池、流体钒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压缩空气、 超级电容等电力储能系统。 (4)智能用户端:新型智能配电、用户端能源管理与智能表计、智能家居 控制、汽车充电设备接入、微网系统等。 (5)二代高温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核心制造装备、高温超导电缆、 超导限流器、超导电机、超导变压器、超导储能、超导强磁场等。重大技术创新 平台推进国家能源核电仪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 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试验
27、中心、智能电网用户 端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国家风电产品检 测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等。(二)先进交通装备民用航空产业以建设基地、完善配套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商用发动机、航空电子及关键配套零部件。推进大型客机研发、总装、客服等三大中心以及发动机研发、装试基地以及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专业化配套。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以发展高端、完善配套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重点提升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实现船用通讯、导航、控制电子设备等船舶电子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
28、牌船型,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轨道交通车辆立足上海、走向国内外,大力开拓城轨车辆市场。引进消化吸收有轨电车、转向架和无接触网牵引供电等先进技术,加强有轨电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本地化生产,形成在有轨电车品牌、技术和制造优势,大力开拓国内外有轨电车市场。专栏 2:先进交通装备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民用航空实现工业总产值 500 亿元,船舶实现工业总产值 1050 亿元,轨道交通设备产值达到 50 亿元。ARJ21 支线飞机年生产能力 达 50 架,C919 大型客机实现首飞;高技术船舶产业链优化,实现通讯、 导航、控制电子设备等船舶电子的突破,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具有较 强的国际竞争力。
29、1民用航空: (1)大型客机。 (2)ARJ21700 支线飞机。 (3)大型商用发动机。 (4)航空电子系统。 (5)航空机电设备。 2高技术船舶 (1)液化天然气船(LNG)。 (2)超大型油船(VLCC)。 (3)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 (4)高档化学品船、汽车滚装船、豪华游轮。 (5)大马力低速柴油机、船用曲轴、船用机电设备等。 3轨道交通设备 (1)各类城市地铁(轻轨)车辆。 (2)关键零部件(车辆转向架),车辆架修和大修。 (3)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发展重点4现代有轨电车 (1)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 (2)转向架、无接触网牵引供电设备等关键部件。重大技术 创新平台推进
30、大型客机工程模拟器、铁鸟试验台、航电综合试验台建设,推进航空 发动机声学实验室、仿真平台建设。(三)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方面,重点发展高端仪器仪表、面向应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基础产品,主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高端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研发、制造、检测、认证、服务的重要基地。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方面,重点发展搬运码垛、拾拣、包装、焊接、装配、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安防、排爆、环保机器人,应用于民生的助老助残机器人、仿人型机械臂,以及电机、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等机器人核心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方面,做大产业规模,
31、做强特色,保持高档数控磨床优势,聚焦汽车、航空航天、核电、船舶和钢铁等行业,发展专机类、重型数控机床类、加工中心类、复合机床等高端大型机床,以及基于先进数控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工厂,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机床研发制造基地。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方面,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布局和示范应用,形成高端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重点设备研制和产业化基地。支持高端光刻机、刻蚀机、镀铜、光学检测、清洗、MOCVD 等设备研制和产业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关键基础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液气密元件及系统、关键泵、机、阀、模具等;大型铸锻件重点围绕核
32、电、船用曲轴、大型火电及核电常规岛、冶金轧钢设备、大飞机等大型铸锻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准和完整的工艺技术。专栏 3: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成为国内高端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研发、 制造、检测、认证、服务的重要基地,实现产值 300 亿元。光电子与微电子 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实现产值 50 亿元。机器人实现产值 200 亿元。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实现总产值 100 亿元,成为国内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磨床等领域重要的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基地; 关键基础零部件件实现重要突破,产值 150 亿元。1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 (1)新型传感器及其
33、系统:新原理、新材料、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集 成化、无线等特点的传感器。 (2)智能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分散性控制系统 FCS、高端 PLC、装备嵌入 式控制系统、功能安全监控系统等。 (3)智能仪表:智能温度、压力、流量等在线仪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智 能阀门定位器、高可靠执行器等。 (4)精密仪器:在线质谱/激光气体/紫外光谱/紫外荧光/近红外光谱分析 系统、高速自动化超声无损探伤监测仪、特种环境蠕变疲劳检测设备等。2机器人 (1)高性能、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弧焊和点焊机器人系统、搬运码垛机器 人、拾拣机器人等。 (2)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仿人型 机械臂、
34、家居监控机器人等。 (3)机器人核心部件:电机总成、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机器人智能系 统和网络控制系统。3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1)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中心,专机类、重型类、加工中心类、 复合类等高端大型数控机床。 (2)大型重载搅拌摩擦焊设备、超大型激光切割加工设备、航天航空专用 数控加工装备、智能化热处理成套设备等。 (3)中高档数控系统、数字化伺服驱动系统、主轴、丝杠、导轨、刀具等关 键部件或系统。发展重点4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 (1)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设备:先进工艺的等离子体介质刻蚀设备、封 装投影光刻机、刻蚀设备、清洗设备、集成电路工艺激光退火设备。 (2)LED
