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共5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共57页).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南通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了战略高度,首次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战略更是把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南通市滨江临海,空间和生物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海洋,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是“十三五”期间保持全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末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南通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加快转变全市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
2、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南通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推进陆海统筹,科学规划,促进全市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科学制定全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专栏1 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本规划所指海洋经济是指全市范围内的
3、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要和相关行业编制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南通市管辖的全部海域,以及南通市各县(市、区)沿海、沿江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地区。本规划基础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通市牢牢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实施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陆海统筹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推动
4、海洋管理机制与体制创新,促进了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发展质量,海洋管理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一)海洋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在全省和全国海洋经济中所占份额也稳步提升。20
5、15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684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27.3%,比2010年的87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14.0%,明显高于全市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主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512亿元。南通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变化 2010年 2015年专栏2 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亿元)产业名称2010年2015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海洋渔业99174海洋船舶工业130123海洋生物医药业0.54海洋电力业1.366海洋交通运输业45.567滨海旅游业60108海洋工程建筑业1530小计351.3651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
6、加值129.89414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393.75758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8751684(二)沿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沿海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海洋铁路建设、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沿海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一期、崇启大桥通车等使沿海地区更快捷地融入了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圈;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连申线三级航道通航、洋口港和启东港获批国家一类口岸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沿海海堤达标、水闸下迁改建、通江达海骨干河道整治等工程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的水利保障能力;吕四中心渔港现代化改造等改善了沿海地区
7、的生产条件。(三)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由“十一五”期末的78.9万吨提高到88.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由241亿元提高到433亿元,渔业一产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23%提升到32%。渔港、鱼池等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南美白对虾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远洋渔业实现了由过洋性向大洋性的历史跨越。二是港口建设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港口万吨以上的泊位总数达到111个,其中沿海9个。洋口港LNG码头等泊位建成投入使用,沿海港口开始逐步进入运行期。三是海洋运输业稳定发展。
8、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2.2亿吨,集装箱运输量由46.23万标准箱提高到75.85万标准箱。海洋运输业产值由45.5亿元提高到67亿元;四是海洋船舶制造业难中求进。2015年全市造船完工量438.52万载重吨,实现生产产值123亿元;五是海洋工程和装备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完成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350万综合吨,行业竞争能力有所加强;六是滨海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海地区旅游景点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增2个国家海洋公园,滨海旅游年接待人数达到3404.54万人次;七是海洋电力快速发展,全市海洋风电年发电量达到了23.1亿千瓦时,光伏发电也呈现良好态势。(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9、在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全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等一产稳步发展,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制造业加快推进,海洋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海洋渔业呈现出从捕捞向养殖、近海捕捞向大洋性远洋捕捞的调整,海洋船舶制造业加快了向高端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的转变,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也加快了发展和转型升级步伐,一个结构合理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五)园区化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大力促进海洋经济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初步形成了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以下简称通州湾示范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区和一批较大规模的海洋
10、产业基地,汇集了全市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和大项目,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作用初步显现。通州湾开发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园区已成为全市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沿海经济和社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六)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入选全省海洋经济首批创新示范园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南通成立立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并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河海大学等近10大学入驻通州湾示范区科教城。南通大学设立了海洋学院,南通中远船务
