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共17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共1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共17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收入再创新高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年,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9.34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达16.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1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
2、、手机游戏等)收入达367.3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428.5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512.9亿元。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这说明单纯的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缺乏原创内容,难以在市场中立足。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367.34亿元和428.5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66%和31.10%,这说明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也意味着娱乐化产品在数字出版中占据相当比重。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1 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二、数字出版产业态
3、势分析我国正式使用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始于2005年,以行业生命周期指数来看,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在我国已从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开启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过去的一年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各自向纵深发展:数字出版内容开发更有针对性;数字出版应用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服务升级;数字出版渠道有了新的拓展;数字终端产品日趋丰富;数字版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数字企业进入壁垒开始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日益增多。1.政府主管部门积极部署,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发展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为了加强对产业的管理、明确产业
4、的发展方向,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分别就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网络出版服务等三方面分别进行周密调研,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目前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和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指导意见(计划推出)均已初步起草完毕,经过意见征求期后,近期有望向社会公布。这三项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不仅会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法律法规建设体系,而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平台和网络出版的发展指明方向。重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是中央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同样也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
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实施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市场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在产业层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重大工程31项,其中直接相关数字出版的17项、科技创新工程6项(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一期)、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经过“十一五”后期的可研论证,字库和版权保护等工程已进入研发阶段;目前,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已完成可研论证,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已开始可研论证,其他工程工作也在进行中。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充
6、实。2011年是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多项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5项行业标准手机出版标准体系表、动漫出版标准体系等进入报批阶段,这些标准覆盖多种载体和终端出版物,有效传递内容产品信息到产业链的各环节,满足产业参与者需求;一大批数字出版标准处于起草、征求意见阶段,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的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涉及应用文档结构、呈现格式、保存文档格式等)、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和新闻出版置标语言PPML,手机出版内容数据格式、手机出版质量规范等行业标准目前全部进入起草、征求意见
7、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物的格式将更加规范,还意味着内容质量将得到一定的保证;MPR出版物标准制定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MPR出版物五部分(MPR符号规范、MPR码编码规范、通用制作规范、MPR码印制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基本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已出版并发布。需要强调的是,201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的立项,这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基础上,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基地建设完成基础布局。全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基本完成基础布局。基地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也逐渐从单园区扩展到多园区
8、,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杭州基地以“一城多园”辐射全市、江苏以“一中心,多园区”辐射全省、上海张江以“延伸园区”辐射虹口及整个上海地区、陕西西安基地则辐射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和西北地区,基地空间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基地的发展更加务实,已实现了由审批起步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阶段性过渡,上海张江的游戏、金融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书等都彰显了各自的特色,为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总产出已经超过百亿元。2.内容加工走向深入,由纸制内容的简单比特化走向定制化、多终端应用开发数字出版内容产
9、品不足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但能转化为数字产品,适合数字终端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不多。在2011年7月的第四届数博会上,广东出版集团数字公司介绍:公司2万种图书资源,能拿到手机平台上运作的,不足1000种;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公司1万本书,能够转化的最多30%。目前传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可使用率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的用户需求把握不够,提供的内容在选择与加工制作上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偏差。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还进行了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
10、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2011年,以盛大文学网络连载小说斗破苍穹为例,2011年,在获得网络高点击率后,这部小说被分别开发为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手机wap站、Bambook云中书城、云中书城PC等多个终端,同时作品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在立体复合出版领域获得多重收益。3.数字出版投送平台竞争加剧,由数据库营销走向知识服务2011年是数字出版网上投送平台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2月云中书城脱离盛大官网独立运营、3月京东商城上线读书频道、搜狐原创频道试水付费阅读、4月淘宝旗下淘花网正式推出数字杂志内容、9月百度阅读上线、10月苏宁易购图书馆正
11、式上线、卓越网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12月当当网开启电子书销售都在这一年发生,加之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基地新建扩建的数字平台,将2011年,称之为“平台竞争年”,绝不为过。伴随新增数字出版平台的不断涌现,原有的投送平台则在紧锣密鼓地加强服务升级。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术出版平台已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数据库营销模式,万方数据将自己的平台更名为“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推出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给出版者的低门槛、高效率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参与者可以实现自主出版,每一个用户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服务,享受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服务。平台涵盖了从作者出版机构、中间服务商到信
12、息服务机构到最终读者的全产业机构,将上游和下游全部连接起来,合理的优化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4.数字出版传播渠道不断拓展,由网络传播走向多层次立体化渠道并存2011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数字出版传统发行渠道得到进一步完善,新渠道卫星和有线电视,为缩小城乡获取知识差异、数字阅读的全国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电子阅报栏和数字图书馆的社区化发展,为报纸和电子图书开辟了新的发行渠道,也带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2011年8月,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等三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直播星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国5个区域,发展了6千多个家庭用户,在“农家书屋
13、”建设方面完成3千多个试点签约、发展1万多个企业用户。湖北新闻出版局力推利用有线电视网推广农村电视阅读,数字出版向农村拓展。湖北本地的长江出版集团将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使用相对普及的有限电视网络,探索出一条数字内容传播的新渠道。数字阅读走进街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街道社区建设电子阅报机;二是建立数字图书馆。2011年5月,福建流动图书馆工程启动,市民可以通过平台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视频资源等内容。2012年5月,北京市潘家园街道的数字图书馆启用,这是北京第一个社区公共文化数字阅读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在线浏览新闻、阅读书籍。5. 数字出版技术升级换代,云计算、数字内容加工转
14、换技术发展发展迅速2011年8月,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上线运营,并对外向用户提供服务。多家公司提出了云出版解决方案,同方知网投资5千万,提出“云出版+云数图”理念,打造云出版平台;北大方正提出在云时代的角色定位:一是成为云计算时代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成为某些领域的专业云平台服务商。将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相结合的MPR技术在去年获得了较快的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陕西出版发行集团等传统出版社都已成功开发了MPR出版物。终端的多样化,对跨平台应用转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一
15、年,这一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方正电子书解决方案的阅读软件,采用跨平台开发技术,可有效支持PC阅读、手持阅读器和掌上电脑、Windows平台;津科公司可实现Wolf平台、嵌入式Linux平台、Windows CE掌上电脑等平台运行。6.数字出版终端此消彼长,助推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伴随数字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的推广,使数字产品拥有了与纸媒体一样方便的手持式终端。2011年电子书市场进入了一个“冷冬期”,由于电子书优秀内容匮乏、电子书销售渠道有限,加之国内诸多厂商介入这一领域导致恶性竞争,以汉王为首的电子书售价出现大幅下降,整体销量也不乐观。与此相对,
16、由于Ipad2、Iphone4s和Kindle fire的带动,助推了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销售大幅度增长。7.数字版权保护,多管齐下协力共管司法与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问题,公布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社会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一些社会团体、维权组织,例如中国版权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等,在为权利人开展司法保护、协助行政机关执法等工作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中国 数字 出版 产业 年度报告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