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共2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共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共25页).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9.1 引言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共识。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社会福利函数论者
2、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
3、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推崇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倾向,贬低伦理化倾向。近年来,主流经济学对规范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作
4、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明证。另外,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也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已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这都为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目前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集中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二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9.2 收入分配的含义和测度 一、收入分配的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要素分配(也叫功能收入分
5、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二是居民收入分配(也叫规模收入分配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它所考虑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之间的关系。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即收入来源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则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收入所得的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收入分配。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各个阶层的居民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也就是居民分别获得了多少收入。从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史来看,西方经济学家最初注重对要素分配的研究,强调资源配置的
6、帕累托最优,随着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社会问题突显,效率与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收入分配理论也越来越注重对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福利经济学正是以帕累托最优为起点,从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分配关系上探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从而测度经济增长给社会成员带来的福利效果以及公平性问题,它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偏向于后者。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出现了福利国家,收入分配问题也由此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制度化研究以及制度的实践。二、收入分配的测度(一)个人收入的定义狭义的收入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个人的经济活动和资本的收益获得的货币。(K F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2004年4月第1版P289)这仅
7、仅对个人购买力收入分配的研究有意义。劳动成本可以是不同的。这既包括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金,也包括假期薪金、其他社会开支和疾病的成本。从广义上来讲,收入也包括非现金收入部分,如物主所住的住宅、或拥有和个人自己使用的其他资产,以及自产自销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概念下,如果可以认为“全部收入”也包含闲暇效用和或无效用的工作,那么,个人收入应该是他或她来自于经济活动的潜在的福利的综合指标。这个定义应该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家庭生产活动在内的活动,如修理、准备膳食和养儿育女。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个人在一个给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能够被定义为:在这一时期结束时,这个人积极和消极状态(active and pass
8、ive positions)的所有价值(按在这一时期结束时的市场价格来计价)减去基期所有积极和消极状态的价值(在这一时期的开始的市场价格)加上这一时期的消费。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项目来定义的在这一时期的期内市场收入。这个广义的收入定义包括所有没有实现的资本收益和损失。然而,通常对收入的个人分配的分析被限制在狭义的收入定义范围。尽管从获得对个人分配的福利的研究的目的来说,这可能存在误导。但对于统计数据的取得而言,这样的定义方式相对要容易得多。(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度由于每个人在经济社会中所拥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9、。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收人分配严重不平等,就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正因为如此,建立一个能够测度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标准或指标就是至关重要的。1.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于1905年提出来的,旨在用以比较和分析I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与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收入和财富的平等情况。 图9-1中,对角线OY是45线,在这条线上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因此OY表示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得到了同样的收人,因而OY又被叫做绝对平均线。而折线OPY则表示了相反的收入分配状况,因而这条线又叫作绝对不平均线。一个国家的收人分配状况既非绝对平均,又非绝对不平均,因而实
10、际的洛伦兹曲线位于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图9-1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将OYP三角形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A,另一部分为B。显然A的面积越小,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说明收入分配越平等;A的面积越大,即洛伦兹曲线弯曲的弧度越大,它与绝对不平均线越接近,它所代表的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洛伦兹曲线只是大体上反应收入分配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具体分配情况。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Gini)于1912年,根据洛伦兹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9-1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
11、方的而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兹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人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GA/(A+B)。基尼系数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被现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作为衡量各国收入分配的一个尺度。据经济学家钱纳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计算,对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来说,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5-
12、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2-0.35之间。目前国际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警戒线,是基尼系数等于0.4。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注意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一些看法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不能以基尼系数一般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对一个不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基尼系数可能管用,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无论是采用洛伦兹曲线还是基尼系数,都要注意一点,即西方国家的实际财产的分配和实际收入分配之间有所不同。根据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些国家的实际财产的分配要比
13、实际收入的分配有较大的不平均程度。这是因为,虽然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人们拥有的财产不同,收入状况也会有差异,但是某些人的收入并非来自财产,而是来自劳动,来自经营管理,加之由于各人能力不同,即使拥有同等数量财产的人未必会有相同的财产收入。因此,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并不一致。还应该注意到,财产分配不平均有历史的、制度的原因。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存在,使得财产分配的不平均这一社会既成事实不可能很快改变。所以财产分配的不平均程度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除了以上两种对收入不平等进行测度的方法外,还可以给定每人的经济福利(如净等价收入)水平的指标,通过个人价值从最低的到最高的个人
