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共4页).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关于社会起源问题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个人与社会问题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中国社会
2、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各不相关、没有系统。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不能
3、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
4、么?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
5、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影响: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 “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
6、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
7、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劳力者自食其力是“食功”,劳心者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而专心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也是在“食功”。孟子认为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工易事”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孟子的社会分工论为劳心活动辩护,一方面肯定了社会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阐扬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孟子的仁政与社会理想是什么?:仁政是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
8、内容主要包括“不忍人之心”与“推恩”“寡欲”“养心”“反求诸己”和“明人伦”。理想社会:a 生活指标是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养生丧死无忧。b 进行统治的政治原则是统治者实行“推恩而及四海”的统治原则,人人遵守“行仁义而去利”的价值导向,“制民恒产”的政治经济学说。“制民之产”:使民众家家有可耕之地,有可居之宅。孟子提出。老子的道法自然:“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和发展看做是人类破坏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续
9、长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老子的处世态度:“无为而无不为”。大体说来,就是事事要做,同时还要做的不留痕迹,使人浑然不觉其有为,要按照事物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势而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 谨小慎微,在事情初兆端倪时就着手以消散化解。“将欲、必固之术”。老子认为当事情的势力已经壮大局面难以控制时,不以强力对抗而任其发展,使之走到尽头,然后徐起而乘其弊,即用道来管束万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道常向相反处运行,弱得会变强,强的会变弱,人要善于用懦弱谦下的姿态取得主动地位即弱者道之用。老子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体说来就是事事要做,同时还要做的不留痕迹,使人浑然不觉其
10、有为,这便是无为。无为顺自然而动,不妄为,按照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势而动 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不同点: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相同点: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墨子“兼爱论”:主要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 思想史 期末 复习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