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共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9-04-22“十一五”时期(2005年2010年)是无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无锡转入工业化后期和跨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阐明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无锡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
2、要依据,是全市工业领域经济活动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探索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了领先地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导作用有效发挥。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87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6970亿元,分别年递增20.3%和1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6.6%,提升了4.2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3.1亿元,年递增26.9%;工业总产值5720.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657.4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第7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86.4%,实现了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724美元(户籍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8.2%,霍夫曼系数为0.386,显示着无锡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升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及汽车、新材料、高档纺织及服装、生物医药五大制造业基地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3.6%。形成了精密机械、成套
4、设备、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家电、特钢及制品、精细化工、高档纺织及服装、生物工程、新医药等一批优势行业和产品。技术进步不断加快。2005年,全市拥有企业“一站二中心”累计达到了65家,其中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家、博士后创业中心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8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4%;“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工业投入2458.5亿元,为“九五”期间的3.5倍,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外资民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到位注册外资112.7亿美元,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55.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
5、的40.9%,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全市累计拥有国家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15个,其中境外加工贸易项目26个,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3602.2亿元,年均递增42.96%,民营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05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9家,其中达到30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分别达1家、11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品牌战略初显成效,拥有“小天鹅”、“红豆”、“阳光”、“双良”、“新世纪”5个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7个,国家免检产品32个,省名牌产品124个,省著名商
6、标167件。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累计募集资金178亿元,企业融资能力增强。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工业经济发展为全市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仍然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够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不够高,资源消耗水平偏高,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二)面临形势“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工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一是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
7、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和影响的加深,国际环境对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有利。二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国际性中心功能的增强,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无锡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无锡跨入了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相关领域配套能力的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一大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将为工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活力和动力,为工业在国内、省内领先地位的巩固和提升,为工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
8、时,无锡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工业领域呈现国际化分工和竞争的新格局;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困难,国内先进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竞相发展,对无锡工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三是我市土地、能源等资源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消耗水平偏高,产业布局分散以及生产型服务业滞后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走无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应对挑战,适应新环境与条件,使全市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
9、展。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市到2010年实现“两个确保”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的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经济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工业经济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全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作新贡献。(二)发展原则1.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
10、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引领工业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实现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升级。4.坚持深化改革和开放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
11、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5.坚持政策导向和规划控制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导向和控制,构建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促使全市各地区工业经济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若干行业和地区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巩固和提升无锡工业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综合实力增强。工业经济保持高水平较快发展,保持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国内、省内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预测到2010年,
12、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5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7万元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实施“5321”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三个先导产业,培育形成20个优势产业群和100个优势企业群及产品群,形成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功能性产业。科技进步加快。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名优品牌产品。201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以上。集约化水平提高。打造一批发展动力足、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航母”和“专、
13、精、特”中小企业群体。2010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8家,形成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0家。提高工业集约化水平,到201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投资强度达到250万元/亩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到2010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8%以上。完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136”培养工程。三、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优良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引领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14、着力调整工业布局,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动力,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使无锡工业实现由大变强。(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功能性产业和打造“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太湖药谷”为重点,实施“5321”产业发展工程,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优势产业比重,促使工业加速向高新技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升级。1.鼓励发展五大支柱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及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高档纺织及服装五大产业,增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1)电子信息产业。以打造“太湖硅谷”和建设
15、“太湖液晶谷”为重点,构建集芯片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的微电子产业链,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国内微电子重要基地;主攻液晶屏和液晶模块,大力发展移动液晶,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产业基地。(2)新材料产业。以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特钢及制品、精细化学品、纳米材料、光通信材料、稀土材料及系列产品、新电子磁性材料等领域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型材料,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调整,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3)机械装
16、备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总成(成套)产品为重点,促进机械制造业向先进机械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机光电一体化方向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工程公司;培育形成一批高新产品群和著名品牌产品,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知名度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4)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为重点,加快实施轿车生产规模化、客车生产系列化、专用车生产特色化、关键汽车零部件国际化“四化”战略,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把无锡建设成为江苏汽车工业和全国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和配套中
17、心。(5)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以高档纺织和品牌服装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棉纺和精纺呢绒、绿色纺织品、化纤仿真面料、高档色织布和服装等制成品,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把无锡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保持无锡纺织业在国内领先水平,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2.培育壮大三大先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以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重点,在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促使加速发展成为先导产业。(1)环保产业。加大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宜兴环科新城等环保产业基地;大力推
18、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和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鼓励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发展高端产品,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2)新能源产业。紧跟国际先进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光伏(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3)生物医药产业。以打造“太湖药谷”为重点,加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中药业、化学制剂业、高端医学中间体、化学原料药业、现代生物业和医疗器械业等行业,提供产业聚集发展条件,促使生物工程、新特药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将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
19、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3.培育形成20个产业集群。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形成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2010年,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超100亿元三层次的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链。(1)集成电路及设计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蠡园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2)液晶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3)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蠡园、锡山、江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4)新型家电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东港工业园为
20、重点。(5)特色冶金材料产业集群。以江阴经济开发区、惠山玉祁和钱桥工业集中区为重点。(6)新型包装材料产业集群。以江阴申达工业园、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7)新型陶瓷制品产业集群。以宜兴丁蜀工业集中区、宜兴国家环保科技工业园为重点。(8)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宜兴官林、周铁工业集中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澄南、月城工业园为重点。(9)成套设备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滨湖经济开发区,惠山洛社、堰桥工业集中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美加工业园为重点。(10)精密机械产业集群。以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南长扬名高新技术工业园、锡山鹅湖机光电工业园为重点。(11)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以宜
21、兴官林工业园、高塍工业集中区为重点。(12)汽车产业集群。以惠山汽车工业园、锡山安镇新世纪工业园、马山科技工业园为重点。(1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惠山、滨湖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周庄工业园为重点。(14)高档棉纺产业集群。以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惠山前洲、宜兴宜城工业园为重点。(15)精纺呢绒产业集群。以江阴新桥毛纺工业园、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为重点。(16)服装产业集群。以锡山东港红豆、江阴新桥毛纺服装工业园为重点。(17)特色化纤产业集群。以江阴经济开发区周庄、霞客工业园,锡山安镇工业集中区和宜兴新建工业园为重点。(18)环保产业群。以宜兴国家环保科技工业
22、园、鹅湖机光电工业园为重点。(19)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诸桥工业园为重点。(20)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山生命科技园、马山生物工业园为重点。4.大力培育100个优势企业群及产品群。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科研投入、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无锡名优产品。(1)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提高企业组织程度,促使企业由单体生产经营向集团化、专业化、集群化的升级。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等优势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经济技术联系,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等多方
23、面加强合作,构建生产联合体、科技和营销联盟。2010年,全市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集团)达到12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家,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0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8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集团)35家。(2)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产品销售名列国内前三名的名优产品为基础,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100个名优产品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无锡品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建立质量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品牌产品,通过自主专利技术、知识产权、
24、商标和品牌等途径赢得竞争优势。5.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使制造业在更高起点、更新领域快速发展。(1)调整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导向,鼓励和支持资金和技术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产业;促使机械制造业向先进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的提升,促使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升级;促使冶金和化工等产业转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和可再生新材料领域升级;促使纺织产业发展成为品质优、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集聚效应显著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提供政策支持超前培育,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锡市 十一 工业 发展规划 纲要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