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今年以来,泰安工行坚持市场拓展与风险防控并举、防范风险与积极化解并重的策略,进一步转变思想,改变观念,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加强对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掌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取得较好效果。健全风险流程控制建设,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通过进一步健全风险流程控制建设,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确保贷款资产质量,促进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信贷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发生和不良贷款上升。认真落实贷款风险监测分析制度,建立了风险预警分析例会制度,通过信贷风险预警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处理问题。及时有效地防控大额风险,增强大户风险动态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发生和不良
2、贷款上升,为安全经营和效益提高打好基础。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对每一笔贷款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一经发现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立即要求有关支行必须强制收回。随时掌握和分析借款人资金走向,及时改进风险防控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定主责任人和责任人,对不及时准确采集风险预警信号的,或因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以及未及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或处理不当,造成风险加大或损失的,追究相关主责任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纳入行长绩效考核。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打造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广泛依托业务培训、定期考试、课题调研等各种方式,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3、适应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求。 风险是指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概率性危险与损失,巴塞尔协议明确指出,银行业经营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作为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目前仍主导着整个业务经营格局,因此,值此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信社信贷工作如何转变长期积聚的重经营轻管理思想,逐步摆脱不良资产困扰,进一步防化各类风险,降低信贷危险与损失的概率,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信社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行业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匮乏。一是农信社缺乏专业的行业风险评估人才和研究机构,贷款行业统计缺乏专业性,整体信贷工作风险指导和早期预警滞后,风险防范不及时,行业综合
4、性贷款风险危险性比较突出。二是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缺少行业风险防化制度与统一方案,风险防化措施实施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彻底,以致商业银行信贷限制或禁止的行业贷款项目较多流入农信社,这些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严重威胁着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弱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贷前调查意识差,只片面强调贷款抵押担保,有抵必贷,对借款人品质、能力、资本、抵押、环境“5c”系统缺乏科学的调查,还款来源重视度主次颠倒。且不少信用社在办理抵押(房产)过程中缺少风险意识,未充分考虑最近司法解释关于借款人最低生活保障和贷款到期利息、诉讼、财产处置费用实现等因素,对抵押物未实行保险,贷款按评估价足额发放,加
5、大了贷款风险概率。二是贷时审查把关不严。下列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在强调审贷分离制度时,重程序轻实质,片面认为程序 “合法”的贷款就是“合规”的贷款,忽视贷款“三性”原则。第二,贷款审批表决人情化,贷审会成员通常碍于情面,随大流签字表决。第三,会计人员缺少独立监督权,对信贷手续合法合规性监督、制约不力。三是贷后检查讲形式,只对借款人名义资产变动等表象作粗略检查,而忽视借款人生产经营、资金动向、贷后担保、诉讼等情况跟踪调查,检查方式单一,不深入,未能实质性发现问题。 3、贷款变相垒大户。金融界有句格言“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一切投资必需遵循的风险原则。然而当前在基层各信用社贷款发
6、放过程中,借款人利用各社间信息不对称,通过各种关系在社社之间“交叉贷款”、“借户冒名贷款”,违规垒大户,出现了贷款风险社社连锁、变相集中。 4、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资源浪费严重。一是贷款档案资料不齐全,“三查”记录不详细,导致信贷员调动时借款户经营信息在前后信贷员间衔接不充分,给后续信贷员信贷风险评估、预警及贷款管理带来障碍。二是档案信息利用不充分,未建立借款人借款史档案库,目前,农信社尚未实行贷款网络管理,电子化程度低,信贷档案年度装订成册并归档后基本不用,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5、资产质量反映不实。随着农信社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贷款“双降”取得了较大进展,整体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
7、是仔细分析,部份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管理未实质性收效。一是抵贷资产价值抵而不实。目前,许多信用社抵债资产市场价值低于待抵偿贷款本息,抵债贷款实际质量要远低于帐面质量。二是操作规程未严格执行。贷款在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时具有随意性,不良贷款未真正按五级分类认定,为完成各类考核目标,一些信用社在贷款尚有欠息情况下为借款人办理贷款转期,造成资产质量与收息率提高不同步,掩盖贷款管理实情。 6、信贷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责、权、利不对等。部分农信社只强化对信贷员贷款管理考核,未实行或完全实行对联社贷审机构、业务部门及信用社主任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按照目前农信社信贷管理权限,信贷员作为贷款的具体经办者,
8、只具备调查权,真正的信贷决策、审批权微不足道,主要集中在上述部门和人员手中,这种考核机制造成实际信贷工作上的责、权、利不对等,农信社一级法人改革后,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仍在理事会、联社贷审机构、基层社主任、信贷员之间延续,严重影响贷款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在信贷管理上未有效利用。一是在工商企业贷款管理上,未很好地将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企业征信系统有机结合,在对企业评估缺少完整、独立的评估依据情况下,一些企业提供如虚假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骗取农信社资信;二是信贷登记系统覆盖不全,信息来源有局限。第一,现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只涵盖借款人的直接负债和对外担保,对借款人的家庭负债及成员债务
