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共68页).doc
《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共6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共68页).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一、 土方工程1.1 挖方边坡滑坡:原因:1、边坡较高,放坡不够,或没有按不同土层分别放坡,致使边坡失稳滑坡。2、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未采取有效地降排措施,土层受水湿化,内聚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滑坡。3、坡顶部有堆载和动荷载作用,致使土体内所受剪应力增大,土体失稳滑坡。4、开挖顺序不当,方法不当造成滑坡。办法: 1、开挖前应根据土的种类、物理力学性质确定边坡坡度,开挖方法及顺序,边坡支护方法、降排水方案并在开挖过程中据实调整。2、当挖深较深,受场地及外界条件限制不允许放坡,采用直立边坡或较陡边坡时应进行可靠地支护。3、在坡顶堆材料或移动机械时,应与边坡
2、上沿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边坡的稳定。4、滑坡后,应将滑方清除后,用如装土袋、设支撑、砌护墙等措施作临时支撑。5、针对可能的滑坡影响周边建筑物,市政道路公共设施等存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的支护方案应上报公司审批后再施工。1.2 填土不密实或填方出现橡皮土填方打夯后,基土颤动,受夯击(碾压)处下陷,四周隆起,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没有压缩。这种橡皮土将使地基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长时不能稳定,引起结构及地面破坏,模板及支撑系统下沉、管道破坏甚至酿成事故等。原因: 1、湿土中因含自由水,在夯击(碾压)过程中,孔隙中过多水份不易立即排出,影响土粒的靠扰密实。2、未分层夯(压)填或分层过厚。办法: 1、土的
3、击实效果与土的颗粒级配、夯实办法、机具、击实能、含水率有关,应避免用腐植土、泥灰土、粘土、亚粘土进行回填,选择级配良好的填料,且控制填料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范围内,即其含水率与塑限接近即Wy=Wp+2。2、出现橡皮土后,可用干土、碎砖等吸水材料压入土中吸收土中水份,降低土含水率;也可将橡皮土挖除,用级配砂石料等换土回填;也可将橡皮土翻松、照晒、风干后再夯实(碾压)。3、按规范要求分层填夯压实。4、如填方基土为软土时,应按设计要求处理,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述规定处理且上报建设方签证;大面积填土应于基坑开挖前完成,且留有较长间歇时间,软土层厚较小可用置换或抛石挤淤法处理,软土层厚较大时,可用砂垫
4、层、砂井、砂桩等方法加固,或报请建设方处理。5、对爆破石碴、碎石类土、杂填土及轻亚粘土当用振动碾碾压时应通过碾压试验,选择铺料厚度、行驶速度、碾压遍数等参数,先静碾后动碾,对预埋管井等处不应动碾,应采用小型夯实机具局部夯实处理,另还需按规范规定,上下接缝错开不少于1.0m,碾迹重叠0.5m至1.0m,夯迹一夯接半夯,预留沉降等。6、管道、挡墙处填土应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进行。1.3 桩间土挖运,造成桩倾斜位移,甚至于使桩碰损,出现裂缝。原因:桩进尺较浅,嵌固于土中较短或穿越过厚的淤泥质等软土层,开挖过程中受反铲及运输机械影响。办法:1、开挖施工方案除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质情况外,针对土质较差、桩进
5、尺嵌固较短的桩还应重作点,结合打桩情况、打桩记录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开挖顺序。2、开挖过程中对该类桩应标示清楚,桩间开挖时,必须做到对称开挖,土方先后开挖高度悬殊不超过1.0M,且现场必须专人指挥。3、为避免反铲及运输车辆移动行走过程中碰损及碾压破坏,先将此类桩预先自地面以下锯截不少于1.0米,且于桩固及运输道路处用级配砂石砂料分层换填。4、桩出现破损后,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按质量事故处理程序上报公司处理,公司将根据破损情况与程度报请建设、监理、质监、设计单位共同检测与处理。1.4 基坑(槽)泡水原因:基坑(槽)开挖后,地基被地面水浸泡,或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基土浸水软化,降低地基承载力,增大基底土
