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共1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课程总分平时成绩论文成绩教师签字课 程 企业组织与公司治理 授课教师 陈志军 授课时间 2009.3-2009.5 作 者 水兵兵 学 号 浅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摘要: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本文首先论述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然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意义并据此提出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关键字: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目录浅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第1章 公司治理理论11相关概念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吴敬琏教授认为,公司
2、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哈特(1995)认为,只要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一个组织中产生。第一个条件是代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当出现代理问题而合约不完全时,公司治理就至关重要。约翰庞德(JohnP onud. 1995)认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保证有效的决策,它的目标是防止公司战略出现重大错误和保证所发生的错误迅速得到纠正。林毅夫等(1995)等成出,所谓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
3、制的一整套安排。本文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1995)的说法,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千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1.2 公司治理基础理论一、企业合约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企业参与各方订立契约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与之相对应必须得到更多利益补偿,即必须满足所有参与者的“参与约束”,参与契约与不参与契约是一种帕雷托改进。否则就没有人参与契约订立,也就不会存在企业。在这些契约中包括了企业各要素投入和各种利益相关
4、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人可以形成权威关系在荃于所有权的合约中,由于不能充分地考虑各种执行因素,不能订立较完备的合同,就采用关系合同的形式,就是说各方不求对合约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是对目标,总的原则,遇到新情况的决策规则,给出一种关系框架。它规定在出现合同没有详尽说明的情况下由谁来作出决策,这就形成了企业中的权威,由权威来决策比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来解决这些矛盾要节约得多,这就构成了公司治理的合理性。二、委托代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这就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委托代理理论是建
5、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
6、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1.3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存在的局限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类: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传统公司治理理论是“股东至上”、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 是按照“拥有公司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公司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这一原则来划分公司所有权, 在物质资本稀缺的工业经济时代, 物质资本持有者必然要获得公司的所有权, 并在公司治理中形成股东至上原则, 公司治理是以股
7、东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股东利益最大化下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指董事会和大股东的监督机制,后者则指代理表决权竞争、要约收购或兼并以及直接购入股票等,也就是现在通称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但是,这种股东利益最大化下的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机制都存在缺陷:(一)董事会制度的缺陷。从法律上看是股东选举董事,但在实践中经常是股东简单地批准一个被管理者推荐的候选人名单,事实上是公司的管理者选择监督他们的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在向管理层的权力发起挑战时经常处于劣势,可能无法接触到与管理者对抗所需要的事实,就是能接触到准确的信息,也不意味着能做有用的事;(二)大股东的缺陷。La Porta等
8、人(1999)在分析了27个富裕国家的大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后发现, 在美国之外, 高管通常就来自控股股东;但是却没人监督这些控股股东,于是又出现了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和其他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公司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 这种“ 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并不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趋势。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是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对公司的目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定提出了挑战, 其核心内容是公司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职工、债权人以及经营者的利益, 认为公司的目的应该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第2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2.1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是
9、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布莱尔( Blair) 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 “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 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 ( Blair , 1995) 。弗里曼( Freeman)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
10、能够对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 Freeman , 1984)。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美国学者 Donaldson,T homas和LeeE .Preston将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在公司的程序性活动和(或者)实体性活动中享有合法性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他们把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限制在那些既对公司享有利害关系,又对公司具有影响能力的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他们提供的要素
11、有许多是公司的专用资产(如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些要素提供者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经营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因此应当让利益相关者分享公司所有权并参与公司治理.除了股东外,利益相关者可以包括员工、银行、主要顾客和供应商、社区居民以及地方政府等,如图1所示。经营层、股东、员工政府供应商消费者顾客股民经销商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图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图(一)股东股东是公司的终极所有权人, 股东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监督者, 在某种特使情况下还是执行者, 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因此股东能否适当行使权力是公司治理成败
12、的关键。股东作为公司中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是公司当然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反对“股东至上”、公司只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股东主权理论的一种修正,而不是根本的反动。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框架中,股东依然有其显著的地位。虽然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当前利益的分享上存在冲突,但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二者在长期利益的分享上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换言之,股东的利益也可以通过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得到发展。(二)员工传统公司法认为,公司是为股东赚钱的工具,股东才是公司真正的“所有者”。这一观点已同
13、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已日益超过物质资本。在现代公司中,职工人力资本的价值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确保劳动者的参与权,创建提高工作业绩(乃至成功)的适当激励机制,这是利害相关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关键是让工作在企业中的个人与企业的未来之间保持一种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对工作的企业有一种认同感。成功的企业并不仅将自己的雇员看作一种生产资料,而是将他们视为革新创造的源泉。(三)债权人债权人是公司债权的所有者。在现实中, 债权人对公司经营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立法也极为重视对债权人权利的保护,如公司法规定, 公司合并、分立及减资时必须
14、公告, 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进行债务清偿或提供担保。(四)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长期以来,企业作为个体经济角色是处于一种冷漠孤独、恶意相残且相互争斗的“自然状态”,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及推广应用,这种时代和状况开始分崩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供应链上的成员为了市场价值而彼此联手合作的潮流。对许多企业而言,与其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已然成为它们对资源的获取、供应链上产品与服务传送的主要模式。因此,供应商是一个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五)消费者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消费者,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益 相关 公司 治理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