9、履约情况未征信登记。第二,广大农户及其他自然人借款信息尚未纳入信贷登记系统征信范围。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不广或信息不全面,引发信贷决策失误。 8、信贷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由于农信社信贷工作长期受粗放经营思想的错误指导和干扰,且人事改革滞后,信贷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在经营意识上,一味追求规模,重投放轻管理,贷款放后不管、缺管、少管,信贷规模扩大和资产质量提高不同步,管理效益低;在信贷工作中,不少信贷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心,面对困难,止步不前,特别是对历史遗留的各类不良贷款,清收乏术;信贷制度、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松懈,从业人员多数已远远不能适应信贷业务电子化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专业知识和业
10、务的不精通,导致经常性的信贷违规违章操作。 二、防范信贷工作风险的方法与途径 1、规范风险指导与控制流程,健全贷款进退机制。一是按照评估、分解、执行三大控制流程,由省市一级农信社管理机构建立风险研究评估部门,出台信贷投向指导意见;县(市)农信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意见,分解部门责任,根据自身区域经济特点,落实产业信贷政策;各信用社按照县(市)联社制定的产业信贷政策,把握好客户取向、品种取向,实施信贷营销。二是做好行业信贷投量的统计工作,落实专业统计人员,提高统计质量,为信贷风险调控提供完整、准确的参考资料。三是健全信贷进退出机制,在信贷工作中,要一手抓开拓,一手抓风险防范,放得开、管得住、进
11、得去、退得出,按照“重点支持、适度支持、限制和退出”的原则,抓住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逐步健全阶梯式、程序化的贷款进退出机制。 2、实行贷款二级审查制度,提高贷款质量。一是有效发挥法律事务部门在贷款审查中的支持保障作用。要保证法律事务部门对信贷业务审查的全面性、前置性和相对独立性,做到全过程的法律把关。实行法律审查“一票否决制”,对经审查存在法律方面问题的信贷业务,一律不能办理。并积极落实对客户、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担保的合法性及信贷合同、法律文本的完备性、有效性的法律审查,同时强化贷后管理的法律审查。二是赋予会计人员独立监督职能,强化其对信贷手续合规性的独立监督、制约作用,全面落实对贷款资料及
12、合同要素完整性的审查。 3、培育信贷文化,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信贷执业观上,强化教育,培养信贷从业人员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敬业意识,民主决策,同时加强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与调查,强化对抵押物的保险作用,切实转变贷款工作对抵(质)押物的过度依赖思想,积极营造“敢贷不滥贷、慎贷不惜贷”的信贷氛围;在信贷人员任用、选拔上,要加强全方位考核,把好“三关”,营造从业人员“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一是把好道德关,端正从业人员工作作风,要任用一批年富力强,有进取心,能吃苦耐劳的员工充实信贷队伍。二是把好能力关,在信贷人员选拔上要重业绩、重能力,注重个人的管理与营销能力。三是把好专业素质关,
13、完善信贷员年度资格审查制度,加大对信贷从业人员的计算机、信贷政策法规、法律等知识考核,提高信贷从业人员对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务和管理创新的适应能力。 4、加强档案管理,实现信贷管理电子化与网络化。一是要完善对信贷档案的管理,建立信贷员档案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并加强对档案真实性的审查与监督,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二是持续不断地推进信贷工作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在实现信贷资源共享的同时,提高信贷操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借款人在系统内“交叉贷款”、“借户冒名贷款”等垒大户行为,制止贷款在社社间发生连锁风险。 5、搞好信贷登记系统征信工作,扩大征信覆盖面。一是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建立起更加完整、准确的客户
14、信息档案,在客户资料中,要增加其家庭成员的负债履约情况和或有负债记录等信息,进一步充实登记系统内容,防止借款人利用公司财产责任的有限性在家庭成员间转移财产套取银行信用。二是以高科技技术为支撑,扩大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征信范围,逐步建立以自然人为主体的征信体系,结合企业、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率。三是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对在多个行发生信贷关系的贷款大户,加强监管,定期召开各行长(信用社主任)或各单位主管信贷员联席会议,相互交流信息,商讨对策,共同加强对借款人的信贷管理。 6、健全贷款形态内外部监督机制,提高管理绩效实质。一是按照贷款通则、贷款分类指导思想等有关制度规定对贷款严格实行
15、五级分类,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特别是对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或展期的贷款,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凡是生产经营不正常、担保抵押不足值、不能偿付所欠贷款利息的,一律不得为其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或展期。二是建立和规范贷款质量信息披露制度。按照农信社改革的实质,规范信贷经营行为,实行贷款质量信息披露,把贷款的实际经营情况置于广大社员、公众的监督,切实改变当前农信社贷款质量只有农信社信贷部门及少数决策人员知情和操控的状况,增加信贷管理的透明度。 7、分清贷款决策、发放与后续管理责任,实行严格的信贷问责制。一是针对贷款风险的滞后性,农信社应实行信贷从业人员离任
16、后续审计制度,时间可为一年,以进一步明确贷款决策、发放者和后续管理者间的责任。二是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根据农信社改革后的信贷管理模式,应建立四个层次的问责制:第一,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决策与执行问责制。第二,贷审会、业务部门和信用社主任审批问责制。第三,信贷从业人员执行操作问责制。第四,监事会、审计部门监督问责制。在贷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严格的失误追究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贷款控制并重。【内容摘要】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能力提出越来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较为落后。2006年底,我国入世后对国有银行业的保护期
17、己结束,我国商业银行直面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应对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就必须积极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风险控制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
18、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贷风险 防范 工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