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共32页).doc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事迹 返乡农民工先进事迹 长湖岭上春来早 岭上刘家农庄好 他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家底薄弱、无任何固定收入,为了创业,背上一身债务;为了创业,他使出浑身解数到深圳做客运,到山东烟台经商,在家乡做装潢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拼搏,他被锻炼成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农民。再次回到家乡,他决心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以新时代新农民的新气魄来创办一番新事业,以引导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就是XX县XX乡XX村的XXX,集“XX省科技示范户”、“XX市科枝示范户”、“XX市科普带头人”、“XX县新农村建设带头人”、“XX县科普惠农先进个
2、人”和“XX乡优秀共产党员”、“产业发展标兵”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紧抓机遇大造林 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
3、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立体开发重生态 林场不仅旨在经济效益,而重要的还在于其生态效益。刘子健在不遗余力地实施庞大的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看到长湖岭山上仍有不少荒山秃岭未绿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于2005年春又千方百计地筹资20万元,将组里的近百亩荒山租赁30年,并积极利用县里的“水保”项目发展“新世纪梨”60亩、砂糖柑40亩。2008年春,刘子健又将本村其他8个村民小组的500亩荒山全部租赁过来,营造以油茶为主的水土保持林,让这些昔日饱经雨水冲刷
4、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为了将林场当花园来建设,2007年,刘子健在山上建起了一栋红砖住房和猪场,兴修了一条1公里长的林中机耕路,在山上打了一口大水井,建筑了20口水池,房屋周围和道路旁栽上了绿化树木,并通过兴办综合养殖场,利用猪粪办沼气,利用沼渣作肥培林子,利用沼气烧茶煮饭又点灯,走综合发展利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以短养长”闯新路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
5、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入盛产期,并以每公斤5元的高价出售鲜梨37000多公斤,销售总收入达到万元,纯利润达到12万元。 千亩油茶林,全部是由良种嫁接苗移栽,成为全县各大苗圃采穗的大基地。去年,刘
6、子健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出售穗条万公斤,获销售总收入18元,纯利润15万元。同时,油茶总收入达到8万元,纯收入5万元。篇二:创业事迹材料范文 优秀青年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城固县大巴山食品厂 黄文学从一个怀揣梦想靠月收入几百元的打工仔,到一个崭露头角拥有40多名工人的企业带头 人;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毛头小子,到一个敢于创新,追求进步的业界精英,平凡的黄文 学用十几年的坎坷经历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诠释出一段白手起家的创业 传奇。 黄文学,男,1967年出生,陕西省城固县董家营镇莫爷庙村人,现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 理,先后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者”;他所创建的
7、大巴山食品 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青壮年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全心全意创事业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荆 棘,但他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造出发挥自 身价值的事业平台。 一、艰苦的童年生活磨砺出他不屈的性格。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文学的创 业故事和他贫穷、艰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黄文学1983年学习毕业后,担任莫爷 庙公社农村电影放映员,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顶风雨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乡, 把文化娱乐送到千家万户,2007年电影走向滑坡,黄文学前往上海无线电二厂打工,他
8、总想 自己干出一番个人的事业,2008年返乡,2009年看准了食品加工项目,用打工挣的钱,又向 亲友借款、贷款创办了大巴山食品厂。 一个人要有真本事,就应该闯一闯。2008年,黄文学满怀着创业激情回到了家乡,迈出 了创业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摆在黄文学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厂房选址没有着 落、头期资金还没有落实、技术员工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黄文学没有胆怯,回 乡后的黄文学,干事业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怕、高人一筹。初期由于资金不足, 寻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购买了部分生产设备、设施,他看准了市场前景,于是坚定不移地 做起了食品生产、销售工作。他带领着自己的技术骨干们,加班加点
9、的研发样品,8月份的 天气异常炎热,但凭着他们的创业激情和拼搏精神,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发完成了 好几个样品,并于当年9月份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令人惊喜的是,该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异 常火爆,供不应求,实现了产销两旺的目标,黄文学的创业之路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三、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业环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因素,近年来,随县政府 为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刺激创业和就业,不断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大军平稳较快发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黄文学感受到地方政府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各职能部门的关心和 扶持下,黄文学带领着大巴山食品厂的全体职工努力奋进,拉开了企业不断做大做
