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量计费——破解我国垃圾危局的利器(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量计费——破解我国垃圾危局的利器(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按量计费破解我国垃圾危局的利器一 垃圾的资源属性众所周知,垃圾经过分类后就成了宝贵的资源,但认识是一回事,人们在实际中的做法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先从中央有关职能部委的红头文件谈起,凡涉及到垃圾的地方皆用“废品”“废物”“废旧商品”“废旧物资”的称谓,而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一律统称:“固废管理科、处、局”很少见到对涉及到垃圾问题时用“资源”“再生资源”的提法,从中央到地方只要一提到垃圾均是废字当头,那谁又会在工作实践中将垃圾当成资源来看待呢,既然政府和上级领导都是这种态度,那对国民和公众产生什么影响呢?我认为这是目前我国对垃圾是资源这一正确观点至上而下的误导和偏见。因
2、此政府部门应首先端正对待垃圾问题的态度,真正树立起垃圾是资源这一正确理念,而不是废弃物和包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垃圾的漠视和偏见。从深层次来看,垃圾是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附属物,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有垃圾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远比石油、煤田、矿山、天然气更具有资源属性,它是人类一种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财富,任何淡化、漠视这一观点都是错误的,这也证实了赵章元教授的观点,记得当有人问起赵老“中国的垃圾的出路在哪里?”赵答“只有人们改变观念,将垃圾当资源看待时,中国的垃圾才有出路。”二 人类治理垃圾的重大拐点 既然垃圾是资源,那么人类又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个资源呢?于是“垃圾分类
3、”达成了全人类的共识,在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综合治理的实践中反复摸索才取得了今天较好的效果,而中国全民垃圾分类,从2002年八大试点城市失败后新一轮启动的大规模分类才刚刚起步,从西方各国垃圾综合治理史上人们不难发现,很多国家对垃圾治理重大的拐点和分水岭,均出自于对垃圾的收费,由“定额制”改为“从量制”。即由固定收费改为按量计费,这不仅是人类在垃圾治理领域认识上所产生的一个飞跃,同时也是人类在垃圾治理的客观实践中一种必然的选择,“从量制”的精髓正是我国“谁产生谁负责”“污染者付费”国策的具体体现,而我国这一国策令人遗憾的是,十多年来至今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
4、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敢于推出这一政策,早在2002年中央四部委,在下达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文件中,曾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计量收取垃圾处理费”这其中“有条件的城市”很令人费解,怎样的城市,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计量收取垃圾处理费、文件没有提及,因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城市敢越这一雷池,今年国家发布的十二五规划谈及这问题时,用的是“探索、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这样一种十分含糊的字眼对该问题进行表述,这更加令人漠凌两可、裹足不前。针对我国对垃圾问题的治理,国务院由原先的四部委增加到后来的九部委,直到去年的十六个部委,十几年来所发的红头文件少说有几十种之多,但我国垃圾围城的现象逐年加剧,愈演
5、愈烈,垃圾增量居高不下,针对以上情况,去年我曾以“九龙治废不如按量计费”上书中央领导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既然国外早有了按量计费的先进经验,中国为何不采用?目前,几乎所有我国各大、中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存在着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喊着要加入到垃圾分类工作当中来,另一方面却鲜有城市真正见到实效,很多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举步维艰,有的已陷入名存实亡的地步,就连率先在全国推出强制性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规定”的城市也是处于困难重重,怨声载道、矛盾百出、左右为难的境地,对于各城市应配置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和终端收集的容器,很少有那个城市按行政区域的划分,建立起餐厨垃圾处理厂、大型分拣中
6、心和完备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制度,而是自行其是的混战一场,垃圾分类工作在我国某些城市已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边缘,搞得不好,我国刚刚兴起的垃圾分类这场伟大的群众工作会走到邪路上去很有可能重蹈十年前八大城市试点的命运而夭折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怂听,而是事实。三 政府的介入和主导 自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活垃圾的治理,所执行的都是“轻前端分类重终端处理”的政策,才造成了如今全国各大、中城市垃圾围城、增量居高不下的局面,在这方面政府历史欠帐太多,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自去年以来,有些具有超前眼光的地方政府,已意识到了该政策的危害性,主动调整了由原先的“重终端处理向重前端分类转移”,并取得一些积极
7、可喜的变化。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全民垃圾分类工作,政府除了应倍加珍惜百般呵护外,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一定要在先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反复总结经验,逐步成熟推广稳打稳扎,首先政府应该理顺,参与分类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落实到如下几点:一是愿不愿意分类是公众的事;二是能不能盈利是企业的事;三是怎样分类是政府的事。前两条好说,政府都有很多解决的办法,最关键是第三条怎样分类的问题,这是个人和企业都无法做到的事,唯一只有政府才能主导和实施,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各国无不如此。对此,就怎样分类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供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考量。1. 政策定位从全国
8、各地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到很多城市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定位于“公益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有的改为“基础性公益事业”我们认为这一定位既不科学也不准确,而应定位于“民生系统工程”这才符合我国的实际,因为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关系到环境的污染和保护,以及国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它是“民生系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责无为的“公益事业”所能办到的。2遵循垃圾分类事物的客观规律 世间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如果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垃圾分类问题也一样,生活垃圾从其产生、分类、堆放、流向、处理、利用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可循。即:
9、“源头分类”-这是一种任何外力和科技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单元内分类,必须由全民介入。“大类粗分”-这是由于生活垃圾物质属性所构成,而必须采取的重要步骤和程序。“同类细分”-这是提升垃圾分类后资源附加值,及资源化利用率最大化,关键环节。生活垃圾只有前端经过这样的分类,终端的垃圾处理才会顺理成章达到工业化再循环的目的,如果以上分类环节顺序的颠倒或只进行某种环节的分类,那就很难达到垃圾分类的效果,垃圾分类只会越分越乱,更难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利用率的目的,只有严格遵循垃圾分类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人类所产生的各种垃圾才能善终。3. 改“定额收费”制为“从量收费”制定额收费制由于其计费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吃
10、大锅饭,而被各级地方政府所采用,但其所带来的诸多弊病和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A. 它直接违背了“谁产生、谁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国策。B. 垃圾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消费品,从消费品属性来看扔多扔少都一样,这对消费者而言无法体现其公允性,产生不合理不公正的后果。C. 达不到源头减量的效果,更无法抑制我国垃圾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从量制即按量计费的方法,它不仅是革除上述诸多弊病的锐利武器,真正将“谁产生、谁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国策落到了实处,同样在我国垃圾源头减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促使我国垃圾增量逐年向低增长、负增长态势逆转,更会对我国刚刚兴起的垃圾分类这一伟大的群众性工作产生翻天覆地
11、的变化,从深层次研究的角度来看按量计费具有如下市场化功能一 内生性:由于垃圾按不同类别(餐厨、其它、可循环)分别按量收费和奖励,居民家庭源头分类就不是外力所致,而成为其内生性的必然。从公众消费“节俭”“回报”的心理学角度来考量,公众为了减少自己的“消费”和获取“回报”,必然对应付费的“餐厨”“其它”尽量少的产生和投放,对“可循环”垃圾尽量多的投放,这就达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源头减量的双重目的二 公允性:即然垃圾是公众的消费品,那么:“谁产生、谁负责”按照垃圾实际消费数量收取垃圾费,可改变现行“按人头、按居住面积”收取垃圾费的不公平现状,真正实现公平消费的方式,政府、业界、民间三方均可接受,相安
12、无事三 长效性:由于政府实行了对分类后的垃圾按类别进行收费和奖励,公众中所存在的“不分类”“乱分类”“懒得分类”的习惯性惰性,均可得到克服和纠正。只要政府将按量计费形成制度化,其长效性就成为必然四 可控性:由于政府对垃圾实行按量计费,其分类后的“餐厨”“其它”垃圾的收费价格以及对“可循环”垃圾的奖励的标准,政府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制定。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垃圾回收、利用、增量、的实际情况,运用市场经济杠杆手段,适时进行调节,从而可达到对垃圾减量控制全面综合治理目标.。因此,我们认为要破解我国垃圾危局,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但在这方面我们已看到了一线曙光,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已提出了“为将来垃圾
13、分类计量收费打好基础”,南京市政府更是明确向社会公众表态“未来垃圾分类可能实行按量计费的方法”四 按量计费搭建“可量化”的操作平台 由于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究其原因这和参与分类各方之间(居民、企业、国家)缺乏一个“可量化”的共同操作平台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各种垃圾产出种类、数量(包括分类后)没有一个明晰权威的统计数据平台,那参与分类各方之间的责、权、利就成了一本糊涂账。别说居民参与分类应得到合理的回报,就连企业的经济核算和政府治理达标的规划,都会成为无依无据的一纸空文,我国垃圾分类十多年试点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政府实行了按量计费的政策,那这个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参与
14、分类各方责、权、利的划分就能理顺,垃圾分类就有了内在的原动力,而不是外力强迫所至。按量计费政策的推出,它不仅对于建立我国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促使其向制度化转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会对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数据化的依据和保障。五 建立统一、集中、强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各类垃圾处理企业很多,但现在都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集中收集”的难题。这个问题和我国目前缺乏一个统一、集中、强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直接关系,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对垃圾问题从不重视,多年来将其推向市场任其恶性竞争,才造成了如今被动的局面,现在全国各城市垃圾的收集完全是依靠“拾荒者”和地下垃圾收购站及垃圾买手(俗称
15、收货老),来进行的零星、分散、个体小作坊式的反复流转、层层抬高回收成本的收集方式,而又均属无照经营,早已形成了对各级地方政府,现已制定的有关垃圾资源回收的各项政策和法令的挑战,形成尾大不调之势,他们采取的办法凡是赚钱的就收,不赚钱的就扔,造成严重的第二次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垃圾的增量加大,这种个体小作坊式的唯利是图收集方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也抅成了我国现阶段垃圾资源处理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大瓶颈和阻力。据我们调研:由于政府对垃圾收集前端的问题不重视,原有的一些城市国有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不是赔钱就是倒闭,已所剩无几,因此政府必须在这方面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重新搭建起一个统一、集中、强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各大、中城市迅速建立起一支由国有资本出资为主吸收部分民营资本介入,大型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或公司,让垃圾资源牢牢掌握在国家和具有合法、合格资质的企业手中,才能推动我国当前兴起的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进程,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健康发展的道路。 周志保 联系电话: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