6、压缩模量,引起加大地基沉降。办法:1、基坑(槽)周围设排水沟或挡水堤以防地面水流入坑(槽)内,坡顶或坡脚保证至排水沟距离为0.5至1.0M。2、在有地下水的土层中开挖,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且使开挖面、排水沟、集水井始终保持一定的深差,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不少于0.5M。3、已被淹泡的基坑(槽),应设置检查排水(降水)设施,疏通排尽后晾晒夯实,或挖除换填。1.5 超挖:超宽及超深原因:现场无人管控;地基土泡水软化;地基土受机械开挖扰动破坏;设计与现场地质不符。办法:1、开挖前应根据地基及基础结构受力特点,基础设计、地形、地质、水文情况,结合施工进度挖填平衡等要求,确定开挖平面、
7、边坡及机械与人工挖填顺序、标高,针对天然基础,尤其应注意按机械挖土对基底的扰动破坏厚度范围(约0.3M),进行预留人工清土层至设计基底标高或设计持力层。2、开挖前测量人员应准确施测放线,开挖过程中应跟踪测控。3、基底超挖因现场地质原因请建设方、设计院处理,否则应换填至设计标高。二、 桩基工程2.1 打桩工程2.1.1 桩顶破裂原因:1、桩质量缺陷,如桩顶砼强度低、配筋不当,保护层过厚,桩顶不平整,顶面与桩轴线不垂直,桩身弯曲度太大,桩搬运、吊装、堆放过程中桩头损伤,预应力主钢筋墩头高出端面等。2、打桩施工原因造成:如柴油锤选择过轻或过重;桩锤磨偏;桩帽顶板变形过大,凹凸不平;桩垫、锤垫选择不当
8、或已被打坏;桩身或桩机倾斜偏心锤击;桩穿越坚硬隔层(密实砂层及卵石层、石灰岩层、钙或硅质胶结的砾石、碎石层、贝壳岩化或贝壳碎片的胶结层等)时遇打,贯入度要求控制过小,总锤击数或每米锤击数过多,在厚粘性土层中停置间歇时间太久后打桩,送桩器尺寸不合适或倾斜时也极易打碎桩头。办法:1、严格检查控制桩进场质量,狠抓产品质量关,不合格桩严禁进场,进场桩严格按规范规定吊装、堆码、搬运,损坏的桩应及时标识隔离、退场,以防误用。2、严格检查进场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否则,要求修理、更换。3、打桩前做好打桩准备施工工作。平整及加固(视地面耐力情况)场地,做好场地水疏排,保证桩机稳定及运输道路畅通。地下及空
9、中障碍物清除,地下埋设物、构筑物予以妥善保护或撤除移设。办理桩基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图纸会审:会审后结合场地地质勘测资料,提请解决有坚硬隔层、上软下硬、软硬突变情况(如强风化岩层厚少于0.5M或厚度大于0.5M小于2.0M且强风化岩层上覆残积层厚少于2.0M)等不适宜地层打桩的技术问题。桩位测量放线及基线复核。桩位编号、桩身按M刻度标记。试桩:选择桩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有代表性且位于地质站探孔附近的桩,按照数量不少于1的工程桩且不少于三根桩进行试打,经过试桩,确定打桩参数、收锤标准。打桩施工方案编制及交底工作。4、打桩过程中,专人跟踪负责质量,一旦出现此类质量问题,立即报请建设、监理、设计院、地
10、勘等相关单位到场处理,必要时须报请质监站处理。2.1.2 桩身破坏原因:1、桩身质量不符合要求(砼强度、桩身弯曲)或设计选用不当。2、偏打、过打。3、遇地下障碍物或倾斜岩层滑移时,造成过大倾斜变形。4、打桩过程中(锤击产生的应力以应力波形式传至桩端,然后又反射回来,在周期性拉压应力作用下桩身上段产生环向裂缝)发生过大的拉应力(尤其在穿越坚硬隔层时)产生横向裂缝。5、端头板及桩节头焊接质量差。6、打桩完毕后露出地面部分的桩身,易被施工机械碰撞而断裂。7、桩入土后倾斜强行回扳。8、桩内充水时密封锤击易使桩产生纵向裂缝。9、桩身自由段长细比过大,桩端处又遇坚硬土层时易使桩颤动折断。10、开挖不当引起
11、倾斜、大偏位,使桩身断裂。11、当管桩穿过松软层碰到坚硬的岩层时,经过多次锤击,有些桩身未破坏,但造成桩尖变形甚至桩头被打烂,在桩头被打烂后,桩身混凝土随着锤击而不断破坏,造成所谓的“超长桩”和“假打桩”(无法按照收锤标准进行收锤)现象,其实桩身被逐节打烂。在打桩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结合现场的地质勘察情况,一般当打桩的桩长超过36M仍然无法收锤时,应停止打桩,分析超长的原因,避免“超长桩”和“假打桩”现象的发生。12、在孤石较为集中的地方打桩,极可能出现桩的整体跑位和倾斜现象,在打桩施工过程中应结合相关的地质资料和加强对桩变形观测来避免,对不适宜打桩的局部地层,应报请相关单位解决。办法:1、桩身
