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doc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 中央行政体制二、 地方行政体制三、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 官员管理(一) 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1、 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二) 秦汉1、 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任子赀选察举征辟博士弟子荐举2、 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多)3、 汉代以乡举里
2、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多)4、 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单)(三) 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单)2、 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3、 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4、 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
3、作为政府选官依据。5、 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单)6、 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单)(四) 隋唐1、 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科举制度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2、 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单)3、 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单)4、 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5、 行伍(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
4、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6、 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论述题)唐代除一般任用制外,还有一种特殊任职法:使职差遣。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差遣可分为“置使
5、”和“检校”两大类。总之,差遣是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五) 五代、宋1、 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单)2、 宋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3、 宋科举以常科为主。(单)4、 宋科举考试中,殿试有皇帝亲自主持。(单)5、 流外补职(名):是宋朝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吏员获取官职的途径,但规定较严。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6、 宋代官员在任用上官、职、差遣分授,其中仅表示地位、俸禄和荣誉,并无实际职守的是官职。(单)7、 磨勘
6、制度(名):是北宋期间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六) 辽金元1、 辽代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主要是有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2、契丹及其游牧民族出身的官吏主要以世选作为入仕途径。(单)3、世选(名):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4、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有【ABCD】 A.科举B.荫补C.世选D.军功E.察举5、 元朝实行地方回避制度。包括地区回避和宗族回避制度。(多)6、 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简) 以出身做为做官资格(怯薛地位最高) 从吏而
7、官 读书做官 承荫制度。7、 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简) 所在地户口是否增加 荒地是否开垦 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治安是否良好 赋税征收是否公平(七) 明1、 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也会以多选题形式出现)2、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单)3、明朝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单)4、明朝官员考核的形式分为考满和考察。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吏部和都察院。(单)5、考满(名):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即考试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为
8、,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考过多次,也以单选题形式出现)6、明代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单)7、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单)(八)清1、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科举。科举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 径。 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荐举和捐纳。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荐举也十分盛行, 但如果举荐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应。 吏道。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行政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