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专题分析2011年—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共60页).doc
《信贷风险专题分析2011年—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共6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贷风险专题分析2011年—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共60页).doc(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本期专题:亡羊补牢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2011年第02期 总第23期u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和策略u 商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项目流程u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路径选择本期专题:亡羊补牢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正文目录图表目录前 言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截至到2010年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4%。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目前中
2、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在13%到14%之间,如果不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完成自己的资产优化、结构调整、实现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利率市场化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之后,商业银行甩掉历史包袱形成有效竞争能力就将极为困难。在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中,贷款业务的利息收益所占比重仍居主要地位。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讲,整个体制转轨过程中基于各种商业和非商业因素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仍然是银行业务稳定的主要威胁。由于银行资产负债中“存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点,使得资金流动性对于银行的运营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一旦贷款无法按期收回而转化为不良资产,其低收益、低流动性和加速贬值特性势必影响银行资
3、金的流动性。不良贷款不能及时消化而在银行内过度积聚,则将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恶化,市场主体不愿再向银行出借款项(存款或债券、股权融资),银行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开展业务,进而不能及时支付存款时,就有可能招致存款人挤兑和倒闭。基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联以及市场主体面临银行危机时的信心打击,个别银行倒闭往往会产生风险传递,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甚至对宏观经济带来冲击。因此,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激烈竞争的压力,须果断采取措施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本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不良资产占比依然较高,处置难度较大;第二章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
4、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和策略,最后给出了处置不良资产的策略选择;第三章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给出了处置不良资产的五个步骤;第四章在已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基础上,给出了五大类创新的处置方式,供各位读者参考。本期研究方向延续去年第21期专题防患于未然问题贷款的识别与预警侧重点,整体思路是从问题贷款的识别与预警过渡到不良贷款的后处置。通过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行了深度剖析,给出了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和策略选择,同时又阐述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操作流程,最后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创新性的措施建议。敬请关注本期专题:亡羊补牢不良资产处置全程风险管理。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我国银行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
5、良资产,已是不争事实。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10年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4%。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一、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从1999年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到2003-2004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财务重组及改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逐渐下降,逐步达到不良资产率10%以内的水平。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近4万亿元人民币之后,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首
6、次实现净下降。2003年底我国政府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后,2004年,又从这两家银行剥离2700亿的不良资产。2004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6亿元,比2004年上半年减少545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1%。200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下降到个位数,为8.61%。图表1:2006年度2010年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比情况(单位:亿元、%)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不良资产12549.27.0912684.26.175602.52.424973.31.5842931.14国有105
7、34.99.2211149.58.054208.22.813627.31.830811.31股份制1168.12.81860.42.15657.11.35637.20.95565.10.7城商行654.74.78511.53.04484.82.33376.91.3325.60.91农商行153.65.0130.63.97191.53.94270.12.76272.71.95外资行37.90.7832.20.4661.02.8361.80.8548.60.53资料来源:银监会 银联信整理此后几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和多种手段努力,不良资产率逐年下降(2006年度2010年度我国商业银行