11、的Sevan650圆筒形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海洋环保取得明显成效在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加大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海洋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海洋环境基本保持稳定,初步遏制了海洋污染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市沿海海水水质总体符合二类至三类海水标准,吕四渔场主要区域大部分为一类水质;陆源入海排污(河)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60%左右,主要海洋功能区海域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海域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良好。全市海域没有受到明显的赤潮危害。二是生态海洋建设不断加强。蛎岈山和小洋口两个国家海洋公园建设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南通被列为国
12、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海洋生态红线规划编制完成,相关措施正逐步得到落实。三是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加大。为了弥补滩涂围垦等项目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害,全市大力组织实施海洋资源和生态修复工程,共筹集生态补偿资金8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南通海岸线整治与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如东县海岸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增殖放流各种水生生物苗种2亿多单位,对保护和修复沿海资源与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海洋环境监测和保障能力提高。全市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明显加强,监测点位和项目增加,重点排污区域、企业、水产养殖区域和入海河道的监测力度加大,在线监测等手段和能力得到提升。县级海洋监测机构建设取得
13、进展,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八)海洋管理创新成果丰硕全市大力推进海洋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事业发展需要。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准,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上升到国家级层面。南通市被列为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实施了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在全国首家出台了海上构建筑物抵押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海上构建筑物抵押融资机制,为沿海开发筹集了80多亿元资金。建立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平台,融资授信额度达到60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工程监管信息联网,组建了省内首家市级海籍测量中心、海域储
14、备中心、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在全省地级市中首家通过媒体发布海洋预报。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南通设立了分校等教学和科研基地,南通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海洋相关学科。专栏3 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海洋渔业增加值海洋油气业增加值海洋矿业增加值海洋盐业增加值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海洋化工业增加值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海洋电力业增加值海水利用业增加值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滨海旅游业增加值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海洋科学研究增加值海洋教育增加值海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增加值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增加值海洋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海洋地质勘
15、查业增加值海洋环境保护业增加值海洋管理增加值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增加值海洋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海洋农林业增加值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涉海建筑及安装业增加值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涉海服务业增加值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一)空间资源南通市沿海滩涂广阔,连陆滩涂和辐射沙洲滩涂面积23.5万公顷。连陆滩涂主要分布在如东县、通州湾示范区和启东市沿海,海安县、海门市也有部分分布。辐射沙洲主要包括市管腰沙、冷家沙等海域。省管海域中蒋家沙竹根沙等辐射沙洲很大部分也为南通市渔民所利用。全市大部分滩涂为淤涨型,每年向外淤涨10-200米不等,每年滩涂面积增加650公顷左右。丰富的滩涂资
16、源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场所和围垦造地后备土地资源,沿海重大项目建设的空间保障。(二)海洋渔业资源南通市沿海是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吕四渔场与大沙渔场、海州湾渔场、长江口渔场等毗邻。吕四等渔场渔业资源和饵料生物丰富,明显优于海州湾等渔场,是大小黄鱼、银鲳、梭子蟹、带鱼、海蜇、脊尾白虾等各种经济海洋鱼虾贝类繁殖、摄食、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沿海滩涂盛产文蛤、四角蛤、西施舌、泥螺、沙蚕等各种经济海洋生物,长江口地区是富饶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三)港口航道资源南通市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港口岸线资源极为丰富。沿海岸线毗邻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的烂沙洋黄沙洋和小庙洪大弯洪三沙洪水道,可以分别建设10-30万吨级航道。
17、长江岸线自西向东分属如皋沙群汊道、通洲沙汊道、徐六泾节点、长江口北支。沿海共规划顺岸港口岸线80.9km。(四)滨海旅游资源南通市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启东圆陀角位于东海、黄海和长江三水交汇处,具有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鸟类景观资源;海门东近海的牡蛎礁(蛎岈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的地质、生物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旅游景观;如东县滩涂踩文蛤、放风筝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经典滨海旅游项目;沿海地区绵延百里的风力发电场、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化港口、国家中心渔港、具有独特风味的南通海鲜和特色餐饮等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滨海旅游资源。通州湾示范区建设中的游艇码头、海洋与渔业文化广场等科普教育设施
18、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中的“航母世界”军事、休闲文化等项目集群,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同时,南通市区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以及如皋水绘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与沿海旅游景点互补,形成了南通独特的江海风景、旅游体系。(五)海洋风能及其他资源南通沿海地区是全国风电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风能资源丰富,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如东、启东沿海潮汐平均潮差分别为4.61米和3.04米,沿海地区潮流速度最高可以达到4节以上,潮汐能和潮流能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开发利用价值。防护林资源、鸟类等各种生物资源也很丰富。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一)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1前所未有的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首次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方针,把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四大国家发展战略在南通叠加实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江苏省获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由市政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的开发性金融支持平台等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性利好因素。在这些政策的支持和支撑下,“十三五”期间全市将获得用海、财政等多方面更大力度的扶持支持,推动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2陆海统筹增加了发展动力江苏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
