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零售业现状调研报告(共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县域零售业现状调研报告(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县域零售业现状调研报告(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县域零售业现状调研报告为了解县域商品零售业现状,我部组织山西、福建、河南、广西、云南、陕西等分行选择部分典型县域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调查、下发调查表、走访相关部门和企业、网上查询有关数据等方式,对县域零售业态、经营模式、资本构成、渠道建设、行业特点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中国零售业发展情况(一)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中国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6-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5%、12.1%、11.9%。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
2、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47.4%下降为46.8%,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40.5上升为43.0%,上升2.5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批零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8.6%上升至20.1%。从县域情况来看,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县域GDP中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0%、29%、29%、32%、31%、31.27%;而同期全国GDP中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0.4%、40.1%、40%、40.5%、40.1%、43.36%。无论是在县域GDP中的占比,还是与全国GDP
3、中第三产业相比,县域第三产业都有着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二)中国零售业现状及特点“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对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速度加快,现代流通体系稳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十一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
4、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期间之一。“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高7.5、6.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局面。2010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18.4%和16.5%。2、促消费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
5、金融危机,大范围、强力度出台扩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耐用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家电下乡达1.14亿台,销售额达2418亿元;全国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1792万辆,拉动消费突破2600亿元。事实证明,家电下乡既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增长的效果。同时,针对这一期间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影响明显加大的新形势,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这一目标,不断完善市场监测和调
6、控体系,市场调控和应急保供能力不断提高。商务部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联系监测样本企业近3万家,监测范围涵盖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应急商品品种,市场监测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抑制通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3、消费热点频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提高5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优化升级,由量向质转变,由温饱向享受转变,由吃、穿向住、行方面发展。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006-2010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
7、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37.9%)、家电和音像器材类(20.3%)、通讯器材类(15.9%)和金银珠宝类(38.1%)。2010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集中在汽车类(32.3%)、石油及制品类(19.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0.8%)。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4、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农村,“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不仅改善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8、。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全国80%乡镇和65%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现代化水平,2006年以来国家推行“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升级大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流通企业的冷链、结算、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设施;大力推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17个省区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支持74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覆盖56%地级市;支持2000多家零售企业与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民销售的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15%,超市售价下降15%,农民、消费者、
9、企业三方均受益。5、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5年来,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商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1)各种业态竞相发展。“十一五”期间,在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多种业态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发展迅速。连锁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0.5%提高到2009年的
10、12.6%。(2)商品交易方式日趋多样化。近几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得到较快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了网络购物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网上零售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现代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在降低流通成本、扩大消费、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5年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大型批发市场与中小型零售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国年
11、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4687个,比2005年末增加了1364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0021亿元,比2005年增长93%,年均增长17.9%。(4)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随着开放领域由零售业向采购中心、物流配送、分销体系等多方位演进,开放范围由少数类别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已有50多家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在中国开设分店,外商零售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达1.5万多个,营业面积近1400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7%和13.7%。在对内对外开放中,众多民营资本也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流通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三)
12、零售业态主要形式分类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近年来,无店铺零售业态逐渐兴起,主要有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电话购物等,其中尤其以网上商店最为时兴,如当前的淘宝购物。有店铺零售业态主要有以下几类: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是顾客每日需求的零售业态。便利店是以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为目的的零售业态。主要提供便利商品、便利服务。大型综合超市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需求的零售业态。仓储式会员商店指会员制的仓储式商店,如麦德龙,其会员制客户
13、类似三级批发商,面向社会团体、中小商户。它的客户集中,20%顾客购买80%商品,它能更好地掌握顾客的需求。百货店是指在一个大的建筑物内,根据不同的商品设立销售区,开展定货、管理、营运,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是大家最熟悉最成熟的一种经营方式。专业店指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备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的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购物中心指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营运的各类业态、服务设施的结合体,其跟百货公司根本不同的是三权分离,物业、管理、经营形成独立三方。与批发
14、商场的不同在于购物中心有主力店,占很大比例,有主题、选址、设计,有统一计划,有管理公司统一管理。二、典型省份县域零售业发展情况(一)典型省份县域零售业发展特点分析从我们选取的样本省份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典型县域零售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县域零售业点多面广,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底陕西省县域有零售业网点29.5万个,占全省零售业网点的59.7%;从业人员64.4万人,占全省零售业人员的51.6%。从数量上看,网点数和从业人员都超过城市,但从点均、人均销售额来看,县域零售业的产出水平较城市低,如2010年陕西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73亿元,只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
15、售总额的33.5%。2、个体经济是县域零售业主要构成主体,而内资企业是法人零售企业主要构成主体如陕西29.5万个零售网点中个体经济网点27.1万个,占92%;64.4万从业人员中49.7万人为个体经济,占77.2%。从法人企业来看,内资企业占据了县域零售企业的主体地位。陕西县域内资企业网点2.4万个,人员14.7万名,占县域网点数的8.1%和人员数的22.8%。再如福建内资企业在资产总额、零售额、主营业务收入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83.05%、77.18%、85.98%。从广西、山西的情况来看,也基本以内资企业为主体,如山西侯马市、孝义市、夏县限额以上的零售商场全部为内资企业。3、零售商品行
16、业分类比较集中从县域零售业的行业分类来看,以关乎民生的日常用品消费行业为主。如陕西县域零售业网点和人员主要在综合零售、食品纺织等日用品行业,行业网点数、人员分别占县域67.50%和64.50%。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96.54亿的各行业构成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为:综合零售占比49.02%;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占比14.67%;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售件专门零售占比11.45%。福建明溪县限额以上零售业的零售商品主要集中于石油及其制品、食品饮料烟酒和日用品等三大类商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46.2%、31.7%、18.6%,合计占比达96.5%。4、连锁零售业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
17、营模式上,虽然单一模式仍是县域零售的主体,但连锁模式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福建自90年代初引入以超市为主导业态的连锁经营以来,经多年发展,连锁零售业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连锁方式并存格局。2009年福建省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112家,拥有连锁门店数2911家,门店数同比增加10%;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达3.43万人、147万平米,增长20%和9.1%。实现商品零售额36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从2000年的1.8%上升到8.3%,连锁零售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辐射力显著增强。5、经营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发展势头强劲零售业是较早放开的领域,市场竞
18、争较为充分。国有、集体零售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受经营机制僵化、人员负担重的制约,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原国有、集体资本的一些零售企业已基本退出,原有的各县百货公司、供销社、农资公司都已改制或关停,县域零售业主要是民营资本。如陕西县域私营零售企业占内资企业的68%;山西侯马市12家限额以上零售商场中11户为民营企业,夏县6户限额以上零售商场全部为民营企业;广西河池县目前只有新华书店等少数国有资本的零售企业,北海县除了新华书店为国有资本外,其余均为民营资本;福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非公企业占比约80%。6、零售业向多业态发展,大中型零售企业不断增加目前,零售业特别是连锁零售经营发展已从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零售业 现状 调研 报告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