8、不良资产占比情况具体见下表)。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为1.1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在总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银行业初步实现了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阶段性目标,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不尽快将金融不良资产降到合理的区域,势必会影响金融的安全和稳定。一是不良贷款比例高,数额大、而且具有普遍性,各类金融机构资产中都有较大部分的不良资产。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重,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一直处于高位。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期限较长,相当一部分投向经济效益较低的项目,因此潜在风险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下降,贷款损失较大。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扩大市
9、场份额而违规从事银行信贷业务,其贷款风险很高。二是由于不良贷款划分标准不统一,所依据的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有很多贷款是滚动贷款,银行往往是靠发放新贷款才能收回旧贷款,因此,银行资产中隐性不良贷款较多,并且不良贷款不断积累。三是不良贷款的“空心化”日趋严重。不良贷款存量中很大一部分是长期沉淀的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有些逾期贷款由于借款企业已经停产,或基建项目已经停建,实际已是难以收回的贷款。四是近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显现出集中化的趋势,信贷投放开始向几个领域集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贷“大”,即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第二,贷“上”,即贷给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第三,贷“
10、垄断”,即贷给垄断行业,主要包括“两路”(公路和铁路)、“两电”(电力和电信)以及烟草等。此外,近几年企业转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从本地区、本部门和单位的利益出发,利用种种方法逃废债务,给银行贷款造成重大损失。二、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情况(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不良资产1999年,我国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集中处置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和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4万亿元。四家AMC成立后,国家给予其一些优惠政策。此外,AMC可以通过吸收外资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与处置。财政部已于2001年同意以回收现金的1-1.2%作为AMC的奖励基金。最高人民法院对AMC运营
11、中涉及的诉讼主体、诉讼的时效、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银行债权的转移、受让债权的抵押权、资产保全等法律问题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四家AMC成立以来,积极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收购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信用贷款且严重贬值,债务人分散,以及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不配套、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其运营仍面临诸多困难。AMC前期处理的这部分不良资产有许多质量稍好一些,剩下的资产更难以处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逐步进行,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出现下降趋势。(二)国有商业银行对未剥离的不良资产的处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商业
12、银行建立资产保全部门,指定专人对不良贷款组织催收。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或依法起诉。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账。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不良债务,实行区别对待。试行减免表外利息同回收贷款挂钩的办法,已减免130亿元,回收不良贷款285亿元。二是利用呆账准备金核销一部分呆账贷款本息。按照有关规定,原来愈期两年的贷款可挂账停息,此后相继改为1年、6个月、3个月。1998年,呆账准备金由原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为按本年末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账准备金要在下年予以补提。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
13、规定金融企业应按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及时冲销呆账。三是创造性地通过债务重组、剥离、转化等手段减轻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剥离给内部的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处置;商业银行试行对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企业以股权或实物资产置换银行债权,银行对置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2003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进行合作处理不良贷款。建设银行在7月8日与摩根斯坦利签订合同,共同成立资产所有人公司和资产服务公司,先期共同管理和处置资产包的账面本息余额约43亿元,其中本金余额35亿元。三、不良资产处置的制约因素及难点(一)不良资产存量较大,且不断积累我国银行不
14、良资产的数额,一直各有说法。首先是统计口径不一。过去长期采用“一逾两呆法”,与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相比,滞后、不真实、缺少分析,无法准确反映真实风险。现在国家虽然要求转用五级分类法,但现实上没有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和做法,加上银行的分类标准不够细化,客户信息资料收集困难,分类管理仅是应付上报,没有和信贷管理真正结合,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比公布的数字更为严重。其次,银行收贷普遍以借新还旧作为主要方式,在不良贷款考核压力大、任务重的单向约束情况下,急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注重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账面数字变通,造成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人为转成正常贷款。出于同样的考虑,银行将抵债资产长期挂账处理,
15、这部分抵债资产实际上已经形成损失。此外,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也在不断积累,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是在贷款总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损失类贷款有所增加,承担贷款损失的能力较低。(二)商业银行自主性处置不良资产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利用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处置成本高。由于我国立法、司法的相对滞后和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等原因,银行依法收贷面临诸多困难。诉讼收贷不仅环节多,效率低下,而且一般要承担超过处置标的20%以上的税费。例如,据业内人士估计,在抵债房地产资产转移过程中,从起诉到执行结果,银行至少要交纳15项以上的税费支出