20、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促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获批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试点。国土部批准南通开展陆海用地统筹工作,国家海洋局将南通列为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了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这些陆海统筹发展政策的实施对破解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布局等瓶颈、增强海洋经济竞争能力,把南通建设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打造长江经济带北翼桥头堡具有重要意义。3独特的区位优势增加了活力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是全国少有的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城市,有利的区位优势对接受上海经济发展的辐射,承接上海的海洋科技、产业、项目的转移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完善
21、,有利于海洋经济和产业对国内内陆地区的辐射,增加发展的后劲。4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发展支撑“十二五”期间,南通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614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5.6亿元,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地级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较为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建造、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港口航运业等规模宏大,发展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为“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5发达的交通网络提供了便利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南通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22、,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干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交通不便的状况,为海洋经济规模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随着“十三五”期间沪通铁路建设、南通机场扩建改造、江海联运体系建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南通市、特别是沿海地区交通网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更加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二)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南通市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如海洋船舶建造等普遍遭遇订单和开工不足、效益下降的困难,且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港口运输面临着货源不足,项目整体招商和落户难度都比较大,海洋渔业面临资源、发展空间、市场和劳动力等多方面制约,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难度增
23、加。2海洋资源与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尽管南通市滩涂广阔,空间资源丰富,由于国家对海域和土地使用的严格管控,临港工业和海洋服务业等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发展均面临较大的空间压力。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与港口航运业、临港工业等相关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依然存在。沿海城镇化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海洋渔业资源没有明显恢复。3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在新兴海洋产业中,南通市除了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和规模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产业规模很小,发展缓慢,甚至尚未真正起步,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短腿和重要制约因素。4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南通市没有独立的综合性海洋教育与研究机构,地方海洋科
24、技资源相对较少,力量薄弱。全市海洋科技基础较为薄弱,与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创立的分支机构刚刚起步,高层次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很多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海洋战略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受到制约。5市场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南通市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主要由海洋船舶建造和港口运输业等构成,这些产业都是近年来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海洋经济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甚至在本省、本市范围内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在全球性经济不景气背景下压力很大。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海
25、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国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促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更好地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对接、融合。着力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动全市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南通建成全国海洋经济发达区和海
26、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基本原则“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基本的原则是:坚持陆海统筹。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联动开发陆海资源,合理配置陆海产业,推动陆海协调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为抓手,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洋产业发展引领海洋资源开发,以产业链延伸带动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空间优化,以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积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事业体制和机制。坚持科学分工。充分发挥各市(县、区)的区位和资源
27、优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相促进、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新格局。 坚持人海和谐。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沿海地区海陆环境,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战略定位依据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定位,立足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布局要求,“十三五”期间着力将南通打造成上海港北翼的区域航运和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国家重要的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陆海统筹发展配套改造综合试验区、重要的滨海休闲与旅游基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滨海宜居地、现代海洋渔
28、业基地,为把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市。抓住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市的机遇,推动沿海、沿江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并向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有效支持海洋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国家陆海统筹发展配套综合改革试点区。抓住南通市作为全国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陆海互动、江海联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成为全省、全国陆海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域,国家海
29、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要求,合理布局沿海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大力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型生态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切实提高环境质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海洋建设,加快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滨海宜居地。国家重要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海洋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和提升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和产品国际、国内竞争能力,保持南通市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上海港
