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共2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我国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和青年初期)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
2、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
3、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二)关键期(敏
4、感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2、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
5、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到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儿
6、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练习: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和四个阶段。答案: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加;(3)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
7、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四)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3)容易走向极端;(4)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
8、人重视,把它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四、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二)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三)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练习:()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
9、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A支架式教学B最近发展区C关键期D学习准备答案:B(四)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1、支架式教学:儿童被看做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2、支架式教学的环节(1)搭建支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助学习3、支架式教学的类型(1)示范解题步骤,让学生知晓有效的解题方法(2)进行“出声思考”,让学生理解操作时的思维过程,并进而模仿(3)使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4)改变教学材料,以层层推进式发展学生能力(5)提供书面或口头的
10、“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思维一、人格的发展(一)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这些发展危机是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如下所示(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2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心理 发展 教育 2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