10、强的序幕。为了生产出质量一流、美味的食品,黄文学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并在员工队伍 中普及了操作技术,这样,一个高素质、高产量、高环保的食品生产厂家在董家营镇这个人 杰地灵的地方站稳了脚跟。饮水思源勇担当 在黄文学看来,做企业也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几年来,黄 文学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为政府解决城镇人口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实现农民工本地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儿童数量。董家营镇的老百姓仅靠种地很难 维持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会选择出外打工,留下老人照顾年幼的儿童,因此,平 时在村子里很难看到青壮年,村里的
11、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拥有着艰难的童年记忆的黄 文学建厂一件事,就是招收村里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实现村民的就近就业,这样,村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推荐村民就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黄文学知道,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决全部 村民的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极力联系兄弟企业,推荐村民们就业,并为无技术、 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村民就业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文学的努力下,2010年,村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运 用,仅大巴山食品厂就招收了40多名农民工,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解决更多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 精心管理建队伍 黄文学自担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以来,深深地知道,要想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员工 的素质一定要不断提高,于是,他抓管理、抓业务、抓队伍,开创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局 面。 一、抓管理,上下一心谋发展。大巴山食品厂招收的员工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 和黄文学是乡亲,员工素质不高,纪律意识不强,为了提升员工的纪律意识,黄文学通过精 心组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选配了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加 入进来,为了说服乡亲们遵守规章制度,黄文学以身作则,并经常与员工沟通交流,最终建 成了一支纪律性强的员工队伍,形成了上下一心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抓业务,身先士卒求发展。
13、工厂的销售市场发展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黄文学带 领全体员工共同分析市场,划分区域客户,分区分片逐个进行营销,他克服重重困难,身先 士卒,各个商场进行攻坚,为工厂产品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业务高 手。 三、抓队伍,提升素质共发展。创业中的黄文学认识到,万事以人为本,人的基础打不 好,事业就很难发展,于是,他制定了“一小时学习制”,每天抽出一小时,组织员工开展业 务培训与交流,并在工厂内部设立了读书角,鼓励员工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另外,他还经常 派员工走出去学习,回来后与其他员工共同交流,在不断的培训交流和学习中,员工的整体 业务素质、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黄文学的不断努
14、力下,2011年,大巴山食品厂年销售额达到了320万元,并定下了2012 年突破450万元的目标。“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黄文学深知,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 明天事业的一个基点,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他一定会高举“青春创 业”的旗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家乡农民工再就业做出更多的贡献。篇二:创业事迹 材料 从机会走向能力 -宋庆华创业事迹“文化促进发展,战略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山东远利华矿 用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庆华女士创业多年的经验结晶,也成为了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 1977年,宋庆华出生在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大石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 在邹城市供销社(现为供
15、销集团总公司)鲁南家电公司参加工作。1999年,由于原工作单位 破产改制,她成为了一名下岗职工,生活失去了经济保障。面对人生挫折,她没有气馁,开 始了自谋职业的艰难历程。从1999年到2002年,她卖过水果,开过馒头作坊,在巴黎婚纱 影楼从普通业务员做到店长,那些艰难地岁月不仅成就了她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 也为她以后创业积攒了大量管理和销售方面的知识。 2002年,她不顾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已先行尝试,在邹城市峄山 镇承包了60多亩土地,引进国外优质良苗和栽培技术,种植起了高价值水果大樱桃。在她的 精心管理下,水果大樱桃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辛勤的汗水得到了回报。她个人
16、收获了财富, 没有忘记农民朋友。她带动村民集体走上小康路,使她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机会。在她的带动 和支持下,当地的多家农户积极响应,纷纷种植起了水果大樱桃,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多年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农民朋友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也强烈感受到了宋庆华这位女能人的 人格魅力。2007年,在村民的拥护下,她成立了富民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 发展,带领周围农民种植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70亩,成员户30户,年产优质果品 750吨,吸纳安置农村闲散人员500多人就业,成为了年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的大型农业合 作机构。近年来,宋庆华所经营的樱桃种植园及成立的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被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返乡 创业 先进事迹材料 3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