30、北翼区域航运与物流中心。充分利用滨江临海和对外开放的港口等优势,以及沪通铁路、扬启高速等新一轮路网建设的有利条件,加快港口、特别是沿海港口建设,着力发展海洋运输服务业,把南通市建设成上海港北翼重要的区域航运枢纽与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培养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在海洋经济区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高点定位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目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资源、线路和项目开发,并与休闲渔业发展融
31、合互动,把南通沿海建成集休闲、娱乐、旅游、体验等一体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围绕海洋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海洋经济与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稳步提升,初步实现建成海洋经济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人海和谐的海洋强市目标。具体目标是: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到“十三五”期间末,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高于全市预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高到30%左右,海洋经济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32、。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发展石化、重型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服务业,改造提升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滩涂农林业等传统产业。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江拓海,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优化海洋经济布局,重点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环境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入海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沿海河口达标排放比例稳步提高
33、到70%左右,海洋污染事故发生明显减少,近岸海域水质优良(12类)率达到46%以上。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大幅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显著加快,海洋教育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全市再新增省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2家。海洋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沿海港口体系初步形成,航道满足各种类型船舶进出的需求,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其中沿海港区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海洋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域使用直通车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4、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海洋管理立法,进一步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海域使用监管力度,强化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建设,加快实现海洋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金融、信息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专栏4 南通市“十三五”海洋产业发展目标(亿元)产业2015年2020年主要海洋产业海洋渔业增加值174280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23180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430海洋电力业增加值620海洋新能源业增加值67100滨海旅游业增加值108150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3050小计51281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41
35、4675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7581215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6842700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按照“集约布局、集群发展、陆海联动、生态优先”的总体要求,根据南通市滨江临海的自然资源、区位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及空间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经济布局,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一、主要海洋产业布局“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将根据陆海统筹发展战略要求,依据不同岸线、空间、产业发展和沿海城镇建设的实际,按照优化资源配置、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全市海洋经济集群、集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海洋捕捞在全市沿海县(市、区)均有
36、分布,其中以启东吕四港开发区和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抓好渔船更新改造,调整内部作业结构,促进海洋捕捞稳定。海水养殖主要布局在启东、如东和通州湾示范区,其中浅海养殖重点布局在启东和如东沿海。海水池塘养殖重点布局在启东沿海中部和如东沿海东南部。工厂化养殖主要布局在通州湾示范区、如东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海安县中洋集团、如东县等。渔港建设重点是海门东灶港国家中心渔港和启东市协兴港、如东县刘埠渔港国家一级渔港和通州湾示范区东凌一级渔港;水产品加工布局在启东市吕四和如东县洋口、刘埠等区域。远洋渔业基地和重点水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布局在吕四中心渔港和东灶港中心渔港。高端休闲和游钓渔业布局在通州湾示范区。
37、滩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主要布局在沿海垦区内。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船舶制造业以现有企业升级改造为主。船舶制造和修理以南通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熔盛重工、振华重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江地区如皋、通州、市区、启东等地。重点船舶配套基地主要布局在通州区、港闸区等地。根据产业发展和沿海开发进展,适当规划沿海船舶产业发展区域,接受沿江地区产业调整和转移,优化产业布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石油探采、港口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布局在沿江重点重工企业,以及启东、海门沿海和通州湾示范区。风电及安装设备、海洋冷冻和加工设备等海洋机械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南通经济开发区、通州、如东和沿海有关工业园区。滨
38、海旅游。从启东圆陀角到海安县老坝港均有布局。其中滨海景观旅游主要布局在启东圆陀角、吕四风情区、海门市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如东县小洋口国家海洋公园、东凌湖等;渔业体验和海鲜餐饮主要布局在吕四中心渔港、洋口中心渔港、如东县沿海滩涂;休闲渔业主要布局在通州湾示范区、海安县中洋河豚庄园;海洋与渔业科普教育、高端游钓、观光休闲主要布局在通州湾示范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航母世界”。海洋交通运输业。在巩固、提高沿江港口的同时,沿海港口运输业主要布局在吕四港区、洋口港区和通州湾港区。其中LNG等能源运输业主要布局在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主要布局在启东、海门、通州湾示范区。充分利用沿海生物资源
39、丰富、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提供的丰富原料,包括利用南极磷虾项目和大洋性远洋渔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争取在磷虾油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生产上取得突破,把南通早日建成重要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地。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在全市沿海都将进行尝试,主要包括发展直接利用海水进行冷却等高耗水的电力等产业。根据沿海地区开发需要,探索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工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适度发展海水灌溉或耐盐植物种植业。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为洋口港LNG基地能力提升和吕四港区分销储运工程,建设千万吨级国家区域性进口清洁能源基地。在沿海和辐射沙洲滩涂适当布局和光伏发电产业,并与水产养殖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节约空间资
