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调查与分析(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调查与分析(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调查与分析(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调查报告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调查与分析学生姓名 胡绮红 学 号 专 业小学综合教育 入学时间 10月 指导教师 黎静 所在电大 中山电大 2月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调查与分析【内容摘要】本报告采取调查问卷的为形式,兼以心理咨询和座谈交流配合,以我校六年级7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逆反心理。【关键词】逆反心理;造成因素;调查;分析在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遇上一个难题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升上中学,便变得脾气倔强,不象以前那样听话;与父母或教师的关系紧张,变得不接受意见;认为父母或教师的意见均是不切实际或过时老土;甚至以反常的行径来
2、证明父母或教师意见的不对,出现叛逆、希望独立的倾向等等,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在我们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一个独立的主体,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他们开始有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思想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意识在这段时期特别强烈,因此逆反心理也特别明显。在这段时期里,如果不注重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进行德育工作,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而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
3、,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调查的对象和手段一、调查对象以我校六年级7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二、调查方法1、调查问卷法,分“关于你自己”、“在家里”和“在学校”三项内容共30道题,答题方式是选择答案;答卷不记姓名。2、心理咨询:与个别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3、座谈交流:分别召开学生干部、任课教师、家长等座谈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三、计分和研究方法采用数据统计法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类统计,并作统计分析、项目分析。计分方法:第1、2、8、14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09分:逆
4、反心理较弱。 1020分:存在一定的逆反倾向。 2130分: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调查的结果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逆反心理较弱,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但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计划,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对学生的最大挑战;从心理上调查发现,同学们的是比较健康的,在同学关系或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探讨在我校全面进行生本教育包括生本德育活动,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确定方向。一、统计结果1、分类统计结果:(得分率越高,逆反心理越重)得分率男女关于自己46%33.2%在家里40.5%34.5%在学校25%18.9%总计37.2%28.7%2、得分
5、总计结果:男生女生合计所占比率09分(逆反心理较弱)22人22人44人57.1%1020分(存在一定的逆反倾向)15人15人30人39%2130分(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3人0人3人3.9%二、具体分析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事物所作出的反应与家长、教师的意愿相悖的一种心理现象。据对我校77名六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最高分24分,最低分3分,平均得分为9.94分;每一个分类中,男生的逆反心理明显比女生重;而相对而言,在家庭中的逆反心理比在学校中的严重;77名学生中,虽然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的学生只占3.8%,但不能忽视的是,存在一定的逆反倾向学生接近四成,高达39%。从调
6、查细目表的具体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58.4%的学生不喜欢把心事告诉父母;57.1%的学生认为父母或教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54.5%的学生喜欢与众不同;49.4%的学生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48.1%的学生认为父母再次叮嘱同一件事时感到厌烦;42.9%的学生觉得别人的批评会引起自己的反感和愤怒;40%的学生认为父母有很多缺点和错误;35.1%的学生喜欢与教师对着干的同学;33.8%的学生会为上课时出现无关学习的事情而开心;28.6%的学生觉得老师处理问题不够公正。调查成因分析与给我们的启示: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
7、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学生的逆反心理又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针对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探究其纠正方法。一、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学生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1、生理因素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由于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2、心理因素心理
8、学分析表明,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依赖性较强,对家长或教师言听计从,逆反心理的现象相对较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往往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希望独立自主。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做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持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即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其他环境的影响。1、家庭
9、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而成为逆反心理孳生的温床。、对子女抱不切实际地期望家长望子成龙,但许多家长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走。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作为家长,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让他们觉得“触手可及”,又不能让他们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让他们“踮起脚来摘苹果”,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高年级 学生 逆反心理 调查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