35、制造关键工艺设备:应用于 LED 芯片制备的 MOCVD 设备,高 亮度 LED 照明工艺投影光刻机。 (3)AMOLED 新型显示关键工艺设备:应用于下一代 TFT-OLED 显示屏 制造的投影光刻机,全自动激光键合封装设备。 (4)集成电路关键装备的关键技术和部件:高精度温控器、5-10MHz 大频 差高稳定度双频氦氖激光器与高精度激光干涉仪,精密减振器、超精密 运动和传输系统、磁浮电机。 (5)高性能激光器件:用于制备多功能微纳集成器件的激光三维微纳加工 系统、各类激光光源等。5、关键基础零部件 (1)精密传动装置: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高速精 密链传动装置,高精度高可
36、靠性制动装置,谐波减速器,大型电液动力换 档变速器,高速、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直线电机、丝杠、导轨。 (2)伺服控制机构: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 式伺服系统等产品。 (3)液气密元件及系统: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高转速大功率 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智能润滑系统、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 统、高性能密封装置。 (4)关键泵、机、阀、模具:为高端装备提供关键配套且国内不能自主生产 的高端阀门、泵、压缩机、精密高档模具等。 (5)核电、火电、冶金、船舶用大型铸锻件,飞机用高强度、耐磨、耐蚀铝 合金、钛合金、镍基合金锻件。重大技术创 新平台推进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
37、程研究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集 成电路测试平台、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具涂层技术重点实验室建 设。(四)重大成套装备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方面,重点发展11米级大直径复合盾构、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和复合盾构,形成泥水、土压、复合、硬岩盾构系列化;发展智能化重型履带式起重机、高档大型装载机、挖掘机、桩基施工机械等。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成套设备、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自动导航小车(AGV)、自动化跨运车、智能化堆场系统、自动化轨道吊、智能化散货装卸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聚焦高端、完善配套,重点发展深水钻井平台等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
38、船、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大型海水淡化设备等。大型自动化冶金装备方面,重点发展新一代转炉炼钢成套设备、无缺陷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冷轧电镀锌机组成套设备、极薄板冷连轧生产线等。新型纺织机械和印刷包装机械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产业用智能织造装备、绿色环保纺织机械、高速单幅单倍径卷筒纸胶印机、卫星式八色软包装柔性版印刷机、喷墨数字印刷机、高速轮转印刷机等高档印刷设备。高端医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X线设备、磁共振等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设备,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等。专栏 5:重大成套装备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海洋工程实现工业总产值 200 亿元;工程机械进一步提升 水
39、平并拓展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 200 亿元;自动化港口物流设备 世界领先,实现总产值 200 亿元;冶金煤炭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 50 亿 元;新型高档纺织机械、印刷包装机械实现总产值 50 亿元;高端医疗 设备 50 亿元。1海洋工程装备 (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存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 深水钻井船、大型海水淡化设备等。 (2)起重铺管船、特大型海上浮吊、风电设备安装船、高性能物探船等。 (3)动力定位系统、深水锚泊定位设备等。2智能工程机械 (1)土压式盾构机、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复合式盾构机和网络盾构 机、硬岩隧道掘进机、矩形顶管掘进机。 (2)大型智能装载机、
40、挖掘机等。 (3)履带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 3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 (1)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装卸系统。 (2)智能化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自动导航小车(AGV)、自动化跨运车、 智能化堆场系统、自动化轨道吊。 (3)智能化散货装卸系统(卸船机、装船机、堆取料机、翻车机、皮带机) 等。 4新一代冶金、煤炭等成套设备 (1)冶金自动化控制系统、冶金设备成套和工程承包。 (2)新一代转炉炼钢成套设备、无缺陷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冷轧电镀 锌成套设备、极薄板冷连轧生产线等。 (3)特厚煤层高效高可靠性电牵引采煤机,薄煤层大功率电牵引采煤 机,特大型顺槽可伸缩、固定带式输送机等。发展重点5新型纺织、印刷包装机械
41、 (1)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智能化单锭驱动细纱机、集体落纱超长细 纱机和高速精梳机,高速剑杆织机、产业用特殊织机等。 (2)产业用预成型智能织造装备:纤维预成型骨架材料的织造装备,管 状、立体、异型结构织物的复合织造装备等。 (3)绿色环保纺织机械:新型纤维素纤维成套装备、瓶片再生聚酯纺丝 装备、高性能再生纤维装备等。 (4)高速单幅单倍径卷筒纸胶印机、卫星式八色软包装柔性版印刷机、 喷墨数字印刷机、高速轮转印刷机等。6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 (1)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数字化 X 线设备、磁共振、超声诊断仪、 数字化验设备、影像采集与存储设备。 (2)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设备:数字一体化手术
42、室、心电监护设备、精 密医疗器械、神经导航系统。 (3)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超声聚焦、矩阵射频、冷冻刀等治疗设备等。重大技术创 新平台推进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建设 国家石油钻采炼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五、“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一)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聚焦高端装备重点方向,实施重大专项工程。一是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民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推动专项承担企业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二是组织实