40、源。探索潮汐能利用的途径,加快潮流能商业化开发进度,使潮流能发电成为海洋能源开发新的增长点。有序发展海上风电、严格控制沿海近岸滩涂区域风电发展。临海石油化工业和钢铁。精细化工主要布局在如东沿海开发区化工园区,临海石油化工和钢铁,以及上下游产业主要布局在江苏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海洋服务业。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市沿海全面布局。重点发展发展通州湾示范区等信息、物流、金融、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二、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十二功能区根据南通市沿海开发区域布局,“十三五”全市将重点建设12个规模、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海洋经济聚集区。布局和发展重点分别为:(一)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重点发展
41、高端装备、船舶、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能源设备、粮油加工、滨海旅游、仓储物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服务等产业。同时成为全市海洋科技、教育、文化、科普教育的核心区。(二)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临海石材和家具三大产业。以江苏中洋集团为核心,建设河豚庄园,大力开展工厂化设施养殖,发展海洋、长江洄游类珍稀鱼类养殖及旅游、科普教育、体验、品尝等现代生态休闲观光渔业,努力建设国家海洋科普基地,加快建设南黄海国际休闲度假区建设。(三)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以小洋口国家海洋公园为核心,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温泉、候鸟、人文”旅游目的地。(四)如东
42、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海精细化工和配套产业,形成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高新技术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科技、专业化、生态型、园林式”专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五)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以海洋渔业、绿色和有机滨海农业、高端海洋服务业为重要发展方向,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海洋渔业与滨海农业综合开发区。(六)江苏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LNG储运等港口运输和交通物流、临海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码头、泊位和航道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加大LNG泊位和储存能力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LNG、液化品中转基地。依托港口和LNG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
43、,成为全市重要的石化基地。(七)海门港新区重点发展临海建材物流业、重装备制造产业和食品工业。利用域内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东灶港国家中心渔港等发展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建设国家级南极磷虾基地,带动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食品工业发展。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海产品贸易中心。(八)江苏吕四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海石化、新材料产业,电力能源产业,精品钢、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港口物流产业,以及海洋捕捞、海产品精深加工、滨海旅游、美食、电动工具和电力能源产业。加快吕四港挖入式港池和码头泊位建设,发展物流和临港工业,依托吕四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大型水产品贸易和物流中心。(九)启东滨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精
44、密机械、船配汽配、电子电器4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推进科教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十)启东江海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建立区域生产性海洋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通用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十一)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利用长江、东海、黄海三水交汇和紧邻上海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江风海韵为核心特色,打造融生态海洋观光、运动休闲、科普教育、会议会展、度假人居等一体的中国江风海韵体验基地、长江口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十二)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制造、重大技术装备、海工船舶配套等产业,打
45、造国家千亿元级海工及重装备产业集群。 三、加快建设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各种政策优势,按照通州湾开发确定的东港西城中海湾发展布局,围绕把通州湾建设成长江经济带北翼桥头堡、江海联动现代物流集聚区、江海产业联动发展先导区、陆海统筹综合改革先行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的目标,努力争创国家级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深水海港,充分利用通州湾航道资源优势,加快深水航道和码头泊位建设,建设现代化、规模化海港,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开发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功能,打造江海直达运输集散地、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为长江经济带提供新的出海通道。加快构建临港产业体系。着力发展
46、综合能源、重型装备、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建设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江海联运国际物流中心、东盟-通州湾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游艇等新兴海洋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兴产业战略合作示范区。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国际航空运动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各种国内外合作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期末,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经济规模和质量达到全省沿海省级开发区领先水平。加快通州湾示范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港城、海湾特色新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港城核心区,有序推进新城启动区、生态海洋旅游度假区、湾西创业生活区、东凌生态配套区建设。更好地吸引投资、吸引人才,促进区域经
47、济发展和繁荣。加快规划建设主城区与通州湾的快速交通系统,促进主城区与通州湾示范区的互动。到“十三五”期末,把通州湾示范区初步建成“生态休闲城、美丽通州湾”。第四章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围绕加快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构建先进的海洋制造业体系,加大全市海洋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提升海洋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能力,促进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一、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一)现代海洋渔业“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渔业发展将围绕建设现代渔业强市目标,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一是稳定海洋捕捞。全面完成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任务,将全市海洋捕捞渔船保持在1500艘、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水平。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大洋性与过洋性远洋渔业并重,大洋性和大马力过洋远洋渔业渔船达到50艘,远洋渔业年产量达到10万吨;力促“十三五”期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投产,加工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坚持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模式,保持海水养殖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三是加大以渔港建设、标准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