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共7页).doc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学习方法除听课、记笔记、复习、参观等一般学习方法外,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还有它的特殊方法。1、先学营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体系,是东方建筑独特体系之一。它与西方楣式建筑构造体系不同。由于材料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外观造型也就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它的构架有特点,这就是营造。不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优秀成就。2、历史发展。这是学习中国建筑史的主要脉络系统,其主要内容有:a) 建筑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因素(社会的、生产力的、环境的、民族的、文化的)是什么?b) 为什么建筑有时发展很
2、快,有时停滞,缓慢,是什么原因?c) 建筑与外来影响的关系,如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入、隋唐的传出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对建筑的影响。d) 建筑发展中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创新的?3、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实例进行分析评价。优秀实例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它是一个时期创作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学习优秀实例,有助于对该建筑物所在时代的了解,并了解其创作过程及其设计过程,也同时了解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了解它,评价它,分析它,对今后创作大有帮助。4、学习古代建筑中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理论。(二)木构架建筑结构优缺点:1、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
3、3)减少轻微地震危害;4)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2、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易燃;2)跨度、挠度、硬度(质地)都较弱;3)成材慢。(三)战国、秦汉、三国(公元前476年公元280年,约七百余年)建筑主要特征1、主要特征:(1) 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式(在汉代)(2) 在城市方面,布局结合地形,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成制度在建筑类型上,除宫室、陵墓、住宅、苑囿外,仍盛行祭天地的辟雍、坛社等礼制建筑2、主要成就:(1) 战国时的高台建筑逐渐衰落,秦汉时代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楼阁有较多优点:人在平面上活动,较之登高台方便。 木构建筑在平面使用上也较灵活。 建筑形式可以做到雄伟、
4、壮丽,能满足封建帝王“非庄严无以威天下”的目的。(2) 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产生了卯榫结构,促使木构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3)筒瓦、板瓦运用,砖也出现了。(秦砖汉瓦)1. (四)元明清时期建筑特点和成就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给建筑带来大幅度的变化和发展,从城市规划、各种建筑类型,一直到装饰、装修、家具、色彩等。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政策也束缚了生产力,摧残了明代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建筑创作方面,突出的有三个方面:1、建筑群体的发展,如城市规划、各种大
5、型群体建筑等。著名实例有:元大都和北京城,故宫、天坛、太庙、明清皇陵、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江南园林、南方庭园及各地民居等。2、建筑装饰、装修家具、色彩、彩画等的发展。3、多民族国家建筑形式、技术和风格的融合和交流。(五)北京故宫设计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如建筑布局,体型,大小,开间,重檐,台基,色彩,斗栋,彩画等都表现突出太和殿这个建筑中心。(2)等级制度森严。高围墙,重重院落,宫内一片阴森气氛。(3)中轴对称布局,八华里长的中轴线上布置了各组建筑,场面宽阔,气魄雄伟,步步升高,层层推进,一个院落到一个院落,一个高潮到一个高潮,自天安门开始,经太和殿,
6、景山顶,到达最后的钟鼓楼,成为整个中轴线高潮的收敛。(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在七十多公顷的宫城中有河道约一万二千米供防卫,防火,排水用。宫中又有完整的沟渠系统,所有地面水均排入金水河,再排入护城河,故大雨也从不积水,宫中用水有井约八十口。至于防火设备,则有防火墙,防火道等。采暖方面,自明代起,就设有火道坑,室外台基边载口设焚炭处,热空气可通至室内。(5)在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彩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黄瓦,红墙,朱楹,金扉,白玉雕栏。蓝天彩云,组成了中国宫殿的富贵,豪华壮丽的风格。(6)整个建筑环境,气氛协调。太和殿庄严肃穆,而后花园布置了亭台楼阁,建筑轻巧,绿树成荫,富
7、于生活气息。(六)、石窟发展三个阶段1、初期(以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620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楕圆形,中间大佛像。两侧雕若干胁侍菩萨或小佛像,顶部穹窿状。空间特点:1)洞内局促;2)洞庭湖顶洞壁无装饰;3)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通风采光用。2、中期(以云岗58窟、1112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有方形,圆形。中心柱形式,规模大的为前后两堂形。窟顶有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綦,还有精湛的雕像基壁画,即内部已有建筑处理。窟门外装饰火焰形拱,门上有一方窗,佛像变小,有主像,有侧像,主次分明。空间显得宽阔,甚至天花布满壁画或雕刻。这类石窟已注意到室内空间布置和建筑处理,有的在室外可能建有木构的廓殿
8、。3、后期(以云岗910窟为代表)特征:入口处雕两根大柱,如三开间外廓式建筑。或门洞外雕刻阿罩,浮雕柱廊,甚至开銮有列柱的前廊,如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麦。积山石窟(甘肃省)稍晚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河北磁县,武安,北齐时代)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室内有覆斗天花,壁上雕像已不过份突出。很像外加上各式的龛。说明石窟传入中国后已逐步民族化。(七)皇家园林建筑、布局、和造景思想宫廷建筑极其隆重严肃,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书,高脊重吻。苑囿建筑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紧密结合。建筑体量比较小巧,不用斗栱。装修比较简洁轻巧,不用彩画。材料也比较朴素,白粉
9、与灰瓦。苑中置庙是我国苑囿布局和建筑处理的一个很大特点,常成为重要风景中心。其中最大的寺庙将为全苑的重心和构图中心,通常建于山腰河畔,成为全园的制高点。清代苑囿布置有两大部分。一部份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占园前位置。另一部份为供游乐的园林,位于园后或园侧,其布局多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成群成组,即园中有园的方式,这种布局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既突出自然风景,又要以建筑为中心,每个“点”都要有“景”,不管是组成群建筑还是个体建筑如亭、桥、廊、塔等。清代苑囿造景思想是:1)集仿各地园胜积于园中。2)根据各园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三十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