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1、 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A)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
2、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下降内:沉积为主外:沉积或侵蚀内:地势平坦外:分割为丘陵高原沉积面抬升古侵蚀面上升剥蚀为主古侵蚀面或沉积面部分保持平坦,其余部分崎岖丘陵轻度上升流水侵蚀为主宽谷低岭,或聚或散山地低山成山较早流水侵蚀和化学风化为主有山脉形态,但分割较碎中山高山成山较晚,上升量大冻裂作用强烈,最高山上有冰川作用尖峰峭壁,
3、山形高峻2、地 质(1)岩性及矿物组成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黄土)(2)不同母质的土地资源特点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 风积物、海积物。二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地表水类型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河流:从水文方面可以分
4、为常年性河流与间歇性河流;从河床类型上可分为下切型河流、地上型河流和半地上、半地下河流;以河流补给类型分为降水补给型和地下水补给型。湖泊:是陆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 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沼泽:是一种特殊的土地类型,其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并且生长着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累积。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
5、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2、地下水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1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2地下水含水层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冻土区地下水。3地下水的排泄与供给:滞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4地下水的水质(理化性质:多种阴阳离子)和矿化度(3 g/L不能农用及饮用)。5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
6、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3、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地理因素影响 主要地带性气候和地形地貌方面。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风化壳类型、土壤盐渍化、地方性病害(如斑釉病)等。地质因素影响 影响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如缺硒引起的克山病);不同的岩性山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的种类有关。三土壤要素特
7、征分析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地形、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土壤剖面:A、B、C层。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 )。农业上以壤土较好。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SO42-、Cl-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pH=7.0-8.0
8、,多数作物不受影响; pH=8.0-9.0,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pH9.0,一般作物难以生长。酸性(碱性)指示植物。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2、土壤的综合性状合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土壤的适宜性3、我国土壤的分布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
9、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我国温带地区: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分布规律:主要指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如花岗岩区土壤同心圆分布;河谷及其阶地的土壤对称分布;扇形地的土壤呈扇形分布。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所谓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四
10、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词的英文为Biodiversity,对其理解因人而异。美国技术监督局给予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每一级实体基因、种群、物种、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都不止一类,亦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多样性是所有
11、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2)、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基因变化,包括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问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这种遗传变异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来度量:A、种群基因为多型的数目和百分数;B、每个多型基因的等佐基因数;C、每个个体中多型基因的数目和百分数。(3)、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4)、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
12、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则包括各种各样生存着的生物群落,各群落彼此之间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也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5)、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
13、复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特性A、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最高层次;B、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C、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D、营养级的数目有限;E、是一个动态系统。2、植 被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植被类型:赤道雨林、热带雨林、季风林、温带雨林、针林、硬叶林、草地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植被系统的生产力全球各种生态系统每年光合作用生产出的有机物总量8.31010t;其中森林2.831010t。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保护环境;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