16、。二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或难以通过转让出售不良贷款;实施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方式难以实现,实施债转股后产生的分红资金,远低于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上类似的兼并重组多由政府主导,拉郎配多,成功者少。总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1)需要明确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即国有商业银行具体处置哪些不良资产,采用何种方式处置,明确之后就不应受到过多的限制。(2)需要为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3)需要将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市场化,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处置不良资产,按市场价格交
17、易,并对这个市场进行有效监管。三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严重短缺,呆账损失难以自行消化。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最大风险不是处置中的风险,而是不处置带来的风险,即所谓的“冰棍效应”。我国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损失需要动用贷款损失准备金。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盈利提高,用于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不良贷款历史包袱严重,拨备的准备金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国外大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其不良贷款的覆盖率通常在50%以上,高者可以达到80%左右。2002年末,我国建设银行的实有准备金对不良贷款覆盖率为17%,中国银行为22%,而工商银行只有3%,可谓杯水车薪。此外,由于我国银行提取呆账准备金制度与国际
18、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按风险资产大小提取呆账准备金的办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将出现账面亏损。因此,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当期盈利能力有限,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如何使处置不良资产不受当期盈利的限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三)委托处置不良资产也存制约因素1、在主导力量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带有浓厚的行政计划性色彩政府干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政企不分和国家本位主义,政府不仅是企业、民众的“父母官”,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银行资金的“当家人”或调解人,往往以维护大局为由,主导、把持清收与企业重组的实施,不符合市场化的基本要求,导致资产优化重合、价值发现等市场功能失灵
19、,同时也助长了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权力的个人滥用。2、在处置组织方面,现行AMC组织建构不完全集中化,未剥离和新增不良资产的处置则仍处于分散化状态长期以来,银行清收不良资产,是走内部分级行政化管理模式。靠行政管理手段层层下达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逼迫式工作,无法调动员工收贷清非的积极性。而且不良贷款清收已到了临界点。好收的都收回来了,余下的都是老大难了,难免挑肥拣瘦。从银行来说,不良贷款化解精力大,成本很高,与目前银行竞争日益加剧,而竞争的着力点在于新业务的开拓和市场的扩大,形成矛盾。银行迫于各自上级行的层层压力,往往也只是抱应对态度。四大资产公司设立后,上述陈旧模式的局面得到了部分转变,但从
20、几年来的实际运行效果看,仍不尽人意。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集中化程度不高、不彻底,国家按国有商业银行对应设立了四家资产公司,并且各个资产公司对应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分散了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而且,截止2003年底,资产公司虽然四年剥离了约1.4万亿元,处置了5093.7亿元,但国有商业银行现尚有不良资产余额1.92万亿元,而新的不良资产仍在不断产生之中。这些更大量的不良资产,还是只能由银行固守旧的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3、具体处置措施收效甚微在具体处置措施方面,运用的措施和手段不多,或有但难以实施,或有实施但市场化程度不高,收效甚微。资产公司和银行采取的措施单一,大多
21、数还是局限于一般性清收,真正进行重组清收和资产出售方式的不多。而清收通常会遭遇法院“执行难”,交了高额诉讼费,不一定胜诉,好不容易胜诉了却兑现不了。和解协议延期偿还、分期偿还,也往往是出于无奈,迫于压力,被执行人其实并无再生清偿能力,不过是拖延时间,反而进一步恶化财务状况。申请企业破产,却又面临企业破产难、假破产、乱破产等问题。企业破产完全在政府的主导、包办下,金融机构无话语权,最后支付完职工费用、破产费用等后,能用于清偿银行的所剩无几。企业破产更多地成为企业逃废债务、地方政府甩包袱的工具。债转股是重组清收的一种。尽管不少国家规定债权人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对债务人进行重组,但实际上采用的并不多。而
22、在我国,考虑到国企脱困目标,政府极力推动实施债转股。但转股后企业的经营情况没有很大改善。多样化出售本是资产管理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专业化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措施。但实践中很少运用,即使有运用,出售方式单一,局限于房地产类单项资产的出售,较少进行资产组合、打包、证券化等运作。这主要因为,能作为证券化支持资产的不良资产必须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而我国银行目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良资产为数不多。其次,依据现行的民事、证券法律,还难以调整资产证券化中复杂法律关系,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法律风险很大。4、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制约了不良资产的流动性目前,绝大部分不良资产处置是通过与原债务人
23、、债务担保人、债务人的关联公司之间的谈判和交易完成的,这样的操作模式既增加了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也造成了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低流动性和低效益,表明我国成熟的不良资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这是因为:不良贷款转移和吸收的渠道、程序和机制尚未建立,不利形成充分的供需关系;专业的不良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有限,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体制、市场、法律等因素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化效能;不良资产价值的确定、资产批量处置等方法的技术含量有限;不良资产市场交易的信息网络、信用评级、评估、拍卖、招标投标等市场中介服务尚不完善。同时,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具有特殊性:不良债务人以国有企业为主、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贷风险 专题 分析 2011 不良资产 处置 全程 风险 管理 6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