12、质量问题同“211”。2、打桩前准确就位对中,从两方向吊线垂直度校正(偏差不大于0.5%)后插入地面,打桩过程中,经常检查桩、桩帽、桩锤、送桩器中心线是否重合,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必须保证顺直,错位偏差不大于2mm,遇坚硬隔层及上软下硬、软硬突变及厚粘土层滞桩,应按相关的技术措施处理。3、遇地下障碍物,当埋深较浅时,拔出桩清理后再打,如埋深较深时,应上报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处理。 4、打桩过程中出现较大拉应力产生横向裂缝应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在图纸会审时提出改变桩型、桩尖型式解决。 5、接桩焊接质量保证。保证端板材质及坡口符合要求,可焊性好,焊前将表面油污、杂质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焊接时
13、先于坡口圆周上对称焊4至6个点,施焊时宜由两电焊工对称分层进行,焊缝分层不少于两层,内层焊渣清理干净后方能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焊好的接头应自然冷却不少于8分钟后才可继续锤击,严禁用水冷却和焊好即打。6、收锤后露出地面部分应予以锯截掉。7、桩入土后倾斜,入土不深时应拔出重打,或偏差不大时用木架顶正,入土较深时请相关单位到场处理,不能强行回扳。8、保证桩尖焊接质量。9、合理配桩。10、开挖影响参见“13”条。11、桩身断裂后报请相关单位到场处理。2.1.3 桩身倾斜、桩头位移原因:1、测量放线有误。2、就位对中马虎。3、桩距过小或于软土地基处,先施工的桩易受挤压偏位。4、打桩顺序不当。5、
14、地下障碍物将桩尖、桩身挤向一旁。6、桩尖沿裸露倾斜岩面滑移偏位。7、接桩不直。8、开挖时桩周土体高差悬殊影响。9、桩机导杆不直,场地耐力不足,桩机不稳。10、桩身质量问题:桩身弯曲度过大,端板端面不与桩中心线垂直,端板端面不平,桩尖交叉点偏心等。 11、锤击施工工艺问题:桩锤、桩帽、桩身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造成偏打。 12、送桩原因:送桩器套筒过大或倾斜。办法:1、打桩顺序安排上宜按桩规格先大后小,先长后短或按建筑物高低先塔楼后裙楼,按桩的密集程度自中向四周或两边,自一侧向另一侧的顺序进行。遇坚硬隔层情况时应先打有隔层的桩后打无隔层的桩。2、送桩深度不得超过2.0M。3、其它可参照“2.1.
15、1”及“2.1.2”中相关办法执行。2.1.4 桩身扭转原因:1、桩距过小。2、遇流砂、软土或淤泥土层。办法:1、请相关单位调整桩距。2、将涌起的桩重新打入。2.1.5 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控制要求(贯入度、持力层、承载力等要求)原因:1、地质勘测资料有误。2、设计持力层选择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较大。3、桩头、桩身位移、倾斜过大甚至打碎、打断破坏。4、遇地下障碍物或坚硬隔层。5、厚粘土中打桩间歇过长,无法再打下去。6、配桩不合理达不到持力层,送桩深度超过设计要求还收不了锤。7、打桩顺序不当,先打的桩上涌,达不到设计要求。8、过打、桩身损坏。办法:1、地质资料(地层揭示不当或现行贯入试验结果与原状土不
16、符,未能反映原状填实贯入情况)与现场打入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应请相关单位到场处理补探、确定、处理。2、设计持力层多选为强风化岩层,但现场地质情况存在坚硬隔层(厚度不大于2M且带软弱下卧层)及基岩上覆强风化岩层与残积层均没有或较薄(厚度小于2M)的软硬突变情况时,或当现场地质情况存在极为深厚的残积层时,应报请相关单位结合桩设计承载力改变持力层或桩型,当改变持力层时,还应同步调整打桩参数、收锤标准。3、其它按前述办法处理,已打完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报请相关单位报废或降低承载力及补桩处理。2.1.6 打桩对毗邻周边建(构)筑物影响办法:1、确定合理打桩顺序:如桩较密集,一端靠近建筑物时,宜从毗邻
17、建筑物一侧由近及远顺序打桩。2、采取减少震动及挤土影响的措施,加强打桩前对建(构)筑物检查,必要时对建(构)筑物加固处理3、对建(构)筑物影响设点进行观测。2.2 人工挖孔桩2.2.1 塌孔:桩孔周围土方坍塌原因:1、地下水渗流严重。2、砼护壁于养护期内因抽排水产生较大水压差而使孔壁土体失稳。3、土层变化部位挖孔深度大于土体稳定极限高度。4、孔底偏位或超挖,孔壁原状土受扰动破坏。办法:1、选择性先挖几个桩孔进行连续降水,使孔底不积水,周围土体内聚力提高且保持稳定,尽可能避免桩孔内产生较大水压差。 2、挖孔深度控制不超过稳定极限高度,且经常检查,防止偏位及超挖,视土质情况每0.5M至1M随挖随做
18、护壁。 3、对塌方严重的土壁处用砂石填塞,且在护壁相应部位设浇水孔,以排除孔内积水。2.2.2 井涌(流泥):井底土突然失去强度,随水自孔底急速上涌。原因:遇残积土、粘土,尤其是均匀的粉细砂层,当地下水位差很大时,使土粒悬浮变成流泥上涌。办法:1、遇有局部或厚大于1.5M流动性淤泥和可能出现的涌土、涌砂时,应将护壁高度减至0.3M至0.5M,且随挖随验随浇砼。2、用钢护筒作护壁。3、降水减小动水压力。2.2.3 淹井:井孔内大量涌水无法排干。原因:砼浇筑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地降水措施或砼施工工艺不正确。办法:1、终孔清除护壁泥污、孔底残碴、浮土、杂物、积水后速请相关单位进行终孔检查验收,验收合