43、施本市重大专项工程。组织实施本市智能制造装备、民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卫星导航等一批专项工程,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突破核心共性技术,推进重大装备首台(套)突破及应用,聚焦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保障条件和支持政策。(二)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围绕高端装备重点方向,统筹规划建设网络化的研发、服务平台。一是支持相关单位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二是在核电、航空、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医疗设备、仪器仪表、特种泵阀等领域建立一批国家级检测、试验及认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装备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材料性能
44、检验能力。三是建设区域性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围绕临港、长兴岛、民用航空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产品开发、质量检测等综合性服务平台。(三)大力发展一批高端产品围绕高端装备优势领域,以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重大装备和惠及民生的装备为重点,开发第三代 1000MW 级核岛主设备、5MW 大容量陆上和海上风机、1200MW 以上大容量高参数火电装备、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大型客机、智能电网大容量 MW 级储能装备、10 万吨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装备、 15 米超大直径盾构机、45nm 级光刻机、大型精密五轴数控机床等重要高端产品。力争突破 100 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核心高
45、端产品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四)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企业支持大企业实施跨地区重组整合,坚持走开放式发展道路,重点在新能源与清洁高效能源设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航空航天设备、智能工程机械、冶金成套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孵化培育 100 家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其进行专业化研发制造、精益化生产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五)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基地加大装备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临港基地以完善配套、加快项目落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引进
46、国内外重大装备制造项目、装备企业研发总部及国家级装备研发机构落户,促进高端装备集群发展。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长兴岛基地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闵行机电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继续提升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和壮大超超临界火电、高压输配电、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民用卫星技术应用等产业。支持相关区县在新能源、智能电网、微电子装备、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关键机械基础件等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六、“十二五”发展推进措施(一)打造吸引装备领域高端人才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快形成适合高端
47、装备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支持高端装备人才进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企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针对本市需要重点发展的装备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基地,建立重大装备产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及时解决引进高端装备产业人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三是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服务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服务机制。(二)推进装备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推动信息化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深度渗透和高效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创新能力,促
48、进装备产业链整合提升。一是深化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协同研发等新型工业研发模式的深化应用,推动柔性生产、精密制造等先进技术融入生产过程。二是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鼓励大型装备企业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系统等先进信息系统,加快推进集团管控、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三是大力发展信息化装备。攻克一批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特征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四是推进装备产业基地信息化水平。打造临港数字化装备工厂,用信息化推进长兴岛造船基地造船和海洋工程现代化,建设民用航空数字
49、化制造产业基地。(三)加快装备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支撑装备制造业升级且与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一是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技术研发、工程服务、总体设计、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服务延伸,拓展海外业务。二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鼓励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和做大融资租赁业务,扩大装备产品的销售与竞争优势。三是积极发展专业化维修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大型机械设备、仪器仪表、航空、轨道交通、船舶等的专业维修维护服务,开展大型机床、工程机械、船舶等再制造服务试点。四是推进装备产品设计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四)加大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发展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滚动实施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创新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应用和规模化生产。一是健全装备制造业技术支撑体系,鼓励“产学研用”合作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建设重点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测试设备、试验台架、认证机构、规范标准等。二是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装备产品升级换代,优化装备制造工艺流程,加强装备节能节材减排,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