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共12页).doc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樊增强2012-8-19 14:26:44来源:投资研究2007年第9期利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先进的技术,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又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为了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垄断与控制,防止技术的过度扩散,以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就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策略 1.跨国公司采取技术内部转移策
2、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投入、对华技术转移还是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先进技术领域依然对华实行封锁,主要表现就是技术转移时仍然以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为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外部性也会实现技术的非自愿性转移与扩散。技术内部转移是技术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流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内部化,主要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的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领先优势和实现技术价值。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目的就是利润,因此在技术上对国内科研机构保持相对封闭是必要的。这决定了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设备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可能抑制中国的技术
3、创新。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获得,也就是技术转移的接受方能够独立掌握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跨国公司的内部技术转移,阻碍了中国掌握完整的产品生产技术的可能,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的本意。 当前,中国国内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现象日趋严重,在华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国大量高级科技人才,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搜索人才和技术,同时积极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或科研院所向在华外资企业扩散技术,从而导致中国企业的逆向扩散问题。 2.跨国公司强化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所有WTO成员在知
4、识产权方面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协议之一。TRIPs一方面会促进各国立法实质性的变革,促进该国国内创新、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也会限制一些国家和企业利用技术级差获得技术扩散好处的可能性。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控制”战略,通过滥用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挤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升级空间,势必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控制”战略给我国产业带来的影响,从进出口贸易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我国出口产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很小,只有1%的出口产品有知识产权保护,而进口产品中有50%以上有知识产权保护。 跨国公司在长期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专利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一
5、是将专利申请与对外直接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在东道国申请专利后再进行投资,以专利权来保护其关键技术。二是为了持续地保持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将基本专利与外围专利相结合,将专利与技术秘密相结合,形成不同的专利防御体系,以弥补法律保护的不足。近年来,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逐年上升,占据国内专利受理和授权的相当部分。据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外资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外资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 3.跨国公司对技术标准进行控制。对行业或产品关键技术标准的控制,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和市场控制的最高手段
6、。技术标准是比专利层次更高的知识产权。一个产品的国际标准形成一般包含着许多个专利。从当前国际竞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或者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投入,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牢牢掌握产业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为了减小或避免风险,在一些R&D投入过大、风险较高的产业,通过组建研发战略联盟进行标准的开发与制定。通过这种方式,跨国公司掌握着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使其他企业难以突破。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将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汉化进行推广,成为主导中国产业发展和控制中国市场的技术标准。而国内
7、企业由于研发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内根本难以突破其控制。 4.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坚持股权控制。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与放松,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愈来愈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1995年,独资经营占到了26%,1998年上升到35.8%,到2004年,独资经营的比重竟然飙升到了41.6%的高峰。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采取独资或内部非独立形式,这主要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R&D活动的控制等战略考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与中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但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提出了知识产权要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表明:愈是高新技术产
8、业,外资愈是倾向于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要优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所使用的技术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 5.跨国公司实施研发分工策略。跨国公司为了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在华采取“研发分工”策略进行技术控制。在华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主要是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研发活动,仅有很少部分进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创新型研究。这一策略实施的结果就是使跨国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通过研发分工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与控制,而中国国内的企业只能徘徊在产业链的下
9、游。 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进入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英特尔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了大型的R&D投资计划。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已经达近千家。但是,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R&D投资,仍以辅助性研发机构类型居多,绝大多数研发活动都是以中国市场为目标,从事适应型、专业技术型、试验产品推广活动。如IBM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引进IBM全球技术成果,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包括语音技术、文本分析和挖掘技术、手写体识别技术等。 6.通过跨国并购形成“技术锁定”和“技术依赖”。跨国公司通过在华并购,会形成技术锁定和技术依赖。技
10、术锁定是指具有某项产品或服务技术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研究开发、工艺设计、制造流程、品质控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精巧设计一些难以破解的障碍,以期获取技术垄断的最大收益。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中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还导致了我国一些产业过度依赖外国技术。由于技术依赖,不可能掌握核心环节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竞争战略上会受到严重制约,表现为战略决策空间的狭小。更严重的是,在技术发生变化并导致市场变化时,由于原
11、来拥有的产品及其生产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所以技术依赖型产业面临着组织灭亡的威胁。 二、客观认识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一)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技术转移 1.外资企业的技术是否是我国技术的组成部分?在以国际投资和跨国生产为纽带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如果把跨国公司控制下的技术转移看做是中国技术升级和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把跨国公司控制下的研发活动,看做是中国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会忽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以及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风险。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不是中国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而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实现本公司利益乃至维护代表本国利益的重要
12、手段。事实上,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时,都严格区分是“自己的”还是“中国的”,力争使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并严格控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并通过多种方式研制中国的标准和品牌。跨国公司根本没有把“中国的”当作是他们自己的,如果一味地将跨国公司的技术当做自己的,那只能是单方面的意愿。因为这涉及根本利益之争问题。在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超越国界和民族界限的大同世界。在经济领域,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政府配合跨国公司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压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美国并没有与其他国家混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去追求大同世界,而是强
13、调和突出本国的自身与特殊利益。 2.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称中国为“世界工厂”。其实,较为客观地说,中国还不足以被称为“世界工厂”。因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应当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相当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中国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只能充当一个加工者的角色。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2004年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不足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出口占85%,许多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历史上,英国曾作为“世界工厂”,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生产行销世
14、界各地的产品。 3.中国是不是“世界研发中心”?近一段时间,国内外有人炒作中国的研发大国地位。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日趋活跃,研发投资费用大量增加,有人认为中国用于研发投入的费用已经大幅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发中心”和“世界研发大国”。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把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算作中国的研发费用,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看做是中国自己的研发活动。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可以理性地知道中国并不是“世界研发中心”和“世界研发大国”,中国只是在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增加的背景下,也紧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已,中国仅仅是世界研发大潮中的一小部分,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不是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国公司 技术 控制 我国 战略 选择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