19、格。2、当桩孔内渗涌水量过大,必须考虑水下砼灌注工艺。3、砼浇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积水。4、砼配料、拌制、运输应按规范规定保证各环节砼质量,商品砼应保证连续供应。5、砼下料可通过串筒、导管方式,保证串筒及导管末端自灌注面起下料高度不大于2.0M,且保证砼垂直灌入桩孔内,以免斜向冲击孔壁造成孔壁破坏与坍孔。6、砼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捣进行,分层厚度不超过1.5M,对直径较小的挖孔桩,距地面6MM下可利用砼的大坍落度(掺粉煤灰与减水剂)和下冲力密实。7、采用水下砼灌注工艺应保证砼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比通过质监站试配确定,坍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砂率
20、为4050%且选用中粗砂,骨料最大粒径小于40mm,为改善和易性及缓凝还需加掺外加剂,用导管法灌注时,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隔水栓应有良好隔水性能,且保证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开始浇砼时至孔底距离300500mm,灌注时,应有足够砼储存量,使导管一次埋入砼面以下0.8M以上,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为2M至6M,严禁将导管拉出砼面,设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砼面高差,保证砼连续灌注施工,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保证凿除泥浆后,桩顶不得偏低,强度保证达到设计值。2.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2.3.1 坍孔原因:1、施工操作不当,升降钻具,放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2、水头压力保持不够。护筒周围未用粘性土密封
21、而漏水;钻进过程中遇较强的承压水,当比孔内水压高时,易发生翻砂及孔壁坍缩;水头太大,超过需要时,护筒底部水压比该处覆土重大,也易使钻孔外侧的土发生涌砂破坏孔壁;未及时向孔内加泥浆,孔内泥浆面低于孔外水位。 3、护筒埋设位置不当,埋设过浅导致筒内水压大于埋设层土覆重,使孔外侧土翻涌破坏,护筒变形过大漏水,护筒埋设于砂层或粗砂层中透不、漏水,且由于振动和冲击影响筒周围与底部土松软而造成坍孔。 4、排除较大障碍物形成大空洞漏水而使孔壁坍塌。 5、泥浆比重和浓度不足,或成孔速度过快,于孔壁上还没有形成泥膜而坍塌。 6、松散地层泵量过大而导致抽吸坍孔。 7、地面重型机械影响或将旋转放置于护筒上。办法:1
22、、加强操作工艺管理,升降钻具放钢筋平稳不碰撞孔壁。2、孔内水位取地下水头+2.0M,护筒周围用粘土密封紧密;当钻进中遇强透水层及高承压水时应报相关单位到场解决,采用化学加固或改变桩的施工方法;钻进过程中及时添加新鲜泥浆,保持孔内水压;遇流砂松散土层适当加大泥浆密度,低速钻进。 3、护筒埋设准确、稳定,刚度保证。护筒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当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的钻孔灌注桩,必要时打入不透水层。 4、排除较大障碍物时,采用比重1.06至1.08泥浆。5、视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的泥浆比重与浓度,成孔速度。6、调整泵吸量。7、旋转台盘应设置于固定台上,地面重型施工机械应
23、避免。8、轻度坍孔,加大泥浆密度和提高水位;严重坍孔,用粘土泥浆投入待孔壁稳定后低速钻进。2.3.2 钻孔倾斜原因:1、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杆弯曲及接杆不直。2、土层软硬不匀。3、钻机成孔时,遇大孤石与探头石或基岩倾斜未处理,或于粒径悬殊的砂卵石中钻进,钻头受阻力不均。办法:1、钻机安装检查、检修、调整、更换,保证设备质量。2、遇较硬土层时时控制进展,低速钻进。3、倾斜过大时,应填入石子粘土重新钻进,控制钻速,慢速上下提升、下降,往复扫孔纠正。 4、钻进中如遇探头石,宜用钻机钻透,用冲孔机时,用纸锤密击将石块击碎。 5、遇倾斜岩层时,投入块石,使表面略平,用锤密打。2.3.3 钢筋笼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 质量 通病 防治 6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