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共9页).doc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3、纽维尔和西
2、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3、)。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世纪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
4、,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一、涵义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其过程包括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感受器的换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大脑再对这些兴奋进行分析加工并
5、通过传出通路将指令传到运动器官,运动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的反应。因此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由于反应时随个体多种原因而变化,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本过程(一)减法反应时(唐德斯反应时ABC) 课题 刺激物 反应数 心理活动过程 A 一个 一个 简单反应 B 多个 多个 简单反应、刺激分辨、选择反应 C 多个 一个 简单反应、刺激分辨因素相加法(加法反应时实验)其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S
6、ternberg 的经典实验因素相加法有助于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但确定不同加工阶段的顺序是有困难的“开窗”实验“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把每种认知成分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技术反应时实验存在的问题:速度与正确率权衡(trade off)问题目前的主导看法是,就一般的反应时实验来说,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反应时数据是有效的。在统计实验结果时,应单独对反应错误率进行统计,在分析结果时加以考虑内隐联想测验“Flower-insec
7、t IAT”:通过计算机呈现一种花的名字,一种昆虫的名字,一个积极词汇,一个消极词汇,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信息进行分类,并按实验要求揿键做出反应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如按A键),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5键);在联合任务2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通过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断是否存在联系及其紧密程度。如联合任务1的反应时间短IAT效应为考察指标。IAT效应指前后两个联合任务中个体平均反应时的差值,如果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则实验假设成立,若小于0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则类别与属性
8、的关系反转,若没有显著性差异,则说明类别与属性两个维度之间没有所预期的内在联系存在The GO/No-go联想测验方法研究方法,它是对IAT的有机补充它考察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GNAT是格林沃尔德最近提出来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吸收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如目标类别(Fruit)和积极评价(Good)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Bugs)和消极评价(Bad)作为噪音,当呈现Fruit和Good时被试按空格做出反应(称为Go),当呈现Bugs和Bad时被试不做
9、出反应(称为No-go)在GNAT实验程序中包括了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被试对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做出反应( Fruit和Good ),对Bugs和Bad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2中被试对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做出反应( Fruit和Bad ),对Bugs和Good 不做反应采用d做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 2002年B Nosek的研究,当将Fruit和Good作为信号时, d=2.77 ,而将Fruit和Bad作为信号时,d=1.65,有显著性差异第三章:感知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感觉与知觉的两种区分方式一、“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
10、则涉及“自上而下”的处理。二、“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对象”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知觉与感觉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觉是确定人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予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个体解释输入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的过程。感觉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一)感觉阈限测量费希纳在年提出以心理物理法来测量心理量值,即通过物理量的变化来引起心理上的反映。他在实验中发现,刺激的强度(物理值)和感觉(心理值)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涉及到阈限值的问题。“阈限值”一词最早由赫尔巴特首先用于心理学中,被称为“意识的阈限值”,后被费希纳接受并采用。(二)信号
11、检测理论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其概念很快被不同学科领域接受。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坦纳首先将信号检测理论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并用于定义阈限。信号检测理论的统计原理 反应刺激 有信号 无信号 有信号 击中 H P(H) 漏报 M P(M) 无信号 虚惊 FA P(FA) 正确拒斥 CR P(CR)2、对检测信号的判断抉择模式识别的理论一、模式识别概述模式识别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等学科高度关注、广泛研究的课题。模式识别与感觉、记忆、学习、思维等心理过程紧密联系,是透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
12、辩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主要涉及模式识别,特别是视觉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辩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二、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三、模式识别理论(一)模板匹配理论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然后确定哪一个模板与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的某个模板相同,即产
13、生模式识别效应,反之则不能被辨别与认识。可见,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模板匹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具有最大相似重叠。要改进此理论的不足,有两种改进:一是假设每一个模式要由几个模板来表征,这样模式识别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但是,这样就与模板匹配理论的假设相异了。二是假设刺激信息在与模板匹配之前,刺激信息需要先进行标准化过程,通过改变刺激信息的某些原始特征,使它具有与长时记忆中模板的标准大小和标准方位等相似,以此来达到模式识别。(二)原型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是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模
14、式识别假说。此理论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与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某种原型。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原型并不是表示任何特殊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类事物的内部表征,它反映着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三)特征匹配理论模式或事物是由若干个元素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因此,要识别事物或模式,就可以分析它们的基本属性或基本特征。因此,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特征组成的结合体,任何模式都可以被分解为诸多特征或属性,模式识别就是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然后与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模式相比较后,决定与哪
15、个模式进行匹配的过程。(四)结构优势描述理论年,布鲁斯等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优势描述理论。该理论认为,结构是由“一些描述特定构成的命题组成,这些命题是象征性的,虽然是用词汇来描述它们,但是它却不是语言的。”如对大写的英语字母“”的结构加以描述。字母的结构可由下列命题组成:一是它由两部分组成;二是一个部分是垂直线;三是另一个部分是水平线;四是垂直线的下端与水平线的左端相连。第四章:注意、注意的三种经典理论及评价过滤器理论:Broadbent(1958)提出过滤器理论(filter model )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
16、,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所输入的刺激信息是否能够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来决定的,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对刺激信息的筛选并不起作用。布劳德本特认为,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繁杂与大量,但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神经系统加工能力上超载,就需要有一个类似过滤器的装置来选择外界的刺激信息。刺激信息经过过滤器的加工与调节,确定所选择的某些刺激信息进入更高级阶段的分析,而其余被过滤了的刺激信息则会迅速丧失。反对意见和解释: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先听到自己的名字才转移注意。解释:注意的偶然转移衰减器理论:Treisma
17、n(1960) 的attenuation model认为,接收的信息要经历三种分析或检验: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确定刺激是否语言,如果是,就将它们分为音节和单词;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注意的衰减器模型特瑞斯曼的注意衰减器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性不仅依赖于刺激信息的感觉特性,而且还依赖于刺激信息中的意义特征,而对刺激信息的意义分析是在信息加工的较后阶段进行的。因此,在注意中还应该存在着另外一种过滤器,即它主要负责在刺激信息语义方面的选择。后期选择理论:所有的信息都被传送到工作记忆中,这种传送是以平行的形式进行的。在工作记忆中,依据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决定是被精细加工还是被遗忘。 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以
18、多伊奇为代表,后经由诺曼在年加以完善的注意反应选择模型认为,输入到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到高级分析水平阶段的,也是可以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和处理的,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信息的知觉强度以及意义。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或语义,更是选择对刺激信息作出何种反应,即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的结果可以识别一切输入的刺激信息,但输出则是按刺激信息的重要性来进行安排的,人只有对自己感到重要的刺激信息才会作出反应。但是,当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刺激信息出现时,就会剔除原来认为是重要的刺激信息,改变以往对刺激信息重要性的标准,并作出调整性的相应反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是对刺激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心理学 重点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