14、指标排序的详细列表,来描绘总体的不平等。(我们是否仅仅假定效用水平的差异是可比较的,或者假定效用水平他们自己能够被比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参阅Sen(1973,chap.2)。)因为这种列表太复杂且难于理解,所以要继续完善不平等测度的方法。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三)对收入贫困的测度:收入分配中的特殊问题在高度工业化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基本产品都能够通过消费收入来购买,个人的贫困是因为收入不足的缘故。例如,福利水平如此之低,以至于它在各自的社会里,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大多数贫困学生认为,在高度发达国家,贫困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这意味着,贫穷(在贫困线以下)是相对于社会的平均收入的测度来说的。平均收入
15、可以用算术平均数,即中位数,甚至净等价收入的分配方式来表示。然而,贫困线的划定是否是规范性判断,还存在争议。只有先划定贫困线,才能计算贫困测度,并提供关于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程度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等信息。如果减少贫困的政治目的是以等价收入来确定的,且如果净等价收入的贫困线与社会的平均净等价收入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体制的再分配,可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消除贫困,尽管从市场收入角度看,贫困将持续下去。贫困测度也要考虑政治的因素,它能够测度贫困人口规模的逐渐变化和他们贫困程度的变化。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这种解决办法无法让人接受。(因此,必须注意的是:收入贫困测度(如入口中的最低的十分之
16、一或五分之一)是不合适的,因为只要如果市场收入差距完全通过再分配来补偿,并由此形成每个人的平等净收入,那么,个人中的最低的五分之一部分将会消失。)表9-1列出了最常用的收入贫困测度。表9-1 收入贫困的测度其中:H = 贫困率I = 贫困差距PS = 森(Sen)指数(森的贫穷指数,即P=HI+(1-I)G,其中G为基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1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群体计算得出。)PFGT = 福斯特(Foster)/Greer/Thorbecke指数n = 人口规模P =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规模P =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的平均收入 Z = 贫困线GP = 生活
17、在贫困中的人口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Yi = 个人i的收入= 贫困回避资料来源:Faik(1995,p317-321);Foster,Greer,Thorbecke(1984);Scheurle(1996,p80-86)。9.3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述评价值理论是分配理论的基础,历史上所有的分配理论都是建立在相应的价值理论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时代开始,从劳动价值论到后来的效用价值论,在价值理论变迁的过程中,收入分配理论也相伴而生。一、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一)斯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及收入分配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集当时经济学之大成,写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
18、原因问题的研究,里面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用劳动说明了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比较混乱。在国富论中至少有三种价值理论:第一种,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二种交换中购买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三种,工资、利润、地租决定价值。斯密经济学的主题主要定位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价值理论及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地位还比较低,可以说是从属和服务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到了李嘉图(1772-1823),收入分配理论在其理论中占主导,以至于被看作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开头说到:“土地产品即将劳
19、动、机器和资本联合运用在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产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确立这种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不仅把生产中直接耗费的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而且把使用的不变资本,如原料、厂房、设备、工具等耗费的劳动等也同样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是“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在他们的理论里,按照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劳动者也就
20、是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基本生活费用的工资。并认为这是“自然”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且也是对生产、经济发展有利的。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工资一旦增加,人口就会增加,工资就会降低,所以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水平的“生存工资”。利润一旦增长,资本就会增多,相应的利润也会低下来,所以利润在长期中有下降的趋势。地租增加,但是土地在短期内不会增加,所以地租总会一直增加。为了发展经济,只要想办法通过自由贸易,刺激国外的粮食进口,把国内的粮价和地租压下来让利润增加就可以了,较低水平的“生存工资”对经济发展无害而且有利。(二)与萨伊的效用价值理论及其延伸理论相伴生的要素分配
21、论。如前所述,源自斯密经济学体系中价值理论的混乱,经济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李嘉图修正并彻底的贯彻了劳动价值理论,而以萨伊(1767-1832)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则沿着斯密价值理论的另一条思路创立了效用价值论或者说生产费用论及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斯密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劳动产品就不全归劳动者所有,而必须与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共分。于是,商品价值就不仅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部分组成,而且由这三部分来决定:“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斯密教条”的价值理论,这对以后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萨伊从效用决
22、定价值出发,认为把创造价值的力量,仅归纳于人的劳动,这是一种错误;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具体地说,就是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于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生产费用即工资、利息和地租决定的。二、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1818-1883)沿袭了李嘉图贯彻的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路线,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他之前的一切按劳分配学说(按劳分配的思想,最早由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及其学派提出),都是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李嘉图在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来贯彻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遇到了
23、不能解决的困难,即通常所说得“李嘉图难题”,主要是理论本身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创造性的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把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马克思把价值看作人们生产关系的体现,十分明确的提出,价值必须在交换中通过与其他商品发生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使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更加严密,并把价值的运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用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引起的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说明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理论。马克思
24、认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应当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后来列宁将这种分配方式直截了当地称为按劳分配。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一种理想的分配模式:除劳动力以外,所有的其他生产要素为整个社会所占有,“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设想的详尽阐述集中体现在1875年他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还对公平与效率进行过思考和论述。马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经济学 课件 收入 分配